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大岩寺 大岩寺


诸暨市大岩寺 大岩寺

文章插图
大岩寺(诸暨市大岩寺)大岩寺,古谓崇胜禅寺,址在今浬浦镇北 。明隆庆《诸暨县誌》载:“即大岩寺 。县东南四十五里宝掌山,为千岁和尚结茅处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大岩寺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价格:免费
建造年代:唐贞观十五年
所处海拔:272米
环境大岩寺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浬浦镇宝掌山上 。穿过诸暨市浬浦镇,再过浬浦村,驶入山间村道,水泥路齐溜平坦,在前方无尽地蜿蜒伸展 。视野尽头满是连绵的群山,山不高,却有道路一畔的碧水一泓相伴,也与我们寻觅的目光不时相接 。当汽车欢快地跃入一条近乎峡谷的山道时,心上不由吟喔:嗬,还真是一方幽静雅致的方外之地!行近六七里许,就该泊车上山了 。山虽小,却也有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的崎岖山道,一下子就拉近了你与一座山的距离;山虽小,却也有古藤老枝左右盘问地碍手碍脚 。一道爬满青苔的石阶在脚下蜿蜒,原来,这是多年前浬浦村民自发捐资而建的 。完全不费什幺力就上到百多米高的半山腰了 。一错身,在此看到了一排整齐的民房! 再往前走,几块高耸而突兀的巨石似湮灭去路一般横在我们面前 。穿过巨石问路,又是一处粉刷雪白的现代民房,脚下的这块平地,据说就是当年寺庙僧人的僧房 。拐过这片平地,就是宝掌山 。而传说中的那棵“神树”——“贝多木”已经映入眼帘了 。而神木之下,就是承载着许多神而又神的史实、奇而又奇的传说的宝掌禅寺 。历史清光绪《诸暨县誌·山水》载:“浬浦山,一名宝掌山,旁有壮禅师岩,在县东四十五里,属花亭乡 。山之阳,大岩寺溪之源出焉 。上有崇胜禅寺 。会昌(841--846)中废,大中(847--860)中重建 。鹹平二年(999)改华严般若院,后改今额 。今称大岩寺 。凿崖架屋,内有千岁和尚像,岩上有树名贝多木,云是千岁和尚遗杖植此成树 。远望岩巅宛似侧柏,历久不枯,亦不加大 。又有频伽鸟,云是遗鸟所化 。雌雄各一,黑色如鸽,长依岩下滴水沙石间,见人不惊 。每年生雏,雏长能飞则弃去,雏复生雏,至今不绝 。同治元年(1862)粤寇之乱,寺毁于火,此鸟迁巢于杜家山宗祠樑上 。光绪(1875--1908)间重茸其寺,飞还旧所,亦异迹也 。相传寺中藏有贝叶经,今亦无存 。郭玮《游大岩寺》诗:匹练悬崖碎剪裁,丛林日夕东春雷 。落霞绕嶂明丹篆,晴雨飞空洗绿苔 。清馨忽从岩畔出,芒鞋正喜石边来 。见多疑树初相识,何事毗伽鸟未回?水有二源,自岩下流合于寺前,从岩石中泻下,至浬浦镇西北流入桂溪 。千岁和尚《嘉泰普灯录》载:“千岁宝掌和尚,中印度人也 。周威烈(前425—前402在位)十二年丁卯,降神受质,左手握拳,七岁祝髮乃展,因名宝掌 。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 。常不食,日诵《般若》灯经千余卷 。有咏之者曰:“劳劳玉齿寒,似进岩泉急 。有时中夜坐,阶前神鬼泣 。”一日,谓众曰:“吾有愿住世千岁,今年六百二十有六 。”故以千岁称之 。次游五台,徙居祝融峰之华严,黄梅之双峰,庐山之东林 。寻抵建邺,会达摩人梁,师就扣其旨,开悟 。武帝高其道腊,延入内庭 。未几,如吴 。有偈曰:“梁城遇导师,参禅了心地 。飘零二浙游,更尽佳山水 。”顺流东下,由千项至天竺,往鄮峰,登太白,穿雁荡,盘磗于翠峰七十二庵 。回赤城,憩云门法华、诸暨浬浦、赤符大岩等处 。返飞来,栖之石窦 。有“行尽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之句 。时贞观十五年(641)也 。后居浦江之宝严,与朗禅师友善 。每通问,遣白犬驰往,朗赤以青猿为使令 。故题朗壁曰:“白犬衔书至,青猿洗钵回 。”师所经处,后皆成宝坊 。