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绪障碍

童年情绪障碍概述情绪情绪是指个人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简明牛津英语词典》从心理学角度给情绪所下定义),情绪包括愤怒、悲哀恐惧、快乐喜爱、厌恶、羞耻等基本範畴 。四种基本情绪是喜、怒、哀、惧 。儿童的情绪发展特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的情绪发展有以下特点:①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遗传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程度上;环境因素则表现在儿童与其生活中关係密切的人的依恋程度上 。②在整个儿童时期情绪的分化在不断增加着 。儿童本身能体验到的情绪活动逐渐成熟和分化,而且能用语言去形容或描述 。③儿童情绪发展不断受到认知行为结果的影响 。定义过去的文献多将童年情绪障碍称为儿童期神经症(childhoodneurosis) 。由于儿童情绪的分化不像成人那样明显,故目前很少使用儿童神经症一词,而改称童年情绪障碍(emotionaldisorder) 。区别儿童情绪障碍不同于成人的神经症,其主要区别在于:①临床表现较成人简单,往往是躯体症状或某一症状突出,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明显;②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难以划分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类型逐渐与成人接近;③儿童阶段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少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多;④病程多是暂时性的,很少持续到成年期;⑤儿童期情绪障碍与成人期神经症之间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繫,它似乎只是情绪正常发育趋向的突出化而不是本质的异常 。原因童年期的情绪障碍主要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 。与儿童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係,如:遇有某些应激因素或因家庭环境不良、教育不当等导致的,以焦虑、紧张、强迫、恐惧或害羞等一类情绪障碍 。患者自身感到痛苦,并且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一般无器质性病变,成年后很少出现神经症性障碍,病程多短暂 。目前,除了个别的常发生于儿童期的病症(如:分离性焦虑症、学校恐惧症)以外,一般还是沿用成人的诊断术语和诊断标準,如:儿童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和强迫症等 。从以上状况不难看出,童年情绪障碍的疾病概念、诊断标準分类比较混乱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仍然儿童精神病学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流行病学童年情绪障碍是比较常见的儿童精神疾患 。但详细的、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较难获得 。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在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情绪心境体验时,有一定困难,由此影响了诊断,同时也与儿童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準的不统一有关 。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与不同国家、地区环境和观念对诊断意见不同所产生的影响 。分离焦虑近些年,分离焦虑渐受关注,国外研究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在一般儿童人口中占3.5%~5.1% 。在青春期及少年中为0.7%~4.1% 。曾有报导,对临床91名儿童研究发现:分离性焦虑多发生在13岁以下、低经济水平的白种儿童,过度焦虑多发生在大于13岁、中等或高经济水平的家庭 。国内调查各类情绪问题的发生率为17.7%,女性患病率较男性为多 。女∶男为3∶1 。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 。发作年龄多为儿童期,平均年龄约7.5岁 。学校恐惧症学校恐惧症的确切患病率不清楚,美国学者Kenndy推测每年发生率为1.7% 。Chazan发现学校恐惧症占精神科病例的1%左右 。Miller发现在门诊的恐惧症患者中学校恐惧症占60% 。近几年,在上海市心理谘询中心儿童心理谘询门诊,学校恐惧症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学校恐惧症可见于儿童期的任何年龄,女孩多于男孩 。儿童抑郁症一般来讲,学龄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很低,约为0.3% 。青少年期抑郁症患病率为2%~8% 。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有增加趋势,而且女性多于男性 。目前,国内尚缺乏儿童抑郁症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 。强迫症强迫症比较常见,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约占儿童门诊的10% 。男童较女童稍多,平均发病年龄为10岁 。一般起病比较缓慢,成人患者中约1/3是在少年儿童期出现症状 。儿童强迫症在美国5个多发地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在所调查的18 500各种成人中终身患病率为1.9%~3.3% 。排除其他有关疾病后患病率为1.2%~2.4% 。该患病率是普通门诊患病率的25~60倍,而且近半数患者是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的 。在儿童的正常发育阶段中的某个阶段,部分儿童可能出现一些重複及强迫动作的现象如按一定顺序摆放物品,或自己的书本或生活用品被更换位置则不高兴,一定要按他的习惯放好,才能放心 。这种情况一般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并且在比较短的时期内便消失 。病因多数学者认为与心理因素和易感素质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儿童的生活较成人单纯,但在家庭和学校等环境中,也会遇到各种心理社会方面的应激因素,如父母的过分保护,或过分苛求、态度粗暴等家庭不当教育方式,或学校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意外生活事件的惊吓、身处矛盾无法解决等,均能对儿童心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引起过分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遗传因素父母将遗传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不仅继承了父母的体形外貌,也包括个性和情绪反应特徵 。该类疾病的发生,多是由于患儿具备遗传性易感素质与人格类型(如情绪不稳定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加上外环境作用于易感素质的结果 。据报导,双生子同病一致率占47%,患儿家族中有相同病者占16.9% 。儿童时期患严重的躯体疾病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儿童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锌与儿童抑郁症抑郁症分类广泛,最为特殊的要数儿童抑郁症 。