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诈欺罪


金融诈欺罪

文章插图
金融诈欺罪【金融诈欺罪】金融诈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採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或者金融机构信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 。金融诈欺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一个犯罪类别 。在金融领域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採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保险金等,或者进行非法集资诈欺、金融票据诈欺和信用证、信用卡诈欺,其数额较大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金融诈欺罪是从普通诈欺罪中分离出来的,但金融诈欺犯罪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诈欺犯罪 。刑法将其从普通诈欺罪中分离出来,除了要分解诈欺罪这个口袋罪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维护金融管理秩序 。
基本介绍中文名:金融诈欺罪
外文名:crime of financial fraud
词条类别:法律;刑法;罪名
来源:中国《刑法》第三章第五节
罪名种类集资诈欺罪中国《刑法》第192条规定,【集资诈欺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欺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处于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将处与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 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集资诈欺罪的构成: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複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使用诈欺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所谓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未经批准,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或者集体募集资金的行为,是构成本罪的行为实质所在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任何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主体 。4.本罪在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诈欺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贷款诈欺罪中国《刑法》第193条规定,【贷款诈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贷款诈欺犯罪主体限于自然人,单位实施的即使以占有为目的、骗取银行贷款也不构成贷款诈欺罪 。然而,现实中常有个人利用公司名义进行贷款诈欺,公司独立法人人格成为一些人逃避法律制裁的工具,最典型的是使用虚报注册资本等欺诈手段骗取公司注册登记后,又利用该公司名义进行贷款诈欺 。贷款诈欺罪的构成:1.贷款诈欺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还侵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 。犯罪对象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2.贷款诈欺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採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诈欺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刑法》第193条列举了行为人诈欺贷款所使用的方法:①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②使用虚假的经济契约诈欺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③使用虚假的证明档案诈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这里所谓证明档案是指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所需要的档案;④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複担保,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⑤以其他方法诈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此项规定外延不具体,但从保持与前四项规定一致性和贷款诈欺罪定义来看,只要行为人原本不符合贷款条件,但其隐瞒真相、虚构有关事实,使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误以为其符合贷款条件,而骗取贷款,就可以认定其属“其它方法诈欺”;各银行或金融机构对不同贷款种类规定有不同贷款条件,从这些贷款条件上看,行为人隐瞒真相、虚构有关的事实概括起来有四方面:a.与借款人主体有关的事实,包括借款人是否真实(有无假冒、盗用)、 借款的自然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借款的经济组织是否是依法成立、借款人是否有还款能力、是否属于特别贷款种类对贷款对象的限制等;b.与贷款用途有关的事实或申请贷款用途与实际用途是否相否;c.与借款担保有关的事实;d.与申请贷款时所需提交材料有关的实事 。上述四方面内容,行为人只要对某一方面事实进行隐瞒或虚构,就应构成“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另外,诈欺贷款必须达到“数额较大”,参照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关于审理诈欺案件具体套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第四款的规定,“数额较大”是指进行贷款诈欺数额在一万元以上 。3.贷款诈欺罪在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如果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虽然其在申请贷款时使用了欺骗手段,也不能按犯罪处理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行为人的主观意识,在实际情况中,很难直接判断其犯意 。但主观意识的表现是客观行为,通过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分析就能判断其主观意识 。判断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是看贷款是否按期偿还,如果按期偿还,就不存在非法占有目的 。