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 七 )


what:什幺:通“甚乜” 。二字一起出现(闽台片)甚:通什幺的“什”,台语多写成“啥”,后可加名词 。如,甚人(何人),甚事(何事 。事念Tai)…… 。闽台片口语多用“甚”表示what 。乜:通什幺的“幺” 。“乜个”(潮琼片)底:Ti或Toe, To, Te 。“底个”(何,潮琼片),底事(Ti Tai,何事) 。how to: 安(焉)怎+动词 。how + adj. : 若+形容词 。如若大(多大,how big),若济(多少,how much/ how many) when: 底时,何时 。who: 甚人(可连音),底人(潮琼片)where:底,底位 。which: 底一+名词关于借词残留词闽南语受到侗台语系的影响极深 。由于古代越南、福建、广东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汉族迁徙南下后使用的古汉语受到了很多越语的影响,古代越南从中国的西汉到唐朝是中国的领土,即使从中国分离出去后,还是和中国南方保持密切关係,越南还是中国的五代到清朝藩属国,古代越南使用古汉语和古越语的融合的古越语时间有1000多年 。近代现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係。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 。通常只有属于同一语系内的各方言才会有共同的“核心辞彙”(core lexicon)——比如天地日月、心肝手脚之类又实在又与生俱来的实物;不同语系之间的相同辞彙通常是一方借向另一方,是贸易带来的新事物或文化交流所带入的抽象概念 。然而,闽南语拥有的非汉语辞彙之多,竟然包括了部份核心辞彙 。最明显的例子是“肉”,闽南语读 [bah] 。马来西亚的闽南语华人将“肉骨茶”拼写作 Bak-Kut-Teh 。事实上,闽南语“肉”字是有文白二读的,口语为 [bah],但文读书面语却是 [jiok] 。文读代表王朝官方语言传入方言后的读法,闽南话“肉”文读 [jiok] 正好代表了中古汉语“肉”的读法 。“肉”在《广韵》等中古汉语是日母字,“日屋合三入通”,IPA [?juk~?juk] (现代北京话/rou/,粤语/yuk/) 。但日母字 [?~?] 无论如何在上古汉语也不可能是 [b-] 。(肉字实际口语读音为[hiak8],此音存在于泉州市区,晋江大部分地区以及石狮,南安等地则读为[hik8],可见[bah]虽然指代“肉”,但实际并非“肉”的读音 。其他闽南语地区“肉”的口语读音被南方少数民族的[bah]取代,不知有[hiak8]的读 。试比较华南及东南亚的非汉语的“肉”——Tai-Kadai (侗台语):壮族Zhuang 土州话: b[¬]k,壮族广西天等、德保、靖西: ba:i, ma:i, w*Tai (泰国话):-Lue: m[a()n, Sui: man (油), Li: mam*南岛语系:Indonesia (印尼): ge-muk (肥) [词根 muk]侗台语、泰国语、印尼语“肉”的读音都与闽南语口语“肉”[bah] 更接近 。明显,“肉”字是从南方少数民族借入闽南话的 。而“肉”这种核心辞彙亦借自外语,可见闽南语跟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关係是极深的 。古今对比古代东南亚借词河洛人的住地位于中国的海洋出口,与外界的交往远较其他地区先行 。更由于河洛人较强的殖民传统,河洛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 。相应的,河洛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 。在宋朝、元朝,泉州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 。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和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 。