据调查研究发现,16%的儿童抑郁症表现与成人截然相反 。除了表现在情绪冷漠、厌倦、自卑、胆小和行为冲动、厌世、不愿与人交际外,身体还会出现食慾低下、胸闷心悸,头痛胃痛,噁心,呕吐等症状 。儿童抑郁症的起因除了来自社会因素之外,还有可能是因为缺锌导致的 。临床研究证明,儿童抑郁症患者的血清锌水平普遍低下,如果能及时补充,症状会有良好的改善 。因此,锌凭藉能够通过影响5—羟色胺的摄取而发挥抗抑郁作用,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抗抑郁剂 。发病机制根据童年情绪障碍中不同病症具体叙述如下:儿童离别焦虑症(1) 欲望得不到满足:按照Freud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当个体潜意识中出现心理冲突时则会表现为焦虑,这种冲突是由个体对欲望的需要和现实生活对欲望的限制造成的,是人格结构中“超我”与“本我”斗争的结果 。(2) 遗传因素:焦虑症患儿父母和同胞中约15%也有焦虑表现,MZ的焦虑共病率可达50% 。(3) 亲子关係不良:Bowlby(1977)认为,正常情况下,父母应给子女以安全而温暖的环境,但又不能使他们依赖这种环境 。而亲子关係不良时,则表现为一方面对子女态度冷淡、要求苛刻;另一方面又让子女依附于自己,使子女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矛盾境地 。(4) 生活事件:在出现离别焦虑之前,往往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 。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突然分离、不幸事故、亲人重病或死亡、在幼稚园受到挫折等 。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实际遭遇或有可能与其依恋的人离别时,出现某种焦虑是正常的 。只有当这种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并发生于童年早期时,才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 。本障碍与正常分离性焦虑的鉴别关键点在于:针对与其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并非单纯是在许多场合的广泛性焦虑的一部分,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社会功能都异乎寻常(有诊断意义) 。分离性焦虑如发生在发育过程中不恰当的年龄段(如少年期),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是恰当年龄段的分离性障碍的异常延续 。本症的发生可能常常与拒绝上学有关,但拒绝上学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之一 。需要指出,首发于少年的拒绝上学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本质就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并在学龄前就出现并达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 。学校恐惧症的病因(1) 亲子关係不良:早在20世纪70年代,Bowlby就已经注意到了,亲子关係的异常可以导致学校恐惧症的发生 。这种异常的亲子关係往往表现为:母亲多为慢性焦虑患者,总希望把子女留在家中与自己做伴;儿童害怕当自己去上学时,父母会遭遇到不幸因此自己要求留在家中;儿童担心自己离开家庭时会受到意外伤害,宁肯留在家中;母亲担心儿童去上学会发生不幸事故 。学校恐惧症和儿童离别焦虑障碍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係,两者都可能是亲子关係不良的结果 。学校恐惧症患儿不愿意上学现象更多体现在不愿与母亲的分离,基本问题是与母亲分开后表现出来的严重焦虑症状 。(2) 学习中遇到挫折:大部分学校恐惧症患儿学习成绩好、自尊心较强 。当他们在学校受到挫折或者学习上出现失败时,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痛苦体验,患儿不愿意面对这种困境,不想再次尝试这种痛苦体验而採用迴避的应付方式待在家中 。此时父母不适当的处理方式会加剧症状的严重性:①儿童的行为在家中得到保护和支持;②父母对儿童的不满和害怕採取附和、同情的态度;③父母对儿童的外出、上学表现出焦虑反应时,都可以使儿童的恐惧上学行为得到强化,学校恐惧症状越来越牢固 。儿童抑郁症病因(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率中所占的重要性已为多数学者所共认 。虽然儿童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没有成人患者那幺多 。以下3种研究也说明遗传的重要性: ①成人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抑郁症较多;②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均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子女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预料的要多;③一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儿童的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比例较高 。其中,Harrington的研究小组于1993年发现抑郁症儿童亲属中抑郁症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非抑郁症对照组的近2倍,这样的结果提示:儿童抑郁症和成人抑郁症存在的遗传性联繫 。Akiskal(1986)报导情感性障碍MZ同病率为76%,DZ同病率仅为19% 。(2) 心理社会因素:关于心理社会因素对儿童抑郁症的影响,有以下3种观点:①亲代对子代的影响亲代的抑郁症可以影响到子代的生活环境,使子代出现抑郁症状疏远亲子关係、家庭气氛不和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儿童出现抑郁症 。②早年急性生活事件、丧失父母生活困难逆境、易患素质是儿童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其中逆境对儿童的影响不仅是困难,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困难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懦弱的态度和信心不足会促使儿童出现抑郁心情 。③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如父母离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身处集中营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心理虐待,都意味着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致病作用 。从心理学机制上讲,习得的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是抑郁症的主要心理机制 。无助感往往给人带来对期望的等待,无望的等待就会导致情绪抑郁产生消极认知活动,对自己和自己的前途、周围的世界产生消极 。(3) 精神生化异常:目前基本一致的假设认为:抑郁症患儿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低下,形成这种观点的理由有两个:其一是所有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神经细胞之间)单胺递质耗竭的药物,都可以引起抑郁症状;其二是到目前为止,有效的抗抑郁剂尤其是三环抗抑郁剂,都是通过抑制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再回收,使该部位的神经递质水平增加,从而达到消除症状之目的 。