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皇帝衮服 当然,如上史料并没有谈到袍上是否饰有十二章图案 。但作为皇帝祭天、登极这样明确规定须服衮冕服的盛大场合,是不可能服用没有十二章图案的常服的,如果不是常服,而是衮服,那幺这样的黄袍或龙袍就应是饰有十二章图案的袍式衮服 。惟其如此,才符合明代的冠服礼制 。第二,明英宗之后虽然出现了袍式衮服,但上衣下裳式的衮服并未废止,而是继续被使用着 。《明史·舆服志·皇帝冕服》有一段记载颇能说明这一问题 。该书记:“嘉靖八年谕阁臣张璁;‘衮冕有革带,今何不用?’璁对曰:‘按陈祥道《礼书》,古革带、大带皆谓之秽 。革带以系佩?,然后加以大带,而笏?于二带之间 。夫革带,前系?,后系绶,左右系佩,自古冕、弁恆用之 。今惟不用革带,以至前后佩服皆无所系,遂附属裳要(腰)之间,失古制矣 。’帝曰:‘冕服祀天地、享祖宗,若阙革带,非齐明盛服之意 。及观《会典》,载蔽膝用罗,上织火、山、龙三章 。并大带,缘用锦,皆与今所服不合 。卿可并革带系蔽膝、佩、绶之式,详考绘图以进 。’又云:‘衣裳分上下服,而今衣恆掩裳 。裳制如帷,而今两幅 。朕意衣但当与裳要(腰)下齐,而露裳之六章,何如?’已,又谕张璁以变更祖制为疑 。璁对曰:‘臣考礼制,衣不掩裳,与圣意允合 。夫衣六章,裳六章,义各有取 。衣自不容掩裳 。《大明集礼》及《会典》与古制不异 。今衣八章、裳四章,故衣常掩裳,然于典籍无所準 。内阁所藏图穧,盖因官司织造,循习讹谬 。今订正之,乃复祖制,非有变更 。’帝意乃决 。因复谕璁曰:‘衣有六章,古以绘,今当织 。朕命织染局考国初冕服,日月各径五寸,当从之 。裳六章,古用绣,亦当从之 。古色用元(玄)黄,取象天地 。今裳用穟,于义无取,当从古 。革带即束带,后当用玉,以佩绶系之 。于下蔽膝随裳色,其绣上龙下火,不用山 。卿与内阁诸臣同考之 。’于是,杨一清等详议衮冕之服:‘自黄虞以来,元(玄)衣黄裳,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其序自上而下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为裳之六章 。自周以后浸变其制,或八章,或九章,已戾于古矣 。我太祖皇帝复定为十二章之制 。司制之官仍习舛讹,非製作之初意 。伏乞圣断不疑 。’帝乃令择吉更正 。”从明世宗与张璁等君臣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皇帝上衣下裳之制的衮服仍在服用,且嘉靖初年的衮服仍在沿用着永乐三年所定的“玄衣八章”和“穟裳四章”的制度,只不过没有用革带,故佩、绶、蔽膝等装饰物均附属于裳腰之间 。又,明沈德符《万曆野获编》卷13《礼部》“笏囊佩袋”条也间接地说明了这一情况 。该条记:“凡大朝会时,百寮俱朝服佩玉 。殿陛之间,声韵甚美 。嘉靖初年,世宗升殿 。尚宝卿谢敏行以故事捧宝逼近宸旒 。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 。敏行惶怖伏罪,上特宥之 。”按前述可见资料,皇帝在服用袍式衮服时,并无佩、绶、蔽膝等装饰,据此则嘉靖初年那次大朝会,世宗皇帝所服衮服当属上衣下裳式的衮服 。另外,明神宗定陵出土文物中,除了有袍式衮服外,还有黄素罗绣六章(火、宗彝、藻、粉米、黼黻)裳1件、红素罗饰龙、火二章蔽膝2件、织金锦成料做成的绶2条(每条含大绶1件、小绶2件)、冕2顶、红罗大带2条,以及中单、玉佩等若干件,这又从实物的角度证实了袍式衮服与上衣下裳式衮服的同时并存情况 。二、与乌纱翼善冠和玉革带相配,用作皇帝的寿服 。这种情况,至少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形成 。如,明神宗定陵发掘后证实,神宗的尸体即是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着红七巧云纹缎绣十二章袍式衮服,腰围玉带的装束 。这是实物例证 。另外,文献资料也有这方面记载 。清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卷50引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崇祯帝自缢后,大顺政权为其改殡情况:“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辛亥,改殡先帝后 。出梓宫二 。以丹漆殡先帝,黝漆殡先后 。加帝翼善冠、衮玉渗金袍 。后袍带亦如之 。”