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传递的文化密码 历史之最近义词( 二 )


《说文》确立了汉字的性质,描写了汉字以义构形的原则,展现了分析汉字的基本方法,奠定了汉字学的基础 。《说文》是解读古文字的桥梁,了解今文字的关键 。《说文》及其包含的汉字文化内容丰富,理论全面,对后代影响深远 。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来介绍《说文》的文化价值 。
2月4日,小朋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体验竹简制作 。新华社发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大体系 。根据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说法,世界上的文字只能划分为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两种 。英文和汉字在文字性质上是不同的,英文属于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用通俗的话说,英文是“听”的文字,汉字是“看”的文字 。两大文字体系的划分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出发的 。任何文字都在记录语言,都有形音义,不过文字的音义是从语言中接受下来的,而唯独形体是文字独有的 。文字就是用形体来记录音义 。人类的有声语言有音和义两个要素,文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要素作为构形依据,即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或者是语义,或者是语音 。两种文字体系的划分正是基于文字构形的依据来确定的 。
比如汉语“看”这个字,可以用英语“look”对译 。“看”和“look”各有其形音义 。其文字性质差异表现在,汉语中“看”字在形义之间具有可解释性,它是一个“上手下目”的会意字 。而英语中look的形体只是字母构成的一组发音,无法分析其形义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有一种把汉字当成会意字的思维惯性,这正是由于汉字的性质本身和我们识读汉字习惯的互动而造成的 。早在《左传》中就有对汉字形体的解释,如“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等 。宋朝的文学家王安石也有一本书叫《字说》,多用会意的方法解释汉字,不过其中很多说法实际是站不住脚的 。今天也有人喜欢用会意的方法解说现代汉字,经常把形声字当成会意字来解释 。不过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的这些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习惯于用会意来解释汉字的文化心理,这恰恰是汉字表意性质的体现 。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字形来了解汉字记录的词义 。但不能根据现代简化字,而必须追溯到小篆,甚至更早的古文字形体,来寻求古人最初的造字意图 。
汉字表意性质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英文是在一个维度上使用字母组成单词的,而汉语可以让构字部件在两个维度上造字 。如英文单词culture,其形体是每个字母的线性排列,即c-u-l-t-u-r-e,不可能将字母上下或穿插等排列在一起 。而汉字部件的排列则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如“日”在构字时,既可以与“木”这个部件组成上下结构的“杲”“杳”,又可以穿插在“日”中组合成“東”(东),还可以与“青”组合成左右结构的“晴”等,汉字的这种部件排列方式与英文字母的一个维度的线性排列迥然不同 。
汉字的不断发展演变
在数千年的漫长发展历史中,汉字以其特有的超地域、超方言的作用和艺术魅力,为记录汉语、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 。我们学习汉字不仅要掌握汉字的结构特点,同时要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从殷商到今天,汉字形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变化的内容众多且复杂 。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可以秦代为界限分为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两个阶段的最大变化就是小篆到隶书的变化,通称“隶变” 。
隶变,是汉字最大的一次变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变化至少有两点标志性意义:第一,隶变之前的小篆,加上更早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基本保留着汉字造字意图 。古人为什么造一个字,字的形体是可以解释的,而到隶书以后,不少汉字的造字意图就难以找寻到了 。第二,隶变之前,汉字书写的单位是线条,隶书之后,笔画形成了 。现代汉字的点、横、竖、撇、捺、折、钩等笔画是隶书才有的 。小篆没有这些笔画,也就没有后来的笔顺概念 。研究《说文》就能比较容易了解这一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