实际上,还可以从一些生物学标誌中看到,抑郁症的精神生化异常,如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和睡眠脑电图的异常儿童发病年龄越小,生物学标誌的不稳定性越大 。儿童强迫症病因(1) 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在精神疾病的研究中通过CT、PET、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等手段得到的发现显示:强迫症症状与额叶-基底神经节环路功能异常存在十分密切的关係 。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①脑炎后帕金森病患儿的强迫性运动抽动和仪式性行为,与强迫症患者的“不做不行”行为有很多相似之处 。②抽动-秽语综合徵是一种基底神经节功能异常所致的疾患而在患强迫症的儿童和少年中伴发抽动-秽语综合徵和舞蹈样运动障碍者明显增加 。③由于风湿性舞蹈病是因为基底神经节对溶血性链球菌的免疫性反应,发病时表现为不可控制无目的的运动障碍 。Chapman(1958)报导了8例风湿性舞蹈病患者,4例出现强迫症状 。④很多疾病发病时可以出现强迫症状,这些疾病有:风湿性舞蹈病亨廷顿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特发性和脑炎后帕金森病抽动-秽语综合徵等它们都是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的表现Rapoport(1991)对10例儿童强迫症和1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头颅CT扫描后发现:强迫症儿童基底神经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尾状核明显小于正常儿童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PET技术对强迫症患者头部局部葡萄糖代谢率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额叶、扣带回、尾状核部位葡萄糖代谢率明显增加,这些部位葡萄糖代谢率的增加,提示额叶-基底神经节通路存在功能异常 。(2) 神经递质异常: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强迫症药,如氯丙嗪和氟西汀,都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它们通过有效阻断突触前细胞对5-HT递质的回收而达到治疗目的,推测强迫症时5-HT功能不足或水平下降 。还有研究者观察到,强迫症儿童多巴胺能神经递质功能亢进与精神兴奋剂(苯丙胺、哌甲酯)过量使用时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仪式动作”有非常相似之处 。(3) 神经内分泌异常:在对高中生强迫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Flament(1988)发现,男性比女性发生强迫症的人数少、症状轻 。强迫症状在青春前期,增加妇女月经前时强迫思维和强迫仪式动作增加,产后出现强迫症等都说明,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4) 心理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儿童强迫症症状源于性心理发展固着在肛门期,这一时期正是儿童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家长要求儿童顺从,而儿童坚持不受约束的矛盾,在儿童内心引起冲突导致儿童产生敌意情绪,使性心理的发展固着或部分固着在这一阶段,强迫症状就是此期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 。(5) 父母性格特徵:早在1962年,Kanner就认识到强迫症儿童多数生活在“父母过分十全十美”(overdose of parental perfectionism)家庭中,父母具有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追求完美、不善改变等性格特徵 。临床表现儿童离别焦虑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情绪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核心 。新生儿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反应,而且都是与生理需要如饥饿、疼痛等密切相关 。半岁前后就会出现对母体的依恋和对陌生人的怯生现象 。当跟所依恋的人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微笑、咿咿呀呀的说话声,并且有安全感;遇到陌生人或和母亲分开时,则会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反应,即焦虑 。也可以这样理解:依恋和焦虑是儿童早期情绪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安全的依恋有利于儿童正常发展,减轻焦虑反应是促使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幼儿或学龄前期儿童与他们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照顾者)离别时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情绪,都应被视为正常现象 。只有当焦虑发生在儿童早期,对与依恋对象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情绪的中心内容时,才成为儿童期离别焦虑障碍 。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会功能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儿童焦虑症中一种类型称“分离性焦虑障碍” 。当父母或抚养人离开时便会产生问题,如:不能独自入寝,不能离开他们在外玩耍,拒绝上学而要和父母或抚养人待在一起 。当硬要将他们分离时出现焦虑,此外,还可伴躯体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睡眠障碍 。这种分离焦虑的原因不仅是现存的,也可能是既往发生过的,也可能是对今后父母疾病死亡意外事件发生的担忧 。年幼儿童的焦虑内容常常涉及走失、怕坏人撞入室内而不让父母离开,拒绝单独入睡,要父母陪着或开着灯睡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6岁以前 。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的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会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稚园学校(不是由于幼稚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在,患儿往往不愿或拒不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待在家里;反覆出现与离别有关的噩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覆发作的苦恼,可以表现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覆出现躯体症状:噁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学校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 。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育的某一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恐惧对象 。如:害怕黑暗、陌生人声音、雷鸣闪电、动物昆虫、想像中的事物等 。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惧症 。