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校”字 , 皆作“挍” , 以避明熹宗之讳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 五十三岁八月十七日 , 任河南巡抚 。十一月十三日 , 补授湖广总督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年 五十四岁正月 , 至汉阳 , 接任湖广总督 。十月 , 至广州 , 接任两广总督 。十二月 , 奏建大黄窖、大虎山炮台 。春 , 过当阳县玉泉寺 , 得见隋铁镬字 , 并搨之 。是年 , 赵魏将自己两年前所得江立藏《金石录》让售给阮元 , 阮元遂以“金石录十卷人家”名书斋 , 并刻有此收藏印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 五十五岁十一月 , 始修《广东通志》 。是年 , 作《行书七律诗轴》 , 洒金笺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三册着录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年 五十六岁三月 , 作《唐魏栖梧书善才寺碑跋》 , 行书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年 五十七岁三月 , 创办学海堂 。手书“学海堂”三字匾悬于城西文澜书院 。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 五十八岁春 , 作《摹朱珪篆书十言联》 。联为:“学如逆水行舟稍纵即逝 ,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七月 , 《江苏诗征》刻成 。八月初二日 , 女阮安卒(1802年生 , 20岁) 。是年 , 作《黄钺补图王泽小像卷题跋》 。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 五十九岁三月 , 《广东通志》成 。六月 , 归扬州 。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 六十岁正月 , 六十寿辰作《竹林茶隐图》 。《揅经室集》四十卷刻成 。龚自珍撰《阮尚书年谱第一序》 。是年 , 在广州购得端州巨形砚材 , 刻成亲王诒晋斋所藏《华山碑》长垣本未缺之字 , 置扬州公道祠塾 , 以补四明本之阙 。道光四年(甲申)1824年 六十一岁九月 , 以家藏《汉西岳华山庙碑》摹本寄陕西钱恬斋 , 摹刻于西岳庙中 。十二月 , 新建学海堂成 。仿《天发神谶碑》书“学海堂”堂中匾额 。《学海堂初集序》书丹刻石 , 嵌于学海堂壁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六着录 。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 六十二岁三月 , 撰《文韵说》 。夏 , 主辑《皇清经解》(又名《学海堂经解》) 。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 六十三岁九月 , 任云贵总督 。夏 , 赴任云南途中 , 为范素庵医生作《行书五言诗轴》 。是年 , 携《华山庙碑》四明本至云南落水致霉 , 因雇滇工再装 。是年 , 在云南陆凉访得《爨龙颜碑》 。是年 , 作《爨龙颜碑跋》 。跋云:“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正传 , 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 , 乃云南第一古石 , 其永宝护之 。”是年前后 , 为金陵甘氏作《永和右军砖拓本跋》 , 由滇寄还 , 否定《兰亭》为王羲之所书的可能性 。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 六十四岁二月 , 着《塔性说》 。