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历史真相:被误解千年的李白 长安历史之最( 二 )


出门妻子强牵衣 , 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 , 莫学苏秦不下机 。
这时候 , 56岁的李白感觉人生焕发了第二春 。一生中 , 除了42岁那年 , 他奉唐玄宗之诏入长安供奉翰林 , 恐怕再没有如此时这般意气风发的记忆了 。那年 , 他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 , 是多么的狂放 , 一点儿也不想掩饰内心的狂喜:
会稽愚妇轻买臣 , 余亦辞家西入秦 。
仰天大笑出门去 , 我辈岂是蓬蒿人 。
那年 , 这个一直以“大鹏”和“凤凰”自期的诗人 , 以为扶摇直上、青云展翅的机会来了 。那年 , 唐玄宗给了这个狂傲的诗人最大的面子 , “降辇步迎” , “以七宝床赐食 , 御手调羹以饭之” 。那年 , 他以为自己是“帝王师” , 不曾想自己只是君王用来点缀升平、以夸耀于后世的文学侍从 。
两年后 , 天宝三载(744) , 李白的首次从政之旅在理想幻灭中宣告结束 。唐玄宗将他“赐金放还” , 理由是“非廊庙器” 。用现在的话来说 , 绩效考核不达标 , 他被裁员了 , 拿了N 1的赔偿金走人 。
这次打击太沉重了 , 离京时 , 他写下了著名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 玉盘珍馐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 , 将登太行雪满山 。
闲来垂钓碧溪上 , 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 , 行路难 , 多歧路 ,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尽管“行路难” , 但他还是在诗中给自己留下了一条足够光明的尾巴 。他依然相信 , 自己会是姜尚、伊尹、诸葛亮、谢安那样的大才 , 只是还缺少一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机会 。
李白(701-762)在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机会 。图源:电影剧照
之后 , 他与杜甫、高适在梁宋之地有过一段三人行的畅游时光 。
再后来 , 他开始了如早年一般的南北漫游 , 喝最豪气的酒 , 赏最寂寞的月 , 写最好的诗 , 只是为了摆脱“大道如青天 , 我独不得出”的现实处境 。他的诗写得再好 , 名气再大 , 对于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理想而言 , 终归只是一个手段而已 。他的内心深处 , 从不因自己能写出盛唐最好的诗行而满足 。
恰恰相反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他为自己未能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 , 而流露出越来越强烈的焦灼感 。他的“愁”越来越多 , 越来越乱:
君不见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君不见 , 高堂明镜悲白发 , 朝如青丝暮成雪 。
……
主人何为言少钱 , 径须沽取对君酌 。
五花马 , 千金裘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与尔同销万古愁 。
——《将进酒》
弃我去者 ,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 今日之日多烦忧 。
……
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 , 明朝散发弄扁舟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 。
不知明镜里 , 何处得秋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