二是看未按期偿还原因是否由于行为人没有按约定用途正确使用贷款,如果行为人未按申请贷款时规定用途使用全部或大部分贷款,而将贷款用于个人挥霍或携款潜逃或偿还个人其它债务或用于违法用途等,致使不能到期偿还贷款的就应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为人全部按规定用途使用了贷款,但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市场行情的变动,使营利计画无法实现不能按时偿还贷款的,因其不有对贷款占的目的,应不以贷款诈欺论处 。三是看行为人于贷款到期后是否积极偿还,如果行为人具有还款能力,并且多方筹集资金,积极还款,说明行为人没有占有的故意,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承认上或实际已无还款能力,就不能证明其行为没有诈欺的故意;再者要将行为人在申请贷款、使用贷款、到期还款一系列行为综合起来考察,通过多方做客观行为分析,全面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从而得出是否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 。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欺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a.贷款后携带贷潜逃的;b.未将贷款按用途使用而是挥霍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c.使用贷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d.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e.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改变贷款用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f.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等等情形 。g.贷款诈欺罪的犯罪主体仅限于自然人 。单位实施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银行贷款不构成贷款诈欺罪 。从理论上讲,个人与单位串通,单位帮助个人进行贷款诈欺的,符合共同犯罪特徵,单位可作为贷款诈欺罪特定条件下的特殊主体,但根据《刑法》规定无法以贷款诈欺罪对单位处刑 。由于诈欺贷款都是通过签订、履行借款契约来实现的,理论界与审判实践大多都认同,单位实施贷款诈欺的,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一条契约诈欺罪的特徵,应对单位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责任人员按契约诈欺罪论处 。金融票据诈欺罪金融凭证诈欺罪: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委託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进行诈欺活动 。数额较大的行为 。行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 。对于本项行为,行为人是否明知所使用的汇票、本票、支票是伪造、变造的,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界限 。当然,要判断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明知”,不是仅凭他个人的供述,重要的是要在全面分析整个案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方面的证据得出结论 。行为人在实际上还要有使用行为,才构成犯罪,如果只是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而没有使用的,不构成犯罪 。2.明知是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 。行为人是否明知其使用的汇票、本票、支票属于作废的票据,是区分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界限 。这里的“作废”,是指根据法律和有关规定不能使用的票据,它既包括《票据法》中所说的“过期”的票据,也包括无效的以及被依法宣布作废的票据 。3.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 。这里所说的“冒用”,是指行为人擅自以合法持票人的名义,支配、使用、转让自己不具备支配权利的他人票据的行为 。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行为人以非法手段,如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没有代理权而以代理权人名义或者代理人超越代理许可权而使用票据;将他人委託代为保管的或者捡收他人遗失的票据进行使用,骗取财物的行为 。4.签发空头支票或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 。票据法对开立支票存款账户,规定了明确的条件:申请人必须使用其本名,并提交证明其身份的合法证件;申请人必须存入一定的资金,有可靠的资信;申请人必须预留其本名的签名式样和印鉴 。此外还明确规定:禁止签发空头支票;支票的出票人不得签发与其预留本名的签名式样或者印鉴不符的支票 。当前实践中出现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的情况比较複杂,但要构成金融票据诈欺罪,则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要有进行骗取财物的故意 。要是因单位内部缺乏健全的支票管理制度,对转账制度管理不严,把盖有印鉴的支票交给採购人员随身携带,而採购人员并不清楚本企业在银行账上有多少钱,如果购买大量货物,造成空头支票的情况出现,或者由于一些银行、金融机构在办理结算、转账、汇款等业务时,拖延时间,“压单”、“压票”,使原本按正常期限应当到账的款项被拖延,使单位在出票时误以为钱已到账而开出空头支票等,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利用票据诈欺财物的故意,不构成犯罪 。5.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 。这里所说的“汇票、本票的出票人”,是指依法定方式製作汇票、本票并在这些票据上籤章,将汇票、本票交付给收款人的人 。“资金保证”,是指票据的出票人在承兑票据时具有按票据支付的能力 。由于汇票往往不是即时支付的,有的是远期汇票,因此,汇票的出票人在出票时并不要求其当时即具有支付能力,而是要求其保证汇票到期日具有支付能力即可 。为此,票据法明确规定:汇票的出票人必须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的资金来源;出票人签发汇票后,即承担保证该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本票的出票人必须具有支付本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并保证支付;出票人在持票人提示票据时,必须承担付款的责任 。此外,票据法还对票据记载的内容及其真实性作了明确要求,严禁作虚假记载 。汇票、本票的出票人有无骗取财物的目的是区分本项行为罪与非罪的重要界限 。如果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在出票时记载有误,是出于过失或其他原因,而没有骗取财物的目的,不构成犯罪 。