根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惧症分为3类:①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恐怖等;②对自然事件的恐怖:黑暗恐怖、幽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③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 。儿童期恐惧症不像成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 。儿童期常见的恐惧症为学校恐惧症(schoolphobia),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恐惧症,虽然目前的诊断标準中没有专门列出该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普遍 。学校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是少年儿童恐惧症的两种特殊类型,估计在儿童人群中占1%,并且其中大多数是学校恐惧症 。它可发生在这一阶段的任何年龄但以学龄期比较突出 。发病可能较突然,也可缓慢 。患儿开始表现对上学的厌倦和推诿如早晨不愿起床,或诉头晕肚子痛,或要求休息看病父母若不同意便大吵大闹甚至扬言要自杀;或要父母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才去上学但往往是达到了他们的要求第2天仍然不去上学 。有的是在患了某些躯体病休息之后便再也不去上学 。父母,老师同学来劝说或陪送上学,或同意他们的“条件”,给各种好处也无济于事 。有的父母强制将他们送去学校但还没进教室的门或学校门便要逃跑,表现非常坚决而不得不让其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大多患儿在家表现正常可学习,同学们放学后同他们玩耍部分患儿不愿出门,怕见到熟悉的人,生活无规律,不学习,心绪日渐不佳,甚至变得脾气暴躁,怨天尤人蛮不讲理冲动毁物,或打骂父母 。临床上可将本病分为两种类型即神经症型和人格型 。神经症型的患儿一般表现为胆怯害羞缺乏自信躯体主诉较多并可以此主诉反覆在医院看病,合併疾病多为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症人格型则表现对父母严重的对抗不服从,挑剔闹事,变得自私对亲人缺乏感情轻则恶语伤人,重则动辄操戈 。患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大多与在校遇到学习的失败、挫折或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或亲眼看到老师对同学的处罚为诱因,少数并无明显诱因,而家族中很可能有情绪障碍病史者在成人神经症的回顾性研究还发现7%学校恐惧症的患者既往有分离性焦虑的症状并且20年后发展成惊恐障碍(王成典1983) 。儿童强迫症儿童强迫症较成人强迫症少得多,有文献记录显示最小的强迫症患儿年龄为2岁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对70例连续就诊的患儿观察后发现,强迫症患儿平均年龄为10.1岁,其中8例患儿发病于7岁以前发病越早的患儿其症状越类似于抽动-秽语综合徵可能提示抽动-秽语综合徵是强迫症的特殊形式与少年或青年发病的患儿在症状上明显不一样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类似强迫症状或仪式样动作,如走路数格子、反覆摺叠自己的手绢睡觉前一定把鞋子放在某个地方等这种带有一定规则或者被患儿赋予特殊含义的动作往往呈阶段性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不会给患儿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不会影响儿童的生活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强迫观念包括:①强迫怀疑:怀疑已经做过的事情没有做好,怀疑被传染上了某种疾病怀疑说了粗话,怀疑因为自己说坏话而被人误会等 。②强迫回忆:反覆回忆经历过的事件听过的音乐说过的话、看过的场面等,在回忆时如果被外界因素打断就必须从头开始回忆,因怕人打扰自己的回忆而情绪烦躁③强迫性穷思竭虑:思维反覆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不能摆脱,如沉溺于“为什幺把人称人而不把狗称人”的问题中④强迫对立观念:反覆思考两种对立的观念如“好”与“坏”、“美”与“丑” 。强迫观念可以分为两类:①针对刚刚过去的事:如强迫回忆;刚刚关好的门总想着没有关好②期待将要发生的事:如家人要外出,总是担心在外面出事遇到意外等 。强迫行为包括:①强迫洗涤:反覆洗手、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等 。②强迫计数:反覆数路边的树、楼房上的视窗、路过的车辆和行人 。③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与“好”“坏”或“某些特殊意义的事物”联繫在一起在系列动作做完之前被打断则要重新来做,直到认为满意了才停止④强迫检查:反覆检查书包是否带好要学的书、口袋中钱是否还在门窗是否上销脚踏车是否锁上等 。强迫行为也可以分为两类:①一定要实现要表达的某种冲动:见到电器一定要摸一下,明知有危险而不能自制 。②为控制某种冲动而採取的预防措施:所做动作是为了防止某种冲动 。强迫症状的出现往往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严重时会影响到患儿睡眠、社会交往、学习效率、饮食等多个方面 。儿童抑郁症对儿童抑郁症的研究不像对成人抑郁症那样多,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根本就没有“儿童抑郁症”这一名称 。自70年代以后随着对儿童抑郁症的重视和研究的增多,对儿童抑郁症也有了明显的认识儿童抑郁症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徵的疾病,因为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具有较多的隐匿(masked)症状恐怖和行为异常,同时由于患儿认知水平有限,不像成人抑郁症患者那样能体验出诸如罪恶感自责等情感体验婴儿期抑郁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婴儿与父母分离所致先表现为不停的啼哭易激动,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睡眠减少食慾下降体重减轻 。当与母亲重新团聚后这种症状可以消失 。Spitz称之为婴儿依恋性抑郁症学龄前期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的语言描述缺乏,往往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慾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学龄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易激惹,可以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睡眠障碍也比较突出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头痛腹痛、躯体不适等隐匿性抑郁症状 。青春前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除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滞理解和记忆力下降以外另一类较明显的症状是行为异常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多动逃学说谎、自伤自杀等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情绪又存在品行问题的类型称为“抑郁性品行障碍” 。诊断童年和少年期焦虑症诊断童年和少年期焦虑症时要十分慎重一方面必须与正常人的焦虑反应相鉴别以免诊断扩大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焦虑症的隐蔽性以免误诊 。