显庆二年(657)正旦,手塑一像,至九日像成 。问其徒慧云曰:“此肖谁?”云曰:“与和尚无异 。”即澡浴易衣 。跌坐谓云曰:“吾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今将谢世 。听吾偈曰: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 。我得去住心,他生复来此 。”顷时,嘱曰:“吾灭后六十年,有僧来取吾骨,勿拒 。”言讫而逝 。入灭五十四年,有刺浮长老自云门至塔所,礼曰:“冀塔洞开 。”少选,塔户果启,其骨连环若黄金 。浮即持往秦望山,建窣堵波奉藏 。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显庆丁巳(657)考之,实一千七十二年 。抵此土,岁历四百余,僧史皆失载 。开元(713-741)中,慧云门人宗一者尝勒石识之 。传说当年一位自称“今六百七十三岁矣”的印度高僧“千岁和尚”来到中华大地,想寻找一处能养老千年的安息地,结果,他上武当山,进少林寺,到峨眉山,又去了五华山、普陀山,云游天下,赏尽名山,竟找不到一处满意的地方,之后又在浙江四处寻找,留下了多处宝掌山、千岁岩和千岁山,最后才在一老者的点拨下,慕名寻觅至此,他一边颂讚“行近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中游”,一边决意在这岩下建寺立庙,诵经念佛,说禅修身 。高僧之为高僧,自是最懂山之灵、水之妙 。这位千岁和尚可不简单,在许多地方都留有他的传说 。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皇子,据说,生下来时,他额高发黑,地角方圆,双手竟还捧有天下无双的宝珠……也因此,他来到了大岩山后,此山自此多了一个名字:宝掌山 。据说,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千岁和尚择此巨岩之下,搭一茅棚,后人称之为“茅缘寺”,之后开岩建寺,始见汩汩岩泉,甜如甘醴,觉得“地涌醴泉为祥兆”,始改名“醴泉院” 。浬浦原名醴浦,名就是从此而起 。待香火旺盛,寺名遐迩,山亦名远近,才有了名盛一时的“宝掌禅师”和“宝掌禅寺” 。至唐大中年间,为褒千岁和尚在农业上的功德,御赐“千岁祖师”匾额一块,并拨款重修寺庙,改名“崇胜禅寺”,至清代,寺院立碑,才开始出现“大岩寺”之名……位于岩窟之侧的那一棵参天大树,却是难得一见的“神树” 。神树之神,就神在它不是生长在泥地上,竟是嵌生在两块巨石之间,历千百年而不枯!据诸多史书记载,这树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名字——“贝多木” 。相传,这是史称“千岁和尚”的宝掌禅师圆寂后,“植杖成树”,也即禅杖变的树,而且常常有一种叫频伽鸟的在此出没,说这是千岁和尚的化身 。千岁和尚墓葬何处,已成一个谜 。而他从印度带来的贝叶经,据传当时就藏在宝掌禅寺,但寺已毁,堪称国宝的贝叶经却一直没有发现,自然又成了一个谜 。现状今又逢盛世,灵隐寺的释觉恆大师,多次到大岩寺来考察佛祖渊源,探讨重建方案 。如今寺庙虽未修复,进山的路已修缮一新,上海等地的朝圣者却已多有慕名屡屡前来拜访……凡此种种,都预示着大岩寺的与世同盛指日可待 。历史又开始了新一个轮迴——2007年8月,浬浦村村民为方便大岩寺的善男信女们有个休息打坐的地方,在传称为当时僧房所在的旧址——史载叫“愤盫”(又名坟庵)的坪地上开土重建,结果才一开挖,传说顿成现实:旧地基居然犹在!更没想到,在开山取土时,村民们竟然挖出了两只俗称“和尚缸”的彩釉陶——经市有关文物专家考证,这两只缸製作精良、图案精美、上下合抱,竟是一位晚清和尚的“缸坟”,更奇的是,历经百余年,和尚肉身竟未完全腐烂 。岁月流转,寺院至今几无留存,但当地人依然能从地基的清晰走势上,寻觅到史载的一处处寺院遗蹟,比如,现在余留的那一排平房所在地,就是当年的大雄宝殿,这边是厢房,那一侧是经房……古蹟不存,仙风犹存!地图信息地址:绍兴市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