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术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 )


心理学术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

文章插图
大学生心理健康3、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七个方面:(1)自我意识广延;(2)良好的人际关係;(3)情绪上的安全性;(4)知觉客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4、Havingurst(1952)综合许多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个体具有以下9个有价值的心理特质即为心理健康:(1)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特质;(2)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3)自尊感;(4)个人的成长,即潜能的发挥;(5)个人的成熟;(6)人格的统整;(7)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8)在环境中保持有效的适应;(9)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5、Scott提出多达10类共75条心理健康标準:(1)一般的适应能力:灵活性,把握环境 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 地改变行为的能力;(2)自我满足的能力:生殖欲(获得性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 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然性,放鬆片刻的感觉;(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係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託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爱的能力;(4)智慧能力:知觉的準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了解和深刻理解;(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6)创造性: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7)自主性: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8)完全成熟: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平衡,成熟的而不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有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複杂层次,成熟;(9)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充满解决问题的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率直 。国内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準:1、严和锓(1980)提出6条心理健康的标準:(1)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环境的能力; (2)能避免由于过度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3)与人相处时,能保持发展融洽互助的能力;(4)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5)有能力进行工作;(6)能正常进行恋爱 。2、王效道(1990)提出,正常心理应具备下列8项标準:(1)智力水平在正常範围以内, 并能正确反映事物;(2)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3)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适应; (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5)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係的心理适应协调;(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景相应;(7)不背离社会规範,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结合生理要求得到满足;(8)自我要求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 。他还认为心理水平可从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道德愉快甚至于道德痛苦等七个方面加以评量 。3、王极盛等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标準应包括6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誌;(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誌;(4)统一协调的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为是一致的、统一的,思想与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做起事来按部就班;(5)人际关係的适应。4、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个标準:(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慾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係,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徵 。5、王希永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準可以概括为:(1)智力正常,思维方式正确,能唯物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看待一切事物;(2)具有高尚的情感体验,能控制自己的情绪;(3)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苛求环境,不推卸责任,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毅力,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顺利时不骄傲自满;(4)需要是合理的,动机是可行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精神生活充实;(5)具有自觉的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所讚许的道德品质,能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係;(6)经常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出现心理不平衡时,自己可以及时地、成功地进行调整 。6、李百珍提出7条标準:(1)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心理健康者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心理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心理健康者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心理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7、黄珉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準有:(1)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2) 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係;(3)具有健全的人格;(4)具有良好的情绪体验; (5)具有正常的行为;(6)有正常的心理意向;(7)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适应能力;(8)有一定的安全感,有信心和自立性 。8、郑日昌认为:心理健康包括:(1)正视现实;(2)了解自己;(3)善与人处;(4)情绪乐观;(5)自尊自製;(6)乐于工作。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準的複杂性,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异 。一般而言,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主要源于四个方面:1、经验标準 。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藉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重在关注当事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由于个体先天的遗传及后天的环境不同,经验标準更强调其个别差异 。同样的生活事件,当事双方由于自我认知不同,自我体验不同,自我评价也不尽相同 。2、社会适应标準 。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準,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其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 。例如:大学生根据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应当具有独立生活与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事务的能力,而如果有的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不能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便需要引起重视 。3、统计学标準 。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徵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这个标準更多的套用于心理学研究之中,一般而言,我们都要将个体的心理测验结果与常模对照,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4、自身行为标準 。每个人在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準 。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準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準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如何把握标準?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準,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许多人生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有的心理困惑属于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比如多重压力之于大学生,他们的人生期望、职业抱负、学业期待引发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都需要应付 。有些心理问题具有阶段性,当个体心理成熟后会自愈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 。