CCMD-3对儿童分离焦虑症制订的诊断标準如下 。(1)症状标準:至少有下列3项:①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害怕依恋对象一去不复返 。②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被杀害或住院,以致与依恋对象离别 。③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 。④非常害怕一人独处,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待在家里 。⑤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 。⑥反覆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 。⑦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 。⑧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覆出现头痛噁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 。(2)严重标準: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準:起病于6岁前,符合症状标準和严重标準至少已1个月 。(4)排除标準:不是由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惧性焦虑障碍以及具有焦虑症状的其他疾病所致 。儿童学校恐惧症CCMD-3未纳入儿童学校恐惧症 。由于这是常见的障碍之一故试订诊断如下供参考 。儿童学校恐惧症是指儿童对学校环境或到学校上学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迴避行为,而在与上学无关或非学校环境(如家中)言谈自如 。(1)症状标準:①对到学校上学存在持久的恐惧、焦虑情绪和迴避行为 。②对学校环境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 。③患儿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过分关注 。④不在学校环境或不上学并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表现正常 。(2)严重标準: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準:符合症状标準和严重标準至少已1个月(不包括最初入学的第1个月) 。(4)排除标準:不是由于分裂症广泛性发育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广泛性焦虑症等所致 。儿童强迫症儿童强迫症是指以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童年和少年期神经症亚型强迫症状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两者的冲突导致病人紧张不安,十分痛苦 。病人知道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强迫症患儿智力水平正常平时较安静,好思考,家庭要求严厉,管束较多 。多缓慢起病,病程较长症状时轻时重 。强迫症状有可能是儿童分裂症早期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或孤独症、焦虑症、抑郁症、Tourette综合徵的合併症状故应广泛收集资料,及早确诊避免延误治疗 。儿童社交恐惧症是指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迴避行为 。具体表现为:与陌生人(包括同龄人)交往时存在持久的焦虑,有社交迴避行为;与陌生人交往时,患儿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出尴尬或过分关注;对新环境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患儿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社交关係良好患儿的社交(包括与同龄人)功能明显受到影响,导致交往受限以上表现至少已1个月 。方可诊断 。治疗多採用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诸如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及游戏治疗等 。在支持性心理治疗中首先耐心听取患儿诉说自己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痛苦适当地表示同情,指导他们去适应环境增强克服情绪障碍的信心 。注意儘量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避免太多的环境变迁 。家庭治疗以改变家庭成员的不良教育方式为主,儘量给予患者更多的感情上的交流和支持,行为疗法以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及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来消除或纠正儿童异常或不良行为,在认知疗法的基础上配合行为疗法并结合催眠疗法和心灵重塑疗法从深层潜意识消除负面情绪扭转对事件的观念和看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于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也可选用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以及游戏治疗 。药物治疗配合使用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抗强迫药 。以抗焦虑药较为常用,如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侖等劳拉西泮1~2mg/d,分2次服用阿普唑侖0.4~0.8mg/d,分2次服用 。也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多塞平氯米帕明等,药物剂量均为12.5~50mg/d,分2~3次服用三环类抗抑郁剂的副作用有镇静口乾多汗视物模糊、震颤等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当病情缓解后逐渐减少剂量,及时停药无需长期用药 。对于年长一些的儿童也可採用新一代抗抑郁剂如氟西汀氟伏沙明(氟伏草胺)、舍曲林、文法拉辛(万拉法新)採取成人半量,均有较好疗效 。儿童离别焦虑症治疗(1)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患离别焦虑障碍的儿童医师、家长和幼稚园老师要认真、耐心听他们诉说对他们在焦虑时表现出的担心和痛苦要表示理解和同情,消除他们内心的顾虑解释关于产生焦虑状态的原因以他们可以理解的言语进行解释 。教会他们遇到困难时如何去解决克服它 。如果存在显而易见的导致离别焦虑的原因时,儘量与家长一起去除原因如一个小朋友在幼稚园中不喜欢午睡,而老师非要她睡觉当该儿童在教室不睡觉而走动时,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后而不愿意再到幼稚园去 。解决患儿不去幼稚园的关键问题是改变老师不当的教育方法,将儿童的兴趣吸引到幼稚园去 。(2)分散患儿注意力:离别焦虑患儿往往会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要依恋的人身上,各种社会功能要受到影响如与人交往效果下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 。对这些患儿要用活泼、生动的户外活动或游戏,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以新的注意对象取代对依恋者的过分注意在活动安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儿童可能存在的适应困难问题让他们有足够时间去适应环境避免过快的环境或者活动内容的变化 。