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福建,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份 。例如sat-bûn(soap,雪文,闽南语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剎)、chi-ku-la?t(朱古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计程车,台湾地区现多以闽南语发音称“计程车”)、pa-sū(bus,巴士车,台湾地区对于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车”的趋势)、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现代东南亚借词国际学术界把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以及汶莱、新加坡的现代马来语统称为马来语 。就闽南方言借词看,也可证明闽南人民为促进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印尼语和马来语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闽南方言借词表(1)马来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词典 注明是汉语借词的 别的词典注明是汉语借词的 总计印尼大众词典 155 89 244印尼语现代词典 99 28 127印尼语大词典 94 43 137印度尼西亚词典 17 66 83雅加达方言词典 29 105 134马来西亚德宛词典 158 103 261现代马来语(马华双解)词典 464 0 464马来语-英语词典 305 34 339从表(1)中可看出马来语中有大量汉语借词 。表(2)马来语词典中的闽南方言借词词典 汉语借词 其中闽南方言借词 闽南方言借词比例八本词典 511 456 89.2%印尼大众词典 244 218 89.3%马来西亚德宛词典 261 231 88.5%中所指的汉语借词,是指八部词典中至少有一部词典注明是汉语借词 。从八本马来语词典中,查出汉语借词511个,其中闽南方言借词至少有456个,占全部汉语借词的89.2% 。如果将印尼语、马来语的报刊、文艺作品和词典中的汉语借词加起来,至少有1046个 。表(3)印尼语、马来语中汉语方言借词统计方言名 数量 比例潮州方言借词 3 0.3%闽南方言借词 952 91%广府(广州)方言借词 8 0.8%客家方言借词 8 0.8%同为广府方言和客家方言借词 4 0.3%尚未确定的汉语方言借词 71 6.8%总数 1046 100%为什幺印尼语和马来语词典收录的汉语借词中,闽南方言借词占多数呢?这是有它的历史、社会等原因的 。近几百年来,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华侨、华人中闽南人占相当大的数量 。元朝以后,去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福建人与日俱增 。据周致中《异域志》称,在元朝,去爪哇的中国海商“往来不绝” 。在明代,出海的闽南人更多 。许孚远的《疏通海禁疏》中指出:“……看得东南滨海之地,以贩海为生,其来已久,而闽为甚 。闽之福、兴、泉、漳(福建的福州、莆田、泉州、漳州),襟山带海 。田不足耕,非市舶无以助衣食,其民恬波涛而轻生死,亦其习使然,而漳为甚 。……然民情趋利,如水赴壑,决之甚易、塞之甚难 。”⑥徐学聚也在他的《初报红毛番疏》一文中说:“大抵闽省纪纲大坏,人人思乱,在在可虞 。漳、泉亡命,黩货无餍” 。⑦这反映了福建山多地少,福建人大批出海谋生的历史状况 。闽南人口外流最严重的时期是在清代 。农民起义失败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18世纪70年代,闽浙总督高其倬等向雍正皇帝上奏称:“出洋之人大约闽省居十之六七,粤省与江浙等省居十之三四” 。⑩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大批破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无以为生,被迫远渡重洋,去外谋生 。