根据刑法规定,进行金融票据诈欺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将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九条的规定,进行票据诈欺活动,数额特别巨大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信用证诈欺罪信用证诈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证进行诈欺活动的行为 。信用证是指银行应申请人的求请开出的,在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情况下无条件承兑的一项承诺 。信用证是购货单位开户银行为保证交易契约所规定的範围内代付货款,向售货单位开户银行签发的凭证 。在签发信用证前,购货单位应先将货款提交开户银行,另立帐户保管,售货单位接到其开户行通知后,在信用证限额以内,可按契约规定向购货单位主动发货,并就地向银行结算收取货款 。信用证结算是普遍适用于国际贸易支付的一种结算方式,但是由于此种结算方式和其它结算方法在便捷适用上差不多,再加上信用卡等新型结算支付方式的出现 。所以中国已于89年4月1日废止了信用证结算方式 。信用证诈欺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证骗取货物或者银行款项的行为 。中国刑法规定了四种信用证诈欺行为 。一是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单据、档案 。这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附随提单等单据骗取财物的行为 。二是使用作废的信用证的 。这是指使用过期、已挂失等无效的信用证骗取财物的行为 。三是骗取信用证的 。这是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银行出具信用证,并以之骗取财物的行为 。四是以其它方法进行信用证诈欺活动的 。根据刑法的规定,本罪属行为犯,只要实施了其中之一的行为的,不管是否造成危害结果均构成本罪 。本罪四种行为均属一罪,因此,实施了两种以上行为的仍属一罪,不实行并罚 。信用证结算虽在中国已经废止,但是,仍有利用虚假的国外信用证骗取财物的犯罪发生 。主要是利用市场主体对信用证制度的陌生、不了解,如有的伪造外国信用证合资办厂,待中方资金到位后捲款而逃,有的利用虚假国内信用证行骗等 。信用卡诈欺罪信用卡诈欺罪,是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卡进行诈欺,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信用卡是指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且具有消费信用的特製载体卡片 。信用卡诈欺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卡骗取财物或银行款项,数额较大的行为 。中国刑法规定了四种信用卡诈欺行为 。一是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这是指行为人以伪造的信用卡购买商品或在银行自动柜员机上支取现金,进行支付结算以骗取财物 。二是使用已作废的信用卡 。这主要是指行为人用作废的信用卡,辅之以其它手段骗取财物的行为 。三是冒用他人的信用卡 。这是指行为人未经合法持卡人同意而以其名义使用信用卡骗取财物的行为 。合法持卡人包括信用卡所有人或经所有人授权使用信用卡的人,如亲属、子女等 。四是恶意透支 。这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的期限透支使用信用卡,经发卡银行催取后仍不归还透支款项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亦必须是数额较大为要件 。参照《解释》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诈欺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 。本罪主观方面也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有价证券诈欺罪有价证券诈欺罪,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它有价证券,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有价证券诈欺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国家发行的除国库券之外的其他国家有价证券以及国家银行金融债券,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这是所说的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它有价证券用于兑换现金,偿还债务获取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的行为 。构成本罪还必须达到数额较大,主观上只能由故意构成 。保险诈欺罪保险诈欺罪,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违反保险法规,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保险诈欺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险法规,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保险诈欺,是伴随着保险业务的产生,新出现的一类诈欺罪 。保险业务,广义上属于金融範畴,因此,刑法将本罪规定在金融诈欺一节 。刑法规定了五种保险诈欺行为 。一是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 。这是指投保人以一个不存在的标的作为保险对象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契约,而后又以该保险对象的灭失为由索取赔偿,骗取保险金的行为 。二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这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事故发生后编造虚假原因,把本不属保险範畴的事故说成是保险事故,或者在保险事故发生后虚列项目夸大损失,骗取保险金的行为 。三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这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未发生保险赔付的法定事由而编造法定事由以骗取保险金的行为 。四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这是指在财产保险契约中的保险期内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毁坏保险对象,製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行为 。五是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这是在人身保险契约有效期内,投保人、受益人杀害或伤害被保险人,骗取保险金的行为 。杀害或伤害被保险人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同时还构成了杀人罪或伤害罪,依法应对被告数罪併罚 。以上五种行为均以故意构成,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保险金的目的 。罪名特点一、犯罪构成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