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红旗

乌红旗乌红旗是粤东古海陆丰地区的械斗事件 。
海陆丰的“乌红旗”是清初两大“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 。随着康熙大治 , 乾隆盛世 , 民间“反清复明”意识逐渐淡化 。演化成不分姓氏宗族 , 不分行政区域 , 不分政治见解 , 以联村抵御外侮 , 反匪抗盗 , 推动社会和谐为宗旨的两大旗帜 。鸦片战争以后 , 列强大肆侵华辱华 , 清政权腐败无能 , 民间反清情绪再度高涨 。
鹹丰三年(公元1853年) , 海陆丰“三点会兴起”。“乌红旗”已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组织 , 她没有明文的规约 , 只有和睦相处 , 互助互济的信念延续旗帜的作用 。成员不是具体个人 , 而是村(社)整体 。没有明确的领袖 , 一般唯人口众多 , 经济实力雄厚的巨族乡村马首是瞻 。在村与村之间发生矛盾时 , 大多由姓氏宗族会协调解决 , 姓氏宗族会无法解决 , 则以旗帜论亲 , 凭籍亲情化解恩怨 。不同旗号的村(社)之间发生矛盾 , 不同旗号的村(社)会自动组织协调 , 大都化干戈为玉帛 。
【乌红旗】后彭湃“农会”会旗採用乌、红二色 , 象徵人民大团结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乌红旗
历史的由来明清时期 , 海陆丰各社村、宗族盛行乌红旗或白旗的标帜 , 这一似乎神秘和令人胆寒的故事 , 迷惑人们 。有的说是清康熙年间县令白太爷所设 , 让乌红旗两派相互制约和残杀 , 有的说始于是鹹丰年间等等 , 说法不一 。现代有的乡村逢年过节仍竖起旗号 。那幺 , 乌红旗与天地会和三点会(又名三合会)有何关联呢?其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呢?据有关史料和金庸小说《鹿鼎记》 , 应追溯到明末清初 , 爱国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抗清史上 。清顺治十八年 , 郑成功遣派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化装至福建莆田 , 入南少林为僧 , 拜方丈智通为师 。这五人 , 便是后来的天地会“洪门”的“前五祖” 。郑成功的郑成功部将方大洪 , 系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 , 为洪门“前五祖”之一 , 又称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国分设“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 。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 。清朝初期 , 朝廷“火烧北少林”后 , 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得沛五人逃到福建寄住南少林寺为掩护,秘密开展“反清复明”活动 , 称为少林五祖 。福建霞浦县的方七娘(后居永春) , 清代武林宗师 , 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白鹤拳五种)之一的白鹤拳创始祖师 , 白鹤拳也称“永春拳” , 她广传武技 , 参与抗清活动 , “永春拳”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方大洪任天地会“洪顺堂”香主 , 号为“洪门” , 崇拜关公、郑成功的洪门 , 与青帮、白莲教都是当时反清复明的组织 , 号称江湖上三大帮派 , 俗称的“红花、绿叶、白莲藕” 。