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柏法


哈柏法

文章插图
哈柏法【哈柏法】哈伯法(也称哈伯-博施法,德文:Haber-Bosch-Verfahren,英文:Haber Process,也称Haber-Bosch process或Fritz-Haber Process)是一种通过氮气及氢气产生氨气(NH3)的方法 。
基本介绍中文名:哈柏法
外文名:Haber Process
涵义:氮气及氢气产生氨气过程
简介哈伯法(也称哈伯-博施法,德文:Haber-Bosch-Verfahren,英文:Haber Process,也称Haber-Bosch process或Fritz-Haber Process)是一种通过氮气及氢气产生氨气(NH3)的方法 。氮气及氢气在200个大气气压及摄氏400度,通过一个铁化合物的催化剂(Fe3+),会发生化学作用,产生氨气 。在这个情况下,产量一般是10-20% 。N2(g) + 3H2(g) ? 2NH3(g)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选择高温的条件是为了提高反应速率,但因为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在此条件下平衡后的产率反而较低温时为低 。氮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一个关键的矿质营养 。儘管碳和氧也很关键,但很容易被植物从土壤和空气中获得 。虽然大气中的空气是78%的氮气,但大气中的氮是不可用的营养,因为氮分子,氮氮叄键键能很大(941 KJ/mol),化学性质十分稳定 。氮必须被“固定”,即通过自然或人为的过程转换成某种生物可利用的形式 。直到20世纪初期,德国的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和卡尔·博施(Carl Bosch)才开发出大气中的氮转化为可提供营养的氨的第一个实用过程来 。在哈伯过程发现之前,氨一直难以在工业规模上生产 。由哈伯过程中产生的氨产生的肥料,估计是负责维持三分之一的地球人口 。而氨做为炸药的原材料,之前,德国要製作氨气需要从智利进口硝酸钠,哈伯过程使得得德国可以解除禁运对材料取得的困难,也引发了一战的胶着,而战后则在人口爆炸上贡献巨大,据估计,人类中的一半的蛋白质中的氮是由用这种方法达到最初的固定的,而其余氮是由固氮细菌和古细菌生产的 。历史这个实验首先在1908年由弗里茨·哈伯进行 。于1910年,Carl Bosch于德国巴斯夫化学公司工作时,成功把这个实验商业化,使之符合成本效益 。这个实验最早期于1911年被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 。之前,德国要製作氨气需要从智利进口硝酸钠,但由于战争使其供应不稳定 。哈伯亦以此项发明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制氨原料的製备合成氨的原料氮气来自于空气(以液态空气的分馏取得),氢气来自于水和燃料 。原料气包含杂质,因此在参与反应前需要去除杂质,即原料气的净化 。第一步先把原料中的硫化物清除,是因为硫化物会毒害哈柏法所使用的催化剂 。催化加氢可以把有机硫化物变成硫化氢:H2+ RSH → RH + H2S(g)
产生的硫化氢会被氧化锌吸收,变成水和硫化锌:H2S + ZnO → ZnS + H2O
在镍的催化下与水反应,经脱硫的碳氢化合物(如甲烷)转变成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CH4+ H2O → CO + 3 H2
一氧化碳与水反应,转化成二氧化碳及製造更多的氢气:CO + H2O → CO2+ H2(可逆反应)
接下来二氧化碳可经2-氨基乙醇溶液吸收或使用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在此使用具有专利的固态吸附媒介)清除 。製备氢的最后步骤是以使用催化剂的甲烷化(methanation)移除在氢气中残留的少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CO + 3 H2→ CH4+ H2O
CO2+ 4 H2→ CH4+ 2 H2O
水蒸气重组,一氧化碳变换,清除二氧化碳及甲烷化的步骤在25至35巴(10帕)的压强进行 。由于化石燃料短缺,制氨用的氢理论上可以用水的电解(现今4%的氢由电解製备)或热化裂解(thermal chemical cracking)製得,但现在来说,这些方法都是不实际的 。热裂解所需的热能可以从核能反应中取得,而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水力发电产的的过剩电能可以用来电解水制氢 。现在为止,从空气及燃料制氨以外的替代方案是不经济的,而且这些方法对环保的作用仍未被确定 。反应过程合成氨的反应是在高压环境的合成塔中完成的,氮气和氢气混合后经过压缩从塔的上部进入合成塔 。经过合成塔下部的热交换器,混合气体的温度升高,并进入放有触媒(催化剂)的接触室 。在接触室,一部分氮气和氢气发生反应,合成了氨,混有氮气,氢气和氨气的混合气体经过热交换器离开合成塔 。混合气体要经由冷凝器,将氨液化,因而将氨分离出来,而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经压缩再次送入合成塔,形成循环 。这样做节省原料,循环利用 。硫酸合成工业中也有类似套用 。参看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