九月十九日 , 在云南大理见到王昶《金石萃编》所载的《南诏德化碑》 , 赋诗一首:“文章与书法 , 确是唐贤派 。上溯东爨碑 , 古法尚不坏 。”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 六十五岁秋 , 指导其子阮福撰《滇南金石录》成 。除夕 , 于京师寓所再观《华山庙碑》长垣本 。道光九年(己丑)1829年 六十六岁九月 , 《皇清经解》在粤东刻成 。版藏于学海堂中印刷通行 。是年 , 作《秋祭东园斋居诗四十韵行书卷》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 六十九岁九月 , 升协办大学士 , 仍留云贵总督任 。十二月 , 孔夫人卒于云南督署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年 七十岁道光赏七十寿辰 , 御笔书“亮功锡祜”四字匾 。三月 , 充会试副总裁 , 得士222名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 七十一岁与汤金钊、梁章鉅过华山 , 入西岳庙读碑 , 并于钱宝甫摹刻《华山碑》题刻 。《石画记》四卷撰成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 七十二岁三月 , 着充体仁阁大学士 , 管理兵部 。是年 , 《云南通志稿》修成刊行 。是年 , 入都 , 以云南石画《孤山梅石图》赠林则徐 , 林有谢简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 七十三岁与龚自珍、何绍基、梁章鉅等切磋金石文字 。充经筵讲官、殿试读卷官 , 教习庶吉士 。五月 , 为梁章鉅所购《西岳华山碑》华阴本题跋于节性斋 。夏六月 , 为梁章鉅《退庵随笔》题签、作序 。是年 , 作《虞集真书刘垓神道碑卷题跋》 。是年 , 为小亭世兄作《行书轴》 , 署款“阮元时年七十有三”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年 七十四岁是年 , 在京师晤吕佺孙 , 为其作《毗陵吕氏古砖拓本跋》 , 再次否定《兰亭》为王羲之所书的可能性 。是年 , 为慎甫四弟作《行草横幅》 。高九寸七分 , 阔二尺九寸六分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 七十五岁五月 , 上谕着準阮元以大学士致仕 。八月 , 奏请回籍 , 晋加太子太保衔 。其间 , 何绍基有《送仪征阮宫太保相国师予告归里叙》为其送行 。十月 , 归扬州 , 回大东门福寿庭宅 , 谨守上谕“怡志林泉” , 始署“怡志老人” 。是年 , 作《隶书七言联》 , 洒金笺 。是年 , 作《项圣谟山水册题跋》 。是年 , 为仲嘉二弟作《珠湖渔隐图题跋》 , 行书 , 二十三行 。是年 , 作《齐侯罍歌卷》 , 行书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 七十六岁正月 , 建“南万柳堂”成 。五月十九日 , 与六舟居士游扬州瘦西湖 。为六舟居士(达受)藏《唐怀素小草千文》题篆书额及行书跋 。六月 , 龚自珍弃官离京 , 在扬州与阮元相交甚密 。十一月 , 考跋隋大业当阳县玉泉山寺铁炉字 。是年 , 书翰页 。是年 , 作《王学浩山水册题跋》 。是年 , 《揅经室续集》十一捲成 。是年 , 在扬州公道桥珠湖草堂之侧 , 掘出宋菱花铜镜及绍定六年砖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 七十七岁清和月 , 作《行书七言联》 , 联为:“铁石梅花清气概 , 山川香草自风流 。”十月十三日 , 作《为青藜馆刘恭人五十寿九言联》 , 联为:“泰华写峰 , 寿馆双碑色;诗书教子 , 燕山五桂香 。”是年 , 作《行书七言联》 , 钤印:“节性斋老人”、“万柳堂” 。是年 , 书《清人手札册》 。钤印:“怡志林泉”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年 七十八岁二月 , 《雷塘庵主弟子记》七卷刊成 。是年 , 作《行书求是居格言轴》 , 绢本 。