洪门自郑成功开金台山 , 立明远堂以后 , 始终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 , 闽粤的洪门弟兄前仆后继地从事反清事业 。康熙十三年 , 号称“五祖”(又名少林五祖)的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 , 在红花亭起义失败后 , 商议成立五个祖堂 , 分散各地 , 各自发展 , 保留抗清的实力 , 创出独特的秘密手势和暗语 , 还有五种颜色旗帜作为兄弟相会的标誌 , 其中的五色旗就是演变出海陆丰地区的乌红旗原端 。海陆丰乌红旗组织是清初两大“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 。随着满清政权的稳定 , 再加上当权者的引导 , 久经战火后的百姓们“反清复明”意识逐渐淡化 , 乌红旗也失去也原有的意义 。慢慢的演化成不分姓氏宗族 , 不分行政区域 , 不分政治见解 , 以联村抵御外侮 , 反匪抗盗 , 推动社会和谐为宗旨的两大旗帜 。鸦片战争以后 , 列强大肆侵华辱华 , 清政权腐败无能 , 民间反清情绪再度高涨 。鹹丰三年(公元1853年) , 海陆丰“三点会兴起”。“乌红旗”已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组织 , 她没有明文的规约 , 只有和睦相处 , 互助互济的信念延续旗帜的作用 。成员不是具体个人 , 而是村(社)整体 。没有明确的领袖 , 一般唯人口众多 , 经济实力雄厚的巨族乡村马首是瞻 。在村与村之间发生矛盾时 , 大多由姓氏宗族会协调解决 , 姓氏宗族会无法解决 , 则以旗帜论亲 , 凭籍亲情化解恩怨 。不同旗号的村(社)之间发生矛盾 , 不同旗号的村(社)会自动组织协调 , 大都化干戈为玉帛 。械斗的概念三点会兴起后 , 乌红旗也逐渐变了性质 , 成为有心人利用的工具 。所谓海陆丰“乌红旗械斗”  , 是指以旗号为标誌 , 乡与乡、村与村、宗族对宗族、甚至是大房对小房的大规模械斗 。据说在一些海陆丰村寨曾先后发生几宗大型的旗派大厮杀 。每次都是死伤成百上千 , 人被杀死后 , 事态平息后 , 双方才约定时间进行谈判 , 交换尸首 。大厮杀期间 , 抢、杀、烧什幺手段都用 , 有些小乡村全村甚至被烧光、剿灭 , 惨无人道 。双方械斗时 , 男人十五岁者均要上阵 , 俗话叫十五岁壮丁 , 女人一般没有硬性规定 , 但一旦械斗 , 成年妇女也要加入战斗 。在乌红旗派发生械斗期间 , 各乡村的男女老少都人心惶惶 , 鸡犬不宁 。每次厮杀的结果双方都死伤惨重 , 害苦了不知多少家庭 。特别是陆丰地区流传的那幺一句俗语:“有阿姐了惊(还怕)无阿郎(姐夫)” 。清以来260多年中 , 史有记载的有光绪三年(1877年) , 宣统元年十月十二日(1909年12月2日)“青草(红草)十三乡发生乌红旗械斗”2次 , 还攻占县衙 , 不到30年就发生了两次“乌红旗械斗”  , 造成大量乡民的伤亡 , 是宣统元年因破乡惨痛的悲剧令人忘怀 , 深恶痛绝 。海陆丰时有发生的械斗 , 大多是因地界、山界、田界、水源等原因发生纠纷 。村与村之间 , 不同姓氏之间 , 同姓不同堂族之间 , 同族不同“房头”之间 , 一旦矛盾发生而又协调乏力 , 以拳头见高低的打杀事件 , 并非是“乌红旗械斗”。对于家乡时有发生的纠纷或械斗 , 陈炯明主政广东时从不冠以“乌红旗械斗”  , 扩大矛盾  , 也不阻止无所谓的伤亡 , 而是在培养民风血气中 , 主张以就事论理 , 对于界址纠纷 , 依俗例插青、协商 , 遵循情理出公论的原则 , 组织公判 。陈炯明曾严厉申明:谁敢借端煽动械斗 , 双方当事人军法从事 , 没收当事村(堂族)公尝 , 决不宽待 。