(3)行为强化治疗:当患儿出现期望的行为时要及时加以鼓励使已经出现的行为得以保持下来在此之前往往需要患儿减轻焦虑程度学会放鬆和情绪的自我调节方法 。50%的离别焦虑症患儿经阳性行为强化治疗后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4)药物治疗:对有严重焦虑症状、影响饮食和睡眠躯体症状明显的患儿,可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以苯二氮卓药物的疗效好而且不良反应较轻易为患儿和家长所接受地西泮(安定)2.5mg,3次/d;硝西泮5mg,3次/d 。也可以考虑使用丁螺环酮、多塞平(多虑平),最好能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有呼吸功能不全或者心脏疾患儿童要慎用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不应该孤立地採取一种办法去解决儿童的离别焦虑障碍往往几种干预手段综合使用药物治疗可以解决躯体症状,为心理干预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心理治疗则会改变患儿的认知状态和行为模式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情绪状态,达到长期治癒的目的 。学校恐惧症治疗学校恐惧症如果干预及时多数患儿尤其是低年龄患儿都能获得治癒,重返学校 。(1)支持性心理干预:往往需要医师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首先医师要详细了解患儿发病经过发病诱因、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和不利于患儿再次返校的各种因素 。第二医师家长和老师都要表示出对患儿的关心认真倾听患儿的诉说与患儿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係 。其中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的方式与患儿合作;家长不可一味地同情、保护或者武断地批评责备 。第三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使患儿返回学校的可能性通过减轻学习压力、改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换班、转学等方法使患儿重新返校第四,在干预过程中,不应该使患儿脱离学校生活,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安排患儿返校的时间和方式 。可採取间断上学方法星期一三五上学星期二、四在家;先下午去上学然后过渡到全天上学;也可以由家长陪送到学校或由同学陪同上学等经过支持性心理干预后多数患儿可顺利返校 。(2)家庭治疗:学校恐惧症患儿家庭成员之间多存在“不良的相互关係”(deficientrelationship)常见的形式为亲子之间界限不清情感分化不完善,一方缺乏关注,而另一方则过度关注的异常互补(abnormalcomplementarity)等 。家庭治疗就是在训练有素的治疗师的指导下,使已存在的家庭不良关係发生变化 。有时还可以请老师加入到治疗中来,这样更多地使家长、患儿和老师之间增加理解和配合 。(3)药物治疗:对情绪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既可以消除紧张焦虑躯体不适症状,又可以为各种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帮助增强患儿治癒疾病的信心常用的抗焦虑药有:地西泮2.5mg,3次/d;阿普唑侖0.4mg,3次/d;艾司唑侖1mg,2次/d常用的抗抑郁药有:多塞平12.5~25mg,2次/d;丙米嗪12.5~50mg,2次/d;氟西汀20~40mg,1次/d在套用抗抑郁剂治疗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儿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处理 。儿童抑郁症治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对抑郁症状明显、晨重夜轻规律突出有轻生念头的患儿效果好 。抗抑郁剂的用药原则是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疗效和出现的不良反应而逐渐加至有效剂量常用抗抑郁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如下:丙米嗪每天25~150mg,分早中、晚3次口服有效血药浓度为150~300μg/ml 。阿米替林的用药方法和剂量与丙米嗪相似氟西汀每天20~60mg,早晨或者早午服用 。对伴有强迫症状的患儿使用氯米帕明(氯丙咪嗪)效果较好每天用药剂量要控制在100mg以下 。抗抑郁剂出现疗效多在套用后2周左右在出现疗效前的2周内患儿多数会出现口乾、思睡、嗜睡、视力模糊、心跳加快等药物不良反应,这些抗抑郁剂的不良反应一般会给患儿带来日常生活和学习上的更大困难而使患儿产生拒药现象 。一般情况下多数患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药物不良反应,不会给患儿的智力身体发育带来不良后果幼儿及有心脏疾病癫痫发作青光眼尿潴留病史者要禁用或在严格临床观察和血药浓度的监测下慎重使用大剂量套用时,家长不可擅自加大使用剂量要与医师保持密切联繫以便能及时对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 。(2)心理治疗:认知心理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和有效心理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对当前存在问题的认识然后观察认识观点,使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行为问题得到解决 。认知治疗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①治疗开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患儿病情及有关原因 。可由患儿或者患儿父母口述年幼或者不合作的儿童可用绘画的方式补充从病情叙述或者绘画中了解患儿的错误认识,如该例抑郁症儿童认为“自己没有学习好,因而就不是好学生、好孩子”,“愧对于父母和老师”,以区分出现实的问题和认识上的错误 。②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有计画分阶段、由易及难地合理安排治疗进程与患儿一起分析其认知上的错误,共同讨论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每次治疗结束时要布置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是让患儿记录下日常生活中造成问题的诱发因素对问题的看法和问题出现给自己造成的后果 。③针对患儿不同的病情和行为表现,可以採用放鬆技术阳性强化、消退法等进行行为矫正 。(3)环境治疗:父母要了解儿童抑郁症的性质给患儿以温暖、关心和爱护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对有自杀念头或行为、冲动伤人行为、破坏行为的儿童提供密切的监护防止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 。如果家庭环境不能给患儿带来安全保护时住院治疗是最好的安排它可以给患儿提供人际交往、满意的情感接触、学习新知识和新经验紧急医疗保护和发展各种社会能力的机会从临床经验来看儿童抑郁症的住院治疗效果较好 。(4)电抽搐治疗:有明显自杀行为破坏行为经长时间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年龄较大的少年或青少年患儿可考虑进行电抽搐治疗 。由于该疗法有一定的危险性,在临床实施时要在专科医院住院条件下进行 。对年幼儿童不宣选用 。儿童强迫症治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强迫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量对成人强迫症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氯米帕明和氟西汀两药效果最好氯米帕明是一种5-HT再摄取阻滞剂血清半减期为17~28h,口服后在肝脏内代谢为去甲氯丙咪嗪(DMI),DMI同样具有生物活性,半减期更长 。