是年 , 作《为包景维书七言联》 , 联为“古籍待刊三十载 , 旧闻新见一千年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年 七十九岁正月 , 命阮亨汇刻《文选楼丛书》 。夏 , 居扬州公道桥别业 , 为芜湖太守王泽手书一联为赠:“百岁老人谈旧事;一庭新绿煮春茶” 。是年 , 作《黄庭坚行书小子相嫩书帖题跋》 , 钤印“壬寅” 。是年 , 阮元在扬州文选楼设宴款待钱泳、梁章鉅 , 时有“三老一堂 , 摩挲三代法物”之趣谈 。游扬州康山 , 得江春旧藏“流云槎” , 上有赵宧光草篆“流云”二字 , 并有董其昌、陈继儒题字 , 阮元署“节性老人”款 , 现藏故宫博物院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年 八十岁正月二十日 , 作《梅花图》 , 署款“癸卯正月二十日 , 荣隐竟日 , 在道桥别业爱吾草庐 , 时梅花开 , 池水冰泮 , 与敬斋、慎斋两弟俱 , 节性老人阮元写 。”钤印“亮功锡祜” 。书《寿字轴》 , 钤印:“颐性延龄”、“太子太保”、“癸卯年政八十”、 。在爱吾草庐题《竹林茶隐图卷》 。三月初三 , 阮元携子阮福赴道桥扫墓未归 , 是夜 , 福寿庭宅毁于火 。八月 , 迁居扬州徐凝门康山之右 。是年 , 书《寿字轴》 , 钤印:“太子太保”、“颐性延龄” 。是年 , 书《寿字轴》 , 篆书 , 钤印:“颐性延龄”、“怡志林泉”、“白乐天正月廿日生我与之同”、“癸卯年政八十” 。是年 , 为春腴观察公祖作《隶书八言联》 , 联为“含和履中驾福乘喜 , 年丰岁熟政乐民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 八十二岁八月中秋 , 为瑞官表外孙书纨扇 。书扇云:“有唐三百年 , 扬州廿四桥 , 繁华甲天下 , 其饮食奢侈可知 。扬州府杨行密、毕师铎等争战不定 , 城无食 , 斗米值五十缗 。军掠人入市卖之 , 驱缚屠割如羊豕 , 然讫无哭声 , 血流满市 , 此多年积孽之劫也 。壬寅 , 余居道桥节性斋 , 王瑞官亦来住 , 方十岁 , 邻有屠 , 日日五更杀声甚恶 , 瑞官恶之 , 从此不食肉 。瑞官乃王春涯观察之孙瑞麟也 。生有善根 , 宜遂其善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 八十三岁六月 , 晋加太傅衔 。重赴鹿鸣宴 。是年 , 梁章鉅携其所藏鲜于枢《扬州诗四十韵卷》访阮元 , 阮元嘱人摹刻于石 , 嵌于扬州瘦西湖畔邗上农桑之亭壁 。是年 , 作《耄年自述卷》 , 行书 。钤印:“阮伯元氏”、“亮功锡祜”、“湖光山色阮公楼”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年 八十四岁 是年 , 为从弟阮先《扬州北湖续志》、阮充《北湖竹枝词》作序 。是年 , 作《吴锡麒手写诗稿卷题跋》 。钤印:“太傅”、“癸卯年政八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年 八十五岁秋仲八月 , 作《隶书十八言联》 。联为“左传云养福 , 书范之福 , 身其康 , 养者以之;礼记曰期颐 , 易卦之颐 , 口自实 , 期焉而已 。”署款:“道光戊申秋仲八月 , 颐性老人书于林泉 。”是年 , 作《隶书十二言联》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 八十六岁十月十三日 , 卒于扬州康山私宅 。个人成就徽派朴学阮元作为徽派朴学发展后期的重镇巨掣 , 其治学师承戴震 , 守以古训发明义理之旨 。乾隆五十一年(1786) , 阮元举乡试入都 , 时年二十三 , 得与邵晋涵、王念孙、任大椿相交(见《揅经室二集》卷七《南江始氏遗书.序》) 。其时戴氏亡故已十年 , 而王念孙、任大椿皆戴震之门人弟子 , 邵则为戴氏论学的“同志密友” , 他们对于阮元的影响极大 , 阮元之训诂学 , 得之王念孙较多 , 从此奠定他为学的基础 , 终于成为徽派朴学极有潜力的后劲之旅 , 其后徽派朴学盛行江浙、名噪扬州、蜚声鲁豫、远播西南 , 得阮元之力尤多 。