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
舍:舍掉喜心 。
念:念念分明 。
智:有正知 。“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 。
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 。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 。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
4、四禅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 。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 。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 。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 。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 。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 。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 。
舍:舍掉三禅的乐 。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
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 。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盘,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 。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盘 。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
修行更深的禅境/四禅八定 编辑
定义
四禅八定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 。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
1、空无边处定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 。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 。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 。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
2、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 。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 。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 。(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既是心的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