氯米帕明的临床疗效较DMI为好氯米帕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强迫症的平均剂量为140mg/d左右,一般情况下治疗3周以后,75%的患儿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初期部分患儿会出现口乾多汗震颤、眩晕、视力模糊、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使用一段时间后多能自行消退可能会有部分患儿服药后影响听课效率和学习成绩往往在大剂量使用药物时才出现 。大剂量用药偶可见心脏传导阻滞心律不齐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的临床观察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氟西汀与氯米帕明相似也是5-HT再摄取阻滞剂开放性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氟西汀对成人强迫症患者安全有效虽然氟西汀治疗儿童强迫症的研究没有成人多但已有的结果认为儿童强迫症可以耐受10~40mg/d的剂量,而且不良反应较少 。也有一些研究者曾使用氯米帕明联合左旋色氨酸和(或)碳酸锂治疗强迫症取得了部分疗效,这种经验性治疗对患儿是否有效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单纯药物治疗虽然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多数患者的病情会复发 。如果结合行为治疗同时进行复发率则会大大降低 。(2)行为治疗:对儿童和青少年强迫症患儿进行系统行为治疗研究的报导很少但能用于成人的行为治疗方法基本上都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 。常用的行为治疗包括系统脱敏治疗冲击治疗和暴露治疗,实际上后两种治疗是系统脱敏治疗的变型,在临床实践中套用较多 。在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医师要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所採用的方法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然后,让患儿暴露于可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情景之中 。这样反覆、长期暴露于刺激中之后,不良情绪就会逐渐消退达到治疗目的例如,在治疗1例反覆检查书包的患儿时,让其粗略看一下书包后便将放置在患儿拿不到的地方或者让他直接背上书包上学去,这时候患儿会有明显的情绪反应,焦虑、担心甚至哭闹不管患儿如何反应强烈都要坚持做下去 。连续治疗一段时间反覆检查书包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对年龄稍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可利用生物反馈手段让患儿学会自我放鬆技术 。在患儿暴露于不良情景时以自我放鬆方法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适,这样经过反覆紧张-放鬆-再紧张-再放鬆的训练,不良情绪就会消失(3)支持小组:强迫症治疗的一个进步是建立对患者及其家庭的支持性小组,在这个小组中,除了给患者以安慰鼓励支持以外还可以推荐曾经治疗好的强迫症患者以现身说法给小组成员讲自己战胜疾病的方法,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通过与家庭成员学校协调,解除患者现实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压力 。培养积极有益的兴趣和业余爱好将患者注意力从“症状”中转移出来可以减轻患者焦虑烦恼等不良情绪 。(4)领悟治疗:对年龄大的青少年患者可以採取认知领悟疗法进行治疗,它是通过一定的会谈技巧,从患者的早年生活经历中找出与患者症状有联繫的心理创伤事件,让患者领悟到反覆出现的强迫症状是对这些心理事件的“病态”反应患者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后就会解除心理压力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预防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无论成人或儿童不可能总是快乐无忧但孩子在婴儿期的情绪反应则表现突然而不稳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学会纠正自己的不良情绪使之向健康方向转化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恐惧心理一个人若不知道害怕,就很容易遇到危险但恐惧过多,也难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克服恐惧心理的关键在于:(1)理解孩子的恐惧:三四岁儿童开始关注周围的世界由此产生许多担忧和恐惧经常无根据地对人或事产生惧怕心理 。对此家长应表示理解并以轻鬆的语调与孩子谈论他害怕的事情(2)与孩子讨论所惧怕的事情:如果孩子对现实生活的事物(如地震、洪水、战争等)感到恐惧家长可以针对这些事情与孩子进行讨论,告诉他在这样的事发生时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3)如果孩子对幻想的东西产生的恐惧家长应明确告诉他这样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4)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里经常害怕但又说不出为什幺家长应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谈话,从中找到困扰他的原因 。如何教育有的家长由于工作或生活不遂意,常迁怒于“不听话”的孩子习惯打骂并施使早期教育蒙上“阴影” 。为此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指出家教是一门艺术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家长是否教导有方过多採取打骂来胁迫孩子“就範”“听话”,必将事与愿违 。(1)爱是前提:在凝聚力很强的家庭内,爱是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樑(2)心平气和:大人一激动便可以讲出一些随后自己也追悔的话 。如果有怒气先压一压待情绪稳定后再说,我们对成年人并不轻易发火,这个态度同样适宜对待自己的孩子 。(3)话不宜多:唠叨不休往往导致子女充耳不闻,这种说教经常用“当我像你这幺大的时候”作开场白,继之以“将来你就会明白的”之类的词句由于孩子生长在现实环境中家长教育最好用流行的语言因势利导就事论事 。(4)尊重孩子:要给予子女在讨论日常家务时的发言权 。有事跟孩子商量商量事情总好办些 。同时也好藉此让他意识到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身份(5)耐心倾听:孩子有话让他说完,别随意打断话头,等他讲完后不妨把他的主要意思複述一遍,弄清究竟,然后提出建议 。如果孩子丢掉了心爱之物即使那东西对大人微不足道,家长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来满足孩子稚朴的童(6)掌握时机:谈家常最佳时刻是就寝前 。开头可问问孩子当天诸事是否顺利等你一言我一语交换看法增进了解 。另一谈心的黄金时间是趁小孩子随大人干家务活之际 。孩子愤怒时(1)坚持要求孩子用语言而不是用动作来表达愤怒当孩子生气时,鼓励他大声讲出来并儘可能说出原因 。(2)帮助孩子找到愤怒的原因 。孩子有时需要成人的提示来回想自己生气的理由 。如:“你是不是因为某某拿走了你的小汽车才对他发火”?(3)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 。如“我知道你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可没办法谁都得这样等” 。