据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的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二是轻度失调心理,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后可恢复常态;三是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八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係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健康、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问题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学习动力不足 。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 。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在座谈中问到学生为什幺学习时,学生淡淡地说:“为学习而学习” 。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而静下来想为什幺学时,会感到很苦恼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 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 。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幺学生心中没有底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儘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 。”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矇混过关 。”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3) 学习成绩不理想 。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有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生活,“国小、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又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调查中有42%的学生经历过考试失败,我们随机抽查了一个30人的大四工科班级成绩,在七学期中,有63门次不及格,人均2.1门次,不能不引起重视 。4) 学习动机功利化 。市场经济的利益槓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 。对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幺用?”因而出现了专业课、基础课门前冷下车马稀,而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各种各样的证书班摩肩接踵、门庭若市的明显对比 。“考证热”正是学习功利化的直接表现 。学生充分了解到市场对各种证书的青睐,因而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去追逐各种有用的证书 。2、情绪问题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学生成才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下表所示:大学生的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值得引起重视 。预防方式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达到退学总人数的50%以上,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 。如何应对心理危机是高校无法迴避的紧迫问题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谘询和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四条:其一、帮助当事人接受你的帮助 。面临危机心绪不佳、郁闷、痛苦是正常的,帮助当事人接受你的帮助,在你的帮助下经历、体验并开始摆脱痛苦,有助于当事人最终走出危机;其二、帮助当事人有所作为地正视和处理危机 。对当事人的处境表示同情和关注并有所準备地给当事人指明解决危机的办法,使其明白自己该做些什幺、怎幺做;其三、为当事人提供有关的信息 。陷入危机的当事人往往因不了解真相而产生错觉,夸大危机的情境,对结果的想像远比事实更糟 。因此,危机干预必须运用适当的方式、手段和语言,适当帮助当事人发现事实的真相,正视现实,走出困境;其四、必须避免怂恿当事人责备他人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要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设为载体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对有精神病倾向的要及时转诊就医,对有神经症可能的要约请他们面谈,了解情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确定危机预警的範围和对象;建设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汇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成立危机干预机构,如邀请心理专家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中心,确保危机干预的专业化;设立信息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让大学生在身处危机时能及时得到帮助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谘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锻鍊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 。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谘询工作,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係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 。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心理谘询工作,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谘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 。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如加强学习与考研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渡过难关 。健康教育辅导在学校专门开闢了一间心理辅导室,方便心理老师与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直接的指导,排除心理困扰 。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开设课程在国中、高中的起始年级开设活动课,通过问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解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贯穿教学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如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学校墙报、班级板报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之深入人心;通过与班主任、教师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利用资料、个别交流或家长学校机会,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影响孩子 。影响因素总述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 。儘管如此,只有极少数学生接受了心理谘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而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複杂的动态过程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就当前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言,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变迁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 。虽然环境变迁也是生活事件的一部分,但这种变化对个体适应的影响比较突出 。生活环境的变迁对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种变化的主要方面就是要自己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 。例如,几个同学共住一个寝室,彼此生活习惯、作息安排包括语言隔阂,都需要去面对和适应 。尤其很多新生有远离家乡、亲人的问题,要适应起来还需一段时间 。但相对来讲,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係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 。进入大学意味着进入全新的人际关係之中 。面对来自各地风格、特点各异的新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係是非常重要的 。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一直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学或亲人之间,人际关係相对稳定 。而一旦进入大学,将面临一个重新结识别人,确立人际关係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进展将对整个大学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係、交往以及适应障碍,可能都与新生阶段的人际关係状况有着一定的关係 。对新环境的适应也包括对自己地位变化的适应 。这种变化既包括全新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也包括新的人际关係,语言表达能力与未来发展定位等 。全新的角色要求大学生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重新设计自我的过程 。在适应过程中,一个基本的特点是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希望自己优秀 。对于刚刚经历巨大环境变迁的新生来讲,不仅存在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也面临一个如何自我调适的过程 。而以前的新生入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前者,而对后者则相对不太重视 。实际上,正是后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 。总的来看,无论是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还是人际关係、以及自我地位变化的适应,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们当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业期望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学习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因而大学生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这也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 。