所记崇祯帝改殡后的寿服与神宗尸体的着衣情况基本相同 。另外,从南薰殿旧藏帝后画像看,有的系帝后生前所绘 。如请翰林院编修胡敬辑《南薰殿图像考》,记载南薰殿旧藏明太祖朱元璋带轴画像多达12幅,还记载了一些曾为朱元璋“写御容”的画师,这些画像应大多系朱元璋在世时所绘 。但成祖而下诸帝画像则基本应是帝王去世后所绘遗像 。笔者作此推测现由有三: 第一,自宋朝始,有“画影”(又称“画神像”),即为死者画遗像之俗 。此俗在明代仍十分盛行,也对明朝的宫廷礼俗产生了较大影响 。《南薰殿图像考》载崇祯帝即位后下令为其生母绘製遗像一事,即反映了宫廷中的这一礼俗 。该书卷下记:“孝纯皇后刘氏,光宗妃,庄烈帝生母……万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庄烈愍皇帝 。已,失光宗意,被谴,薨 。庄烈帝封信王,进贤妃 。及即位,上尊謚,迁葬庆陵 。帝五岁失太后,问左右遗像,莫能得 。傅懿妃者,旧与太后同为淑女,比宫居,自称习太后 。言宫人中状貌有相类者,命后母瀛国太夫人徐氏指示画工,可意得也 。图成,由正阳门具法驾迎入 。帝跪迎于午门,悬之宫中,呼老宫婢视之,或曰似,或曰否,帝雨泣,六宫皆泣 。”另外,世宗之父兴献王朱?穤,生前未御大宝,但南薰殿旧藏画像中竟有他衣着十二章袍式衮服的坐像 。他的画像无疑是在他死后被追尊为兴献帝时才画的“神像” 。图四兴献王朱?穤画像采自杨新、李毅华、徐乃湘《龙的艺术》第98页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合作出版 。1988年1月第一版 。该书将此图注为《朱由校朝服像》,误 。因该像图内有墨书标籤,下“兴献王”三字优可辨认 。第二,按《南薰殿图像考》卷上记,成祖而下诸帝这种画像严肃、衣冠整肃、绘製精美的坐像,仅有成祖1轴、仁宗1轴、宣宗1轴、英宗1轴、宪宗1轴、孝宗1轴、武宗1轴、世宗1轴、穆宗1轴、神宗1轴、光宗2轴、熹宗2轴、兴献帝2轴 。从《中国历代帝后像》所刊这些画像看,画像中诸帝的面容均与其去世时的年龄相符 。如果前述画像不是“神像”性质的画像,在年龄上不会出现如此一致的巧合 。第三,从《南薰殿图像考》一书的记载情况看,南薰殿旧藏帝王画像中没有建文帝朱允瞣、景泰帝朱祁钰和崇祯帝朱由检三帝画像 。三帝中,建文帝在位4年,景泰帝在位7年,崇祯帝在位17年,如果前述诸帝画像不是“神像”性质的画像,而是在世时所绘,不可能三帝在世时均不绘製此种画像 。而三帝没有画像的原因,则应是三帝失去帝位后,死后无人再给他们绘製“神像” 。因为,建文帝于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攻入南京后,皇宫起火下落不明,明成祖朱棣虽诡称建文帝死于宫中之火,但朱棣这个篡位者,是不可能让人给建文帝画“神像”的 。景泰帝朱祁钰在英宗复辟后废为?王,死后以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兄弟二人既已反目成仇,英宗自然也不可能让人给他画像 。崇祯帝朱由检亡国后自缢煤山,大顺政权虽加以殓葬,但由于前述的这类画像,主要是用于享祀太庙中,李自成是明朝的推翻者,因此他也决不可能组织画工为这位亡国之君绘製“神像” 。这一情况从另一侧面告诉我们,如果三帝系在皇权无危的情况下正常去世,宫廷中肯定应保留有他们的画像 。三帝无像的情况恰恰说明前述诸帝之像应属“神像”性质 。既然是“神像”,是诸帝驾崩后,画工为其画像,在绘製衣冠时参据亡者的寿服制度,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这也是明英宗而下诸帝画像中的冠服与神宗寿服和崇祯帝装殓后的冠服基本相同的原因所在 。当然,今人也有上述诸帝画像是“朝服像”的说法 。如果从画面中诸帝端坐御座,背负黼皁的场景看,确与朝仪相符 。但按《大明会典》、《明史》等文献所记,正旦、冬至等朝贺大典时,皇帝应服衮冕服 。《宫廷睹记》亦载:“冕服亦不常服,止朝贺用之 。其郊天祀祖俱服沖天冠,以便跪拜 。”但前述画像中,诸帝虽服衮服(袍式),却未戴冕,而是戴乌纱翼善冠,这与文献记载的朝服形像显然不合 。又,常朝时皇帝的冠服虽具乌纱翼善冠,但袍服却是有四团龙图案而没有十二章图案的常服 。据此,笔者认为,前述画像只有在绘製时参考了皇帝御朝时的场景,而冠服则反映的是明英宗而后皇帝的寿服制度 。乌纱翼善冠,则皇帝祭祀天地、宗庙时,若服用袍式衮服,与之相配的冠则应是乌纱翼善冠 。万曆定陵出土的万曆帝衮服共有五件 。其中刺绣三件,缂丝二件 。它们均饰十二章图明神宗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