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HR SaaS:谁在成为中国的 “IBM+ Workday”?

在国内的商业环境下,未来,梳理流程等咨询管理能力,或将成为HR SaaS厂商的重要竞争力,国内HR SaaS在“IBM+ ”的模式下,或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
作者|斗斗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2023年,HR SaaS 正式宣布成为存量市场 。
在过去的一年,HR SaaS 赛道资本热潮迭起 。一月,北森开启了上市之路;5月,薪人薪事完成3亿(人民币)D轮融资;11月,易路软件完成10亿(人民币)D+轮融资 。可见,头部厂商逐渐进入成熟发展期 。
然而另外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HR SaaS 赛道B轮及以后轮次发生9起事件交易,在交易数量上与2021年相同 。若将融资轮次聚焦到C轮及以后,2022年交易数量为5起,甚至比2021年减少一起 。
此外,2022年HR SaaS 赛道后期轮次的融资金额也未实现明显增长 。
一面是资本的青睐,一面是后期交易数量只减不增 。HR SaaS厂商似乎进入了一个存量竞争的发展阶段 。
在这种信号之下,一些疑问也随之而来:HR SaaS厂商真实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的增长点在哪?
一 、HR SaaS赛道的“内忧外患”
HR SaaS赛道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 。一是以北森、肯耐珂萨等为代表的一体化模式 。特点是覆盖了员工的选、用、育、留,实现了从招聘到离职的一站式人才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
由于一体化产品模块更为全面,大型企业组织架构复杂、人员数量多,因此通常选择一体化产品 。
二是以易路、Moka、薪人薪事、喔趣等厂商为代表的模块化模式 。产品专注服务于某一特定场景和环节,如培训服务、招聘服务、灵活用工、薪酬管理等,厂商业务聚焦、专业,可以满足企业在某些模块的个性化需求 。
由于单模块厂商聚焦于某一垂直领域,对该模块需求理解深刻,可以满足对单一模块要求较高的大客户及功能需求少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的客户 。
这两条路线几乎构成了HR SaaS的产业图谱 。但一直以来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一些短板 。
众所周知,国内的企业管理水平与欧美发达国有存在一些差距,且数字化水平偏低,导致大型企业的标准化程度较低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标准化的产品很难满足其需求,所以当大型企业部署HR SaaS软件时,十分考验其定制化解决方案的能力 。
“HR业务的个性化程度甚至超出市场想象,薪酬算法、筛选流程、报表需求、审批流程等都各有不同 。”北森CEO纪伟国告诉产业家 。
对于一体化HR SaaS厂商而言,这意味着更大研发成本的投入 。数据显示2019至2022财年,北森研发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8.32%、46.92%、38.21%和38% 。投入占比高于模块化厂商 。
再看中小企业,由于这类企业通常发展不稳定,预算不多,不舍得在软件上花钱,注重降低成本而非提高效率,所以付费意愿较低 。这意味着模块化HR SaaS厂商很难产生规模化效应 。
另外,很多小型企业甚至不需要购买HR SaaS,只需一个表格就可以搞定,最大的需求便是招聘工具,一般情况下这类企业更偏向于选择招聘平台 。
一体化与模块化相比,后者需要企业花费额外时间来进行数据和信息的打通,增加产品使用成本,且各系统数据标准不一,很难进行数据分析 。而前者可实现全模块打通,统一信息标准,帮助HR提升效能,聚焦业务目标,助力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
可以说, 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一体化已是HR SaaS赛道的必然方向 。但站在更大的视角来看,在这个赛道确定性方向背后,同样也面临一些隐藏的危机 。
2022年5月,飞书发布了一款人事管理产品飞书,该产品集成打通了飞书人事、飞书招聘、飞书绩效与飞书OKR等多个人事管理产品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飞书已然进入HR SaaS厂商们的发展腹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