在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人数急剧上升 。日语借词近现代日语借词从文化上看,日本人和河洛人有许多共通之处,两地交流极为密切 。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河洛人曾经向日本大力殖民,近代台湾则被日本殖民统治,福建也长期是日本的势力範围,故此双方语言互有对方的借词 。台语里的日语借词,大部分在二战后的“去日本化”运动时被抛弃了,留存到今日的已然不多,但有些依然极富生命力,如便当、中古车、阿沙里、町内、野球、飞行机、槓龟等 。很多人以为这些词只在台湾岛上使用,但实际上,随着河洛文化的整合,这些词早活跃在各地的河洛人口中了 。英语借词现代英语借词英语是世界通用语,闽南语的英语借词,为数也不少,如outside、杯葛、斯掰等 。除了借词,闽南语辞彙里还有一种相当特殊的多语融合词 。比较多的是和国语、日语、客语糅合 。如齿毛不爽、LKK、阿达、ATO、no食等 。值得一提的是,辞彙的采借往往是相互的,日语、东南亚诸语均有大量的闽南语借词,国语中的哇噻、打拚、出头天、lao KO KO(指老的意思,通常指老人,在形容人的年纪方面较多使用)、头壳坏去、掠狂、ATO、偶、素不素等也是台湾製造,英语里Tea和闽南语发音接近 。许多借词是多次采借的,如雪文,闽南语借自印尼语,印尼语则是借自法语 。很多借词,因为习用久远,已经很难察觉它们的外来身份了,如据说借自原住民语言的亲(斟)、牵手等 。日语关係由于闽南语保留了不少古音,而日语的汉字读音多是在中国 南朝至明朝等时从中国传入,所以有不少汉字两者的发音很像 。例如“世界”一词,闽南语念sè-kài,日语念セカイ(sekai),发音接近 。另外,由于台湾曾受日本统治长达半世纪(1895年-1945年),因此台湾的闽南语有不少口语是来自日语辞彙,例如o·-bá-sáng(おばさん,中年、年长女性)闽南语的阿婶相通、o·-jí-sáng(おじさん,年长男性)闽南语的阿叔相通(而不是来自日语);另亦有日语汉词以闽南语发音读出的情形,例如:“注文”(下订单的意思)、“寄付”(捐献的意思)、“出张”(出差的意思)、“水道水”(自来水的意思)等 。日本语之中亦有来自闽南语的借词:ビーフン 米粉 bí-húnレンブ 莲雾(オオフトモモ)lián-būサバヒー 虱目鱼(和名)sat-ba?k-hîレンヒー 鲢鱼(レンギョ之别名)ヌンチャク 两节(棍)nn?g-chatタンキー 童乩 tâng-ki(道教之萨满)日常用语举例辶日迌tshit-tho(玩耍)古锥koo-tsui(可爱)枵鬼iau-kui(嘴馋)无头蝇bo-thau-sin(无头苍蝇)“霜降啰,天时(天气)嘛沓沓仔(慢慢地)寒来啰 。透早出门,行咧巷仔里,穿两领长衫,犹感觉小寒寒 。想着细汉的时阵(小时候),逐日(每天)听着卖物件的敲(和)收破烂的声说(声音) 。‘酒矸(酒瓶)通卖无(有没有得卖)?破浅拖(拖鞋)、破面桶(脸盆)通卖无?’‘开蚝,开蚝,虹寻埔蚝!’‘麦芽膏,食哲嗽(吃了治咳嗽)啊!’” 闽南语文化闽南语日常用语记录着闽南文化福建的文化大体可分为青山文化和海洋文化 。闽南文化虽也有青山文化,但似以海洋文化为主 。闽南方言辞彙是记录闽南文化的符号,是闽南文化的结晶 。下面略举数例:过番:福建闽南一带,由于人多地少,据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因此为了生计,许多百姓就出国谋生 。“过番”就是出国的意思 。为什幺把“出国”叫“过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番”字作一下考证 。“番”是一个合体象形字,本义兽足 。兽足踩一次为“一番” 。另外它还是“蕃”的古字,把九州之外称作“番国”、“番邦”,大概是外域水草丰茂,野兽出没其中,而少人居住的缘故 。由于“过番”而产生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词语,例如:“做大字”(办护照)、番客(侨客)、番婆(洋老婆)、番囝(外国人) 。从外国进来的东西,有许多也把它冠上“番”字 。例如:番薯(甘薯)、番粉(洋麵粉)、番火(火柴)、番茄(西红柿)、番黍(高粱)等等 。