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历史真相:被误解千年的李白 长安历史之最( 七 )


李白在浔阳监狱蹲了半年左右 , 出狱后入了宋若思的幕府 。但不久 , 李白即离开宋若思幕府 , 估计是宋若思受到了某些压力 , 风向又有变化 。
这时 , 大概是唐肃宗收复长安 , 而唐玄宗被从蜀中接回长安 , “上皇(唐玄宗)御宣政殿 , 授上(唐肃宗)传国玺” 。至此 , 唐玄宗、唐肃宗的权力交替全面完成 , 太上皇成了唐肃宗任意摆布的对象 。唐肃宗重启针对唐玄宗旧臣的清洗行动 , 对“永王之乱”遗留问题的处置 , 力度趋严 。因此 , 在帝国庆祝收复帝都的喜悦氛围里 , 本已出狱的李白突然接到了流放夜郎的处理决定 。
乾元元年(758)春 , 李白才姗姗由浔阳出发赴流放地夜郎 , 此时他写有《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 诗中有句:
鸟去天路长 , 人愁春光短 。
流放途中 , 李白的悲愤仍盈溢在字里行间 , 经过汉阳时 , 他写《望鹦鹉洲怀祢衡》 , 借祢衡的遭遇写自身的不幸:
魏帝营八极 , 蚁观一祢衡 。
……
才高竟何施 , 寡识冒天刑 。
至今芳洲上 , 兰蕙不忍生 。
第二年 , 他遇赦放还 , 写了《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一诗 。诗中 , 他隐晦地重提帝国曾有唐玄宗和唐肃宗两个政治中心的事实 , 说明永王李璘的任职和行动 , 皆出自于唐玄宗 , 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 , 不应被定性为谋乱叛国:
大驾还长安 , 两日忽再中 。
一朝让宝位 , 剑玺传无穷 。
“大驾还长安 , 两日忽再中” , 暗指从唐肃宗灵武即位 , 到唐玄宗返还长安期间 , 唐帝国二主并存 , 如天有二日 。“一朝让宝位 , 剑玺传无穷” , 这是说到至德二载(757)十二月 , 唐玄宗授传国玉玺给唐肃宗 , 帝国二主体制才宣告结束 。
言外之意 , 唐肃宗在至德二载(757)年初 , 二主体制尚存的情况下 , 发动了镇压永王李璘的战争 , 谁是谁非 , 不言自明 。可是 , 这段历史现在却被掩盖了 , 死去的永王李璘却沉冤莫白 。
随后 , 李白在江夏又写了带有生平自述性质的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其中 , 重提二主体制 , 再次替李璘申辩 , 说“帝子”李璘的统兵征讨之权是唐玄宗授予的 , 绝非作乱:
二圣出游豫 , 两京遂丘墟 。
帝子许专征 , 秉旄控强楚 。
总之 , 余生反反复复 , 李白都在纠缠为永王李璘平反 , 也为自己伸冤这件事 。他的诗风变了 , 在多数作品里 , 豪情顿减 , 气势转弱 , 从以前的高调飘逸、痛快淋漓 , 转为沉沦落魄、晦涩难懂的风格 。
这些诗 , 有他最在意的东西 , 对个人名节的守护 , 对知遇恩人的仗义 , 对历史真相的坚持 。但是 , 人们不愿读 , 也不愿听这个絮絮叨叨的老来诗人在痛苦什么 , 在执着什么 , 在期待什么 。
人们只需要一个“十步杀一人 , 千里不留行 , 事了拂衣去 , 深藏身与名”的侠客 , 一个“花间一壶酒 , 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的酒徒 , 一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