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山


皋兰山

文章插图
皋兰山【皋兰山】皋兰山西起龙尾山,东至老狼沟,形若蟠龙,“高厚蜿蜒,如张两翼,东西环拱州城(兰州城),延袤二十余里 。”皋兰山是兰州城区的屏障,自从2000多年前匈奴人在黄河边叫响“皋兰”后,这座大山就成了兰州沧桑岁月的见证 。
基本介绍中文名:皋兰山
西起:龙尾山
东至:老狼沟
形:若蟠龙
历史沿革皋兰山最高点营盘岭,收割后的小麦地里,犁头翻开的土壤如同被打开的亘古书页,暴晒在阳光下面,展现着它们隐藏的秘密 。不远处就是皋兰山的最高点,那里竖立着一个简陋木製三脚架,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
皋兰山

文章插图
皋兰山--兰山公园2000多年前,游牧在黄河岸边的匈奴人曾经无数次地仰望过这座高山 。战国时期,匈奴趁秦灭六国之机,大举南下 。逼近黄河一线后,站到黄河边上看到山非常高,所以取名叫皋兰 。其实,对于皋兰的来历人们有三种说法:其一,皋兰是匈奴语译音 。匈奴谓天为祁连,而皋兰、乌兰、贺兰诸山名,都和“祁连”发音相近,有高峻之意;其二,出自羌语河的称呼;其三,近代有人认为,皋兰来自山上的一种兰草 。“实际上,皋兰、乌兰、贺兰等指河,是匈奴人的称呼,现在蒙古仍有将河叫皋兰的 。皋兰山就是河边的大山 。应该得到确认的是:匈奴人在黄河北岸为皋兰山取名的说法是成立的 。”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金钰铭说 。五泉山位于皋兰山北坡,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 。民间传说,这五眼泉是名将霍去病用铜鞭戳出的,故名五泉 。“这仅仅是一个传说,霍去病并没有来过兰州!”金钰铭说,“这是一段被误读了的历史 。”《史记》、《汉书·武帝纪》中记载霍去病攻打匈奴的河西战役时说:霍去病率军一直向西,抵达张掖,然后在皋兰山同匈奴展开大战 。人们往往把这个皋兰山当作兰州皋兰山,从而混淆了霍去病西征的线路 。金钰铭说:“实际上,汉代在今天的甘肃境内应该有两个皋兰山 。一个是兰州的皋兰山,另一个就是张掖附近的合黎山,这座山当时也被称之为皋兰山 。”霍去病同匈奴激战的皋兰山应该是张掖的合黎山 。从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在皋兰山脚下设定了兰州,历史上从此有了兰州这个名称,至今已经有1427年了 。兰州就是因皋兰山而得名 。“从匈奴人命名皋兰山后,皋兰山也就成了兰州沧桑岁月的见证 。”生活遗蹟走在营盘岭上,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一层层的梯田环绕在山间,碧绿的玉米,淡灰的蔓菁,收割了的小麦,散布在田间 。在那个破旧三脚架南面,是一块平缓的斜坡,1981年这里发现了一处半山文化类型的墓葬,它们创造了彩陶文化的顶峰之作 。“1981年4月初,兰州市皋兰山公社三营四队平田整地时,发现了一批陶器,这里是一处新石器的半山类型的墓葬,距离花寨子遗址大约五公里 。”参与此次野外调查採集的省文物考古所的周广济说,“这次我们共採集到陶器20件,器型基本完整,形制製作比较新颖,是半山早期的文化面貌 。”在兰州市博物馆二楼展厅内,收藏着两个营盘岭出土的锯齿纹的彩陶罐 。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李晓林介绍说:“这些彩陶造型优美,其中一个图案为漩涡状的锯齿纹图案,红黑白相间的纹饰,展现了原始先民的审美观念 。”半山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的中期类型,距今在4650年到4350年之间 。这个遗址的发现给我们展现了那时兰州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 。那时皋兰山顶林木茂盛,小溪流淌,黄河就在距离山下不远的地方 。先民们选择了向阳面水的地方生活,人们把房屋修成长方形或方形,为了採光将房屋门开向东方,室内修了灶 。人们一边种地,一边捕鱼打猎,生活极其艰难,此时的制陶业已经相当发达,给先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皋兰山西面的伏龙坪曾经发现过不少的汉墓 。1987年10月,城关区伏龙坪北缘的山嘴上发现了一座东汉墓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普通的墓地中人们意外发现了几块用来垫铜镜的纸张 。这就是伏龙坪东汉残纸,那些纸共有三张,都在一个铜镜中,呈圆形,直径大约17厘米,柔韧性比较好 。纸上有“妇悉履……奈何当奈何……”等文字 。这是继甘肃敦煌、居延、武威旱滩坡之后,中国古纸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这块残纸是发现的文字最多的墨迹纸,为研究造纸术和书法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金钰铭说 。兰山烟雨皋兰山顶一片片不规则的梯田种植着各种蔬菜,因为刚下过雨,山间云雾相绕,有几分“兰山烟雨”的遗韵 。《兰州城关区史话》的主编千同和说:“每逢风雨飘洒,或者雨后初霁,山间云雾四起,山上楼台亭阁若隐若现,疑为天上宫阙 。有时在早晚时分也有白云轻烟,缠绕山腰,形成兰山烟雨 。”兰山烟雨明代称之为“皋兰山色”,清代康熙年间始称“兰山烟雨”,它也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兰州古景点之一 。皋兰山顶的三台阁一带地势开阔,是居高临下眺望兰州城区风光的好地方 。如今,站在皋兰山顶大豁岘附近,市区景色一览无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早已不复当年的古色古香的境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