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云南文山历史文化之最

阳光照射下,三七棚里长势良好的三七 。(资料图)
三七,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名贵珍稀药材,因“七叶三枝”而得名,其肉质主根为主要药用部位,俗称“三七头子” 。三七因生性娇弱,喜阴敏感,现仅存于海拔1200米-2200米之间,北回归线附近狭窄地带 。迄今,人类使用三七历史超过3000年,确切记载逾600年,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物 。
准备入药加工的三七头子和干三七花 。(资料图)
三七是《本草纲目拾遗》里“补血第一”的妙药 。现代医药研究表明,三七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延迟衰老、保持机体生理平衡方面作用独特,功效神奇 。
三七与文山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一隅,境内山峦、丘陵、河谷、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250米,年均气温18.4℃,相对湿度75%,与三七最宜生长环境天然巧合 。
烟雾朦胧的文山老君山 。(资料图)
定制的地理气候,秘制的地域文化,成就了文山三七物种的多姿多彩和品质的与众不同 。全球15种人参属植物,文山独占其六,不仅拥有三七全部自然及变异类型种质材料,拥有中国最大的三七种质资源圃,其三七产量、品相、特别是药用皂苷含量亦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的同属物种 。
满园的三七红籽 。(资料图)
文山平坝三七古镇 。(资料图)
平坝三七古镇,明清时期繁极一时的三七贸易中心 。任凭时光斑驳,古楼,古街,古树,古庙,以及应对盗贼的地下通道一一犹在,依稀可见当年商贾云集只为三七的贸易盛世 。
20世纪初,文山市柳井乡马边塘村运送三七的马帮队伍 。(资料图)
柳井乡马边塘村 。20世纪初,文山马帮从这里出发,把三七辗转驮运到香港 。如今,伫立时光深处的“三七古道”,无言诉说着当年,文山三七在马蹄声中经蒙自、昆明,或百色、两广,或河口、越南三条三七古道,抵达中原、东南亚乃至漂洋过海到欧美的传奇历史 。
朝阳初升时的文山城 。(资料图)
“世界的三七在中国,中国的三七在文山” 。文山,世界公认的三七原生地和主产地,全球95%的三七产自于文山,聚散于文山 。三七与文山,早已融为一体,互为代言,彼此成全 。
文山三七种植文化
文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资料图)
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回归线上保存最为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 。3000多年以前,文山少数民族原居民就在这里发现了野生三七,又因偶然机缘揭开三七神秘的药用密码,打开采挖三七入药为医的历史时光 。明末清初,名声日盛的三七开始大量流入中原乃至海外,三七供需市场日益失衡,野生三七被采挖殆尽,野生驯化、人工种植三七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三七生产方式的主流 。
三七全株 。(资料图)
老君山麓,密林之下,人工栽培的三七一片葱蓉 。林下三七,把三七种植于密林之下,以最接近三七最初野生环境的方式,来获得高品质的生态三七,这是今天人工种植三七的高端路径,却是数百年前文山驯化三七迈出的关键一步 。
三七种植棚 。(资料图)
滴水岩村,放眼眺望,山顶森林,山脚人家,山坡上三七园和庄稼地色彩交织,意象和谐 。数百年来,在文山,无数滴水岩一样的村寨以种植三七为生,种植技艺世代相传又不忘探索创新,一步一步把三七从林下迁移到田间,把零星栽种拓展到大面积种植,一步步迈进三七种植的繁盛时期 。
正在晾晒的三七头子 。(资料图)
文山传统三七种植工序之复杂、技艺之精细,超乎人类对于植物的想象 。从选择向阳山坡、砂质壤土,到模拟三七野生环境、搭盖“三分阳、七分阴”三七棚,从以造“空”为目的的理墒打穴,到立春之前必须完成的红籽播种,从播种后一年方可进行的植株移栽,到长达三年的生长期管护,从采摘三七花、三七红籽,到采挖、清洗、晾晒三七根茎,每一道工序,每一种用材,每一个细节,皆须心怀虔诚,用心侍候,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