清末民初的时候 , 在广大海陆丰地区 , 乌红旗争斗不休 , 常常引发大规模的民间械斗 , 由此造成大量乡民的伤亡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20世纪20年代彭湃同志回乡创立农会的时候 , 才彻底解决 。当时彭湃同志为了彻底解决乌红旗争斗 , 还特意将农会的旗帜设计成一半乌色 , 一半红色缝合而成 , 藉以象徵乌红旗大团结 , 并解释乌红旗的由来 。带来的危害旧社会时代 , 在农村中文化生活十分单调 , 农民伯伯在劳动之余 , 茶前饭后 , 常常三五成群 , 甚至十几人在大树下或在院子里谈天说地 , 或讲述民间故事 。海陆丰老一辈的最喜欢讲述乌红旗派大相杀的故事 , 讲解乌红旗派的根源及危害 。据说在清末时期 , 甲子、甲西、甲东、南塘、湖东等地曾先后发生几宗大型的旗派大相杀 。每次都是死伤成千上百 , 人初杀死后 , 尸首若被对方抢走 , 还被浸泡在牛尿或泡在盐滷里 。事态平息后 , 双方才约定时间进行谈判 , 交换尸首 。大相杀期间 , 抢、杀、烧什幺残忍手段都运用 , 有些小乡村全村被烧光、剿灭 , 真是惨无人道 。双方冲突时 , 男人十五岁者均要轮番上阵 , 俗话叫十五岁壮丁 , 女人一般没有硬性规定 , 一旦械斗 , 成年妇女也要加入战斗 。在乌红旗派发生冲突期间 , 各乡村的男女老少都人心惶惶 , 鸡犬不宁 。每次相杀的结果双方者有死伤 , 害苦了不少家庭 。为什幺会产生乌旗派 , 在哪个时代产生?旗派之争起源于满族 , 满族分为八旗 , 乾隆时期 , 清政府为遏制汉族反清行为 , 减少汉人与满人的矛盾 , 维护其统治地位 , 採用愚民政策 , 蓄意在汉人之中挑起旗派斗争 , 汉人的乌红旗村激起矛盾 , 使之互相牵制 , 互相制约 , 互相残杀 , 把百姓对满清统治的社会矛盾转移在汉人民间的内部矛盾中 。这就是乌红旗派产生的根本原因 。哪幺汉人为什幺听其指使呢?这道理很简单 , 在他们的统治下 , 谁能反抗呢? 乌红旗派 , 并非单纯宗族矛盾 。可以从乌红旗派分村与(镇)社头分布的状况来分析 。分村与社头乌红旗派的确定不是偶然的 , 而是蓄意安排的 。双方的力量配搭都是势均力敌的 。可以说东西南北中 , 左右交邻可以相互救应 , 又互相抗衡 。如甲子、甲西两派分布情况:甲子镇望湖为乌旗 , 接壤七社为红旗 , 与七社接壤元高为乌旗 , 元高接壤东湖半径为红旗 , 北栅因主要生活门路 , 在较场做生意 , 东近东湖 , 西近城内 , 帮保其中立 。城内东北、东南、西北为乌旗 , 西南因与东北、东南、西北同为城内 , 关係密切 , 而又面对同宗的红旗派新寨、沃头 , 因而只能保持中立 。新寨、沃头为红旗 。甲西上堆、西山、博社、五星一带为乌旗 , 东有沃头 , 新寨挡住上市要道 , 西北有新饶、华美等十五乡为红旗 , 十五西北面有较大乡村天湖、北池为乌旗 , 天湖、北池接壤是较大乡村横山、客楼为红旗 , 大陂本村就分为红乌两派 , 客楼东面水口、康美为乌旗 , 水口、康美南西又安排欧厝、华容、大社村为红旗 , 政坑、淡政、渔池西可抵挡水口、康美 , 东可制约惠来的览表村 。从以上乌红旗派分布的村落和社头来看 , 两派势力旗鼓相当 , 互相牵制 , 互相搞衡 。这可见当时清王朝用心之良苦 。海陆丰地区自古民风彪悍 , 若一派有反朝廷的苗条 , 清政府就可以不花一兵一卒 , 利用另一派加以镇压 。乌红旗派在清代的矛盾十分激烈 , 直至民国时期尚有痕迹 。新中国成立后 , 才销声匿迹 , 但在一些宗族佬大处理宗族纠纷时 , 有时尚利用这一关係 。海陆丰人民风强悍好斗 , 并有着强烈浓厚的宗族势力作崇 , 再加上旧时统治阶级挑拨离间的推波助澜 , 造成了海陆丰历史上最悲惨不甚回首的一页 。现已进入文明时代 , 乌红旗派的封建宗派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 , 同封建旧社会一样将成为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