(4)禁止孩子在发怒时打人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家长应立即给予惩罚 。(5)鼓励孩子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极态度 。如孩子告状说:“他打我……”家长可以回答说:“大声告诉他别再打你 。”(6)为孩子做个榜样当你生气时,大声讲出来以免控制不住时突然大发雷霆 。家长不用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愤怒的情绪 。让孩子从你身上学到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但切记,不要用侮辱性的话对孩子表达你的情绪只客观地表示你的感觉和原因即可,如:“我很生气!”“别乱动我的东西!”等 。教育“软化”倾向近些年来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令人忧虑的教育“软化”倾向 。如一些幼童的家长担心孩子晒黑了,玩野了因此不让他们到户外玩水、玩泥玩沙子而把他们关在屋子里抱洋娃娃玩“过家家”,有的对儿童生活中可以自理的事情包办代替 。这些做法使得孩子胆小懦弱,依附心理强缺乏社会角色意识与独立意识竞争能力弱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呢?(1)对子女的不合理要求,从小就对他们说“不”、“不行”、“不可以”比百依百顺一味迁就有益得多 。(2)注意儿童年龄特点上的个性差异如幼儿喜欢模仿,可以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 。(3)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节假日徒步郊游体验一下劳累的滋味,设定一些高于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难题”让他们解答,帮助他们掌握对付挫折的正确方法激发其在逆境下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与毅力 。(4)与子女下棋打牌玩游戏竞赛时,不要任意让他们要通过玩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 。(5)教育子女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语激怒要相信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受挫折引起的负性情绪,维持内心平衡 。(6)在一个大目标下,可先确定近期能有成效的短目标,使其获得不断成功的喜悦驱除紧张心理当然“逆境”锻鍊须注意适度方法要正确要循序渐进 。孩子感情脆弱一般来说,感情敏感、脆弱只是孩子个性的一个方面它可能有助,也可能有害于孩子性格的正常发展 。(1)敏感的孩子容易与同伴发生争吵 。平时,家长同孩子谈话时可提出各种问题,让他想想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採取什幺不同的方法来避免感情冲动 。(2)当孩子悲伤时让他好好地哭一场此时,成人无需过多地干预只要平静地坐在孩子身边,让他(她)感到你的体谅和支持 。有时孩子 。会投入你的怀抱,需要你紧紧地拥抱和轻轻地抚摸 。但有的时候,他只需一个人独处,静静地体味自己的悲伤(3)要帮助孩子学会做出冷静的反应只有在他安静下来后才能逐步帮助他深切地体察事物教他更好地处理不愉快的事 。(4)在问题棘手的情况下可暂时让孩子迴避一下换个环境休息一会儿,过会儿再帮他解决问题 。孩子发脾气孩子最初发脾气是为了发泄愤怒和不满,当他发现这样做可以控制成人,让成人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发脾气就成为一种向成人提要求的手段而表达愤怒和不满倒显得不那幺重要了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应加以控制和纠正 。(1)不在这时候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 。不让孩子以为发脾气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有什幺要求可以直接讲不能用拉长脸的方式向大人提要求 。孩子应学会直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 。(2)在孩子一开始发脾气时就想办法制止 。你可以走开,不理睬他,或把他领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也可以严厉地高声训斥他……不论用哪种方式目的是制止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同时準备採取下一步措施……(3)孩子发作之后对其加以适当的惩罚,让他记住,下一次绝不可以再这样做如果这次是重新犯错误还可以给予一些具体的处罚如不许玩玩具,不许看电视等等 。总之要让孩子感到发脾气带来的后果简直糟透了,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 。(4)当你发现孩子要发脾气时不妨抢先一步发火 。孩子在一些地方特别容易发脾气,如在商店里或家里来客人时,家长在这些场合往往态度过于温和妥协使孩子有可乘之机 。所以,家长越是在这样的场合越要态度坚决语气强硬使孩子不收再利用这些机会提要求 。(5)当你特别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时候为孩子做适当的安排不要让他捲入成人紧张枯燥的事情中去 。若孩子心胸狭窄应学会宽容(1)家长应有意识地多在孩子面前夸讚别人的优点,包括与自己有矛盾的人 。尤其是在孩子同别人发生纠纷后更要积极引导孩子多想别人的长处谅解别人 。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错,应督促他主动道歉,与人和好 。(2)宽容是以理解和尊重他人为基础的,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应该要求他们理解和尊重伙伴,不侵犯伙伴的权益做事要互相谦让宽宏大量,与伙伴友好相处 。(3)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不要见到一点缺点错误就揪住不放,甚至翻老账,揭老底儿,指责他“从小就如何如何”等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4)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这种不良心态,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 。让孩子懂得:好吃的不能自己独吃,应大家分享;玩具不能一人独占要同伙伴一起玩 。(5)必要时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便锻鍊孩子的克制能力使其具有宽容忍让、豁达大度的涵养 。(6)家庭成员间要友爱宽容,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稳定且宽容谦让的优良品质 。分离焦虑症(1)对在家庭中单独养育的儿童要让他们儘量多接触一些家庭以外的人员要培养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道“再见”的习惯以防孩子胆小怕陌生、怕人多等不合群现象 。(2)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吃饭洗手大小便、穿衣鞋等防止过分依赖大人,不能适应集体生活,进託儿所后过分紧张、恐惧 。(3)在送託儿所之前,应做好入托前的準备工作,父母应经常向孩子介绍託儿所的情况,使他们在入托之前就有爱託儿所不怕託儿所的思想準备 。(4)如果发现孩子有胆小,不敢去託儿所的不良现象不应生硬地把他们推进託儿所了事应该先带他们去那儿玩玩看看,熟悉环境然后再正式进託儿所,以防发生分离性焦虑 。(5)如果发现有分离性焦虑反应,应立即暂停去託儿所,一面请医生矫治一面补做入托前準备,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以防加重焦虑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