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田昌一


坂田昌一

文章插图
坂田昌一【坂田昌一】坂田昌一,日本物理学家,理学博士,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大阪帝国大学(现大阪大学)、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讲师,名古屋帝国大学(现名古屋大学)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连续选为日本学术会议成员,历任原子能委员会委员,原子能特别委员会委员长 。对原子物理学友重要贡献,1942年首先提出两种介子理论,后来得到证实 。1955年又提出一种基本粒子结构模型(统称坂田模型),认为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都是由质子、中子、A超子三种粒子极其反粒子构成 。1964年以日本学术代表团参加北京学士讨论会 。着有《物理学和方法》、《科学家和社会》等,个人爱好喜欢欣赏话剧 。
基本介绍中文名:坂田昌一
外文名:Sakata Shyoichi
国籍:日本
出生地:日本东京
出生日期:1911年
逝世日期:1970年
职业: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
生平坂田昌一Sakata Shyoichi (1911~1970) 日本理论物理学家 。1911年 1月18日生于日本东京 。1933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物理系;1941年以《介子自发衰变的理论研究》的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1942年任名古屋大学教授,在该大学创设基本粒子研究室,1944年参加日本帝国海军主持的核子弹研究所,研究“超远离心法” 。日本投降后以研究二介子论出名,1950年获得日本学士院恩赐奖,1952年认为日本研究原子能为期还早,有被战争利用的可能 。1954年和27名物理学者一起签名呼吁,禁止原子武器,和平利用原子能 。毕生从事原子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在发展介子理论和基本粒子结构模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0年10月16日在名古屋逝世 。贡献1955年发表了着名的基本粒子“坂田模型”,按照物质无限可分的唯物辨正观点,把基本粒子看作构成自然界的有质的差异的无限个阶层之一,所有基本粒子不都属于同一层次,批判把基本粒子看成物质始原的错误观点,认为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 。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提出介子假说,以解释核力和β衰变现象后七年坂田昌一和井上健提出“两种介子”的理论,其中预言了介子和中微子的存在都为其后的实验所证实 。随后,坂田和汤川等人对这一假说又进行了全面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介子本身应是不稳定的粒子,由于核力与电荷无关而可能存在中性介子的假说 。1940年坂田等人又提出中性介子会很快地衰变为一对光子的预言 。1942年,坂田首先提出了两种介子理论 。1947年又在实验中发现了汤川秀树所预言的在核力中起重要作用的π介子 。坂田在研究过程中,从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出发,主张现有的基本粒子不是物质的最终单元,而是构成自然界的物质的差异的无限个层次之一,它应当是由更深一层的其它形式的物质所组成 。1955年,他根据当时所知的强相互作用粒子的经验规律性,提出了一个基本粒子複合模型,也称坂田模型 。运用这个模型,对一些基本粒子现象作出了解释 。但该模型遇到了困难,后在此模型基础上又提出名古屋模型、统一中微子模型和四重态模型等,试图把各种基本粒子统一到一个模型上来 。这对揭示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探索更深一层的物质组成,推动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坂田在基本粒子物理研究中还注意借鉴和运用自然辩证法思想 。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和形上学 。1949年,坂田昌一就研究基本粒子构造问题 。1953年盖耳-曼-西岛法则提出后,坂田昌一为给这个法则以实体论的解释,于1955年提出强相互作用粒子的複合模型,即坂田模型(见强子结构) 。坂田模型为基本粒子模型的研究开闢了道路,同时也为基本粒子对称性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贡献坂田昌一也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日本学术会议委员等社会职务,参加过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活动 。坂田昌一的主要着述收编在《物理学和方法》和《科学家和社会》两部论文集中 。其中有不少文章是阐述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如《新基本粒子观的对话》等 。着作其主要着作有:《新基本粒子观对话》(1961)、《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及其方法》(1947)、《我所遵循的经典——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969)、《现代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1968)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