阮元论学之旨 , 虽以汉学的经史训诂为根底 , 但主张实事求是 , “尤以发明大义为主” , “余之说经 , 推明古经 , 实事求是而已 , 非敢立异也 。”(《揅经室集.自序》) 。一方面 , 以文字训诂、考证辨伪探求经书义理、恢复经典原貌的做法即为“实”的方法 。另一方面 , 阮元的“实”又具有“实学”、“实行”、“实践”、“务实”等带有时代特点的新的含义 。阮元将格物与实践统一起来 , 开始关注“家国天下之事” , 真切反映出徽派朴学后期发展方向的转变 。《清儒学案.仪征学案》评价阮元:“推阐古圣贤训世之意 , 务在切于日用 , 使人人可以身体力行 。”阮元研究範围自经史国小以及金石诗文 , 巨细无所不包 , 尤其提倡以勘明大意为理念 。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讲求“因古训以求义理” , 认为:“圣贤之言 , 不但深远者非训诂不明 , 即浅近者亦非训诂不明 。”(《揅经室一集》卷二《论语一贯说》)或言:“古今义理之学 , 必自训诂始 。”(《揅经室续集》卷一《冯柳东三家证异文疏证.序》)并有鑒于宋、明理学家们争论“仁”字的含义 , 运用归纳的方法 , 把孔子、孟子所有论述“仁”字的文句集中起来 , 加以排比 , 写成《论语论仁论》及《孟子论仁论》 , 用孔孟论述“仁”字的原意去纠正后世对“仁”字的曲解 , 从而避免了离开实事而空谈心性的误区 。同时这体现了所谓的“以古训明义理” 。在文字训诂方面 , 阮元遵循高邮王氏之法 , 大都由声音贯通文字 , 从而总结出它的通例 。阮元曾经提出探语源、求本字、明通假、辨谊诂四种方法 , 张舜徽先生在评论《揅经室集》时讚扬道:“元尝自言余之学多在训诂 , 良不诬也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十一)阮元的治学特点是由训诂入手 , 长于比对归纳 。和他之前的徽派朴学前辈一样 , 阮元认为考据、义理、辞章三者是密不可分、兼顾并重的 , 不重考据 , 将无从窥探学问的门径 , 无法升堂入室 , 但光重名物考据 , 不探求义理 , 仍然不能步入学问的殿堂 。他在《揅经室一集》卷二《拟国史儒林传.序》称:“圣人之道貌岸然 , 譬若宫墙 , 文字训诂 , 其门径也 。门径苟误 , 跬足皆歧 , 安能升堂入室乎……或者但求名物 , 不论圣道 , 又若终年寝馈于门庑之间 , 无复知有堂室矣 。” 可见 , 阮元虽主张由训诂求义理 , 但同时意识到汉学埋头故纸 , 限于猥琐的流弊 , 坚决反对“但求名物 , 不论圣道”的纯粹训诂之学 , 意在超越局部的研究而作融会贯通的工作 , 这也是阮元在学术见解上体现出与戴震之学的差异 。阮元从事文字训诂 , 着眼于源流和发展演变 , 着眼于字群音义上的相互联繫 , 不是进行一词一义、一事一物的孤立的研究考证 , 而是以联繫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研究事物 。研究礼制典章 , 不纠缠于事物名称的孤立考证 , 而是着眼于古代礼制的大体 , 不脱离历史发展的背景和阶段性 , 充分体现出他联繫、变化、会通的史学观 , 诚如皮锡瑞所言:“今得阮元之通识 , 可以破前儒之幽冥矣!”(《经学通论.三礼.论明堂辟雍封禅当以阮元之言为定论》) 在考据方面阮元的业绩主要体现在文字、主源、金石碑刻和对于典章制度的考试等诸多领域 , 比如在考证文字本义和造字之始时 , 阮元与戴震提出的“读书首在识字”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 , 考证字的语源、本义、通假、训诂并有所发挥 。又如在对于古代的典章制度的研究中 , 阮元经过细密考证 , 写出《明堂论》、《封泰山论》等文 , 认为所谓“明堂”、“辟雍”只不过是上古没有宫室时的一种简陋的结构 , 很象后世游牧地区的帐篷 , 上圆下方 , 四周环水 , 每逢大事如祭祀、行军礼、学礼 , 或者发布政命 , 都在这里举行 。阮元还说 , “封”是统治者在南郊祭天 , “禅”是统治者在北郊祭地 。阮元这种解释 , 都是他经过周密考证的结果 , 为时所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