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山珍海味”,为什么看福州? 福州有哪些中国之最( 四 )


福州马尾港罗星塔,仍然守望远方 。
摄影/邱军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福州坐中望海,区位突出,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马尾设立总理船政衙门,继而,中国的第一所近代海军学堂、第一座造船厂、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纷纷自“海上福州”诞生 。中国近代海军史,福州人书写了众多篇章 。
船政崛起,带动福州各行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饮食亦日渐发达丰厚 。
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福州群雄,则从大厝和坊巷里走出,纵横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舞台之上 。他们虽然行走全国,却不忘家乡风味,林则徐巧用福州芋泥彰显爱国情怀,林徽因做得一手清淡素雅的好闽菜,海军名将萨镇冰曾手书“酥制肉绒福建第一,宝鼎老牌名震全球”,说的便是今日名列非遗的鼎鼎肉松……
福州太极芋泥,被誉为“东方冰激凌” 。
供图/福州文旅
福州味道就这样因兴盛的人流往来传播,在过去承沿两宋 “苏杭雅菜” 的人文风韵;明清时期“京广烧烤”精湛技法的基础上,与八方饮食风味互通有无,清鲜、酸甜、鲜香、精调细作的福州菜体系逐渐成型 。
每一种福州味道,制作技法都非常精细 。
图为聚春园螺片刀工 。
摄影/城市穿梭客
1865年,一家名叫“三友斋”的福州饭店开业 。其时,名厨郑春发游历全国、不断创新,被誉为“闽厨第一手” 。1900年,他入股这家饭店,后改名“聚春园”,生意愈发兴盛 。
某天,郑春发端出了一坛佳馔,坛盖掀开,香惊众人 。有名文人随口吟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此后这道本名“福寿全”的菜便被称为“佛跳墙” 。这一坛,有鲍鱼、刺参、蹄筋、花菇等上好食材,善于用糖去除腥腻,端出的是闽菜善用“山珍海味”的整体特色 。这个记载在《中国名菜谱·福建风味》里的故事,只是闽菜风采的冰山一角 。
向左滑动
闽菜代表佛跳墙,是包容山海的大气之作 。
摄影/城市穿梭客
彼时的福州,聚春园、全福楼等老字号竞相争辉,郑春发、陈水妹、强祖淦、黄惠柳等名厨大显身手,今日的荔枝肉、南煎肝等福州名菜,均在此时创立 。这些老字号驰名江南,北上京津,留下了无数江湖传说,也造就了酸酸甜甜、汤汤水水、调味独到的“闽味儿” 。
包山纳海有容乃大,是味道也是精神!
如今,福州菜还在不断革新,佛跳墙也有了方便分装的小碗;酸酸甜甜的荔枝肉被还原成“标准酸甜比”,加入到席卷全国的预制菜风潮里去 。福州味道,向来走在敢为人先的路上 。
佛跳墙,用料考究、程序严格,
原料层层叠叠装入坛中,沸后慢煨,
才能成就这坛“闽都第一菜” 。
摄影/城市穿梭客
不过,它们有容乃大的气质仍旧不变,并根植在842万福州人的记忆里,变成福州的城市缩影、发展历程,生活精神……
就说那“三山两塔一条街”的福州城市空间,同样也是活着的“福州美食地理” 。
榕树与三坊七巷,陪伴着福州 。
图/视觉中国
于山白塔和乌山乌塔一东一西,中间是由八一七路和解放大桥构成的城市中轴线 。中轴线上坐落着 “三坊七巷”, 福州望族曾在此聚居,淡雅精致的闽式官府菜就以此地为原点,逐渐散播至福建各地,构建了闽菜的骨架肌理 。
沿中轴线拓展出的上下杭,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因清代“五口通商”的历史际遇,八闽会馆在此云集,商业繁荣带来饮食文化的繁盛,福州小吃的主流自这里生发,逐渐过渡到平民生活之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