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确立自己的学习优势,有着较高的学业期待 。在大学,又面临着学业期待的变化,及学业优势的失落及对自己的学业重新定位 。如果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準备、不能恰当接受和对待学业成绩,就会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大学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是有别于中学的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用人标準的转变,促使很多在校大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选修一些相关知识,如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等,考取各类证书,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弱,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自信心,发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导致学业失败 。学业成绩不理想以至学业失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际关係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係更为广泛与深刻,角色呈多元化 。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状况,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与学业期待来到大学,新型人际关係的适应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既有师生关係的理解,也是同班及宿舍的相处,还有异性交往的适应等 。大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係,往往需要很多的技巧,而大学生们往往只感受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压力,而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 。人际关係更多反映人们的一种性格特点和交往模式 。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係与自我认知与认知他人相关 。一方面,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係报有极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係 。但同时,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即对别人要求或期望太高,而造成对人际关係状况的不满 。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的人际关係带来消极的影响 。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与心理闭锁的矛盾集于一身 。大学生中重要的人际关係是异性交往,这既包括两性之间友谊的发展也包含爱情的成长 。在异性交往中重新认识与确立自己的方位与坐标,有的大学生面对异性的追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拒绝,也不知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的温度;有的大学生将爱情置于学业之上,甚至认为有爱就有一切,当失恋的打击袭来时,没有充分的心理準备,不知如何策略地面对分手,面对自己 。自我认知大学生活始终是丰富多彩,令人嚮往的,然而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的转变,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 。这些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起居上,还表现在知识面、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体综合能力等方面 。自我认知也会出现两极振荡,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 。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学业优秀的群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总有相当差距 。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客观现实面前,有的大学生能及时调整对自身的认识,重新确立目标,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些大学生则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心态,或耽于玩乐、放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而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 。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 。还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採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等 。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心理冲突常常会造成动机部分地或全部地不能满足,同时也使动机所指向的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动机与挫折相关,也是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冲突既有群体的如独生子女与贫困学生特有的心理冲突,也有个体发展中面临的升学与就业、学业与情感等 。大学时代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 。心理断乳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彻底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上联繫的“脐带”,摆脱家庭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完成自我心理世界的建构 。当多重发展任务同时落到大学生身上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 。事实上,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并非是否判断引起的冲突,而是由于选择带来的取捨 。如升学还是就业,都只是人生诸多选择的一种,并不从本质上改变人生的方向;再如毕业后是否从事专业,都是在实践中再选择的过程 。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他们连续发生,对个体抵抗力可以累加,因而也非常严重 。如大学生经历人际关係的疏离、评优失败及失恋,会出现明显的心理不适 。在生活事件中,重要丧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消极作用 。重要人际关係的丧失、荣誉的丧失等等 。重要的人际关係主要是指与家人、朋友,特别是异性(恋人)的关係 。这种关係一旦丧失或出现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以及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会极大的影响到大学生对自身及今后人生的看法 。失恋带来的挫折感尤为重要 。荣誉的丧失,一般表现在:很多认为可以获奖学金或评优、入党却没有实现目标的人,或者如考试作弊、违纪受处分等 。重要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严重时会导致心理障碍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係进行解释时,一般认为生活事件的产生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必须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带来的生活变化,这也带来了个体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家庭环境家庭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四个方面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 。家庭的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个性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影响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民主、平等而非命令、居高临下的,开明而非专制的,潜移默化而非一味骄宠的教养态度与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家庭等因素必然会对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心理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困难甚至贫困家庭的学生易产生心理不适感 。由于家庭环境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其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问题集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让人担忧 。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现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五成 。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大学生如何才能避免令人担忧的不良心理状况,专家指出可以从8个方面着手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价值,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3、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 。他能为他人所理解 。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係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 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4、热爱生活,乐于参加工作与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在工作中,他们儘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将工作看作是乐趣 。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克服各种困难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乐观、愉快、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 。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争取在社会规範允许範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徵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徵 。7、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 。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8、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