如今,闽南已成为了全国着名的侨乡,侨民遍布世界五大洲,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脱草鞋:它是闽南泉州侨乡的风俗,也叫“洗尘” 。意谓亲人从海外归来,长途跋涉,需为之脱掉草鞋,洗拂灰尘 。其实归侨多穿皮鞋,此乃用泉人远行多履草鞋之意 。来洗尘的亲友,或送来猪腿,或送肉包,或送鸡鸭美酒 。新婚亲者则送筵席以表敬意 。洋客受礼之后即回赠线丸、针、布匹、雨伞、手巾、香皂、肥皂、香粉等,还送一封洋银,叫“送番客物” 。送顺水:它是闽南泉州侨乡的风俗,也叫送行 。过去出国都乘帆船,靠风力,以后改用轮船、飞机了,但还沿用这一叫法 。侨客返回国外,亲友赠送土特产,如神曲、茶饼、水仙等,并设宴欢送,叫“送顺风桌”,宴上如有鱼,正面吃完切勿翻过反面,如翻面,就是覆舟,不吉之兆,这就叫送顺风,祝他此去顺风行舟,安抵国外所在地 。侨客抵所在地后,即寄银、信表示感谢,谓之探候信 。洛阳桥:它是泉州鲤城区(今洛江区)和惠安交界的洛阳江上的一座大桥,全长360丈,阔1.5丈,有桥墩46座,工程巨大,气派雄伟,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又名万安桥 。相传宋朝蔡襄之母怀蔡襄乘船过江时,忽然风波骤起,船将沉没 。正在绝望之际,似闻空中传来天神叫声:“蔡学士在此,水鬼不得无礼!”顿时风平浪静 。蔡母向天祷告,如将来真的生男,长大能居学士,一定叫他在这里造一座桥,拯救行人,免冒渡涉之险 。后果然如愿 。蔡襄为还母愿,回泉州任太守,并建造此桥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请火、榉旗、放铳、跳童、食敬、师公”等词语,了解到闽南方言区的宗教文化;通过“做田、钯田、播田、做水、沃肥、抠草、割禾、曝粟、鼓粟、锄头”等词语,了解到闽南方言区的农耕文化;通过“高甲戏、歌仔戏、南音、傀儡、抽线傀儡”等词语,了解到闽南方言区的戏曲文化 。文白异读许多汉语方言皆有文白歧读(或称文白异读)现象,但远不如闽南语丰富 。语言学家罗常培曾于《厦门方言研究》中粗略统计《方言调查字表》所举 3,758 个汉字当中,有 1,529 个有歧读现象,比例约占 40.6% 强 。歧读汉字中,绝大多数文读白读各一,在上述四成之中又约 90% 属之 。其余则有多种读法 。举例数字(1~10)读音如后:(注:白读“一”若干学者认为“蜀”为正字;“八”为泉漳腔;文读“二”为部分地区失落 j- 声母); 。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文读itlīsamsùngōliokchhitpatkiúsip白读chitnngsannsìgōlak-puehkáuchap一之语读为“蜀”(独),而二之语读指“两”,而十之语读为“杂”(如什锦/十锦,即“杂锦”)使用文读或白读以场合而定 。例如数字白读绝大多数用在计数,而当序数、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不需进制时使用文读 。又例如“成”字有多个文白歧读:“成功”中读sêng,“几成”读siâ?,“成做”(成为)读chiâ?,“成家”读chhiâ?,不能相淆 。再如“驶”,驾“驶”执照多半念文音,和“驶”车却念语音多 。有些词语以文读和白读区别不同意思 。例如“大人”的文读音tāi-jîn是对别人的敬称,白读音tōa-lâng是指成年人 。对于非母语人士而言,闽南语歧读极为困难,学习时应以辞彙发音为主,不可各别记忆汉字发音使用现状福建地区受汉语国语、英语推广及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国语成为公共语言的一种,闽南三市尤以厦门最为严重,同时福建西北诸县则受江西南丰、广昌等县影响多讲抚广片赣语,但在本地人和本地人的交往之间,还是以闽南语为主,现闽南三市均有开设闽南语培训班,方便来闽务工、学习、经商的外地朋友 。随着母语保护意识的加强及闽南文化的推广与发扬,开设了厦门卫视、泉州电视台4套等以闽南语为主的电视台,除了自做节目,还引进了诸多台湾地区的闽南语电视剧 。在农村地区,本土的戏剧(如歌仔戏、高甲戏、布袋戏、南音等)还是深受民众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