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的秘密:进化最成功,长眼睛还会游泳,海星之死与扇贝有关? 吉尼斯记录眼睛最小的人( 三 )


与东方人食用干贝悠久的历史相比,早期西方人并不善待这种海鲜 。因为他们认为扇贝的味道有点甜,不符合当时人们的口味 。食品历史学家桑迪奥利弗是《咸水美食之路》作者,他解释说:早期扇贝、贻贝的排名要远远低于牡蛎、蛤蜊和龙虾 。但后来人们的口味发生了变化 。从十九世纪后,美国人对扇贝的欣赏开始逐渐增多,已知最早的烹饪扇贝的书面食谱之一是发表于1846年的《比彻小姐的国内收据簿》,他们对扇贝的吃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清炒和炖煮的烹饪方法慢慢开始被启用,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煎、煮、蒸、腌等食用方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食谱中 。到了20年代至30年代扇贝才开始成为西方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很受欢迎 。
早期人们对于扇贝的收获主要是人工下海打捞,50年代以后,由于拖网渔船的广泛使用,使得全球扇贝的上岸量大幅攀升 。虽然产量大涨,但是价格却没有因此降低 。这是因为保鲜技术不断升级后,一方面内陆地区的人们也有机会吃到美味的扇贝;另一方面各国家出口也在猛增,致使整个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
有些精明的餐馆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使出了昏招 。2021年有媒体团队暗访的部分餐馆,他们将大受欢迎的油炸扇贝送往检验机构,最后DNA技术分析表明所谓的扇贝,毫无扇贝成分 。因为扇贝主要是食用内收肌,所以非常容易仿制 。只需用其他鱼肉捣碎再简单加工就可制成 。海鲜专家大卫李德曼博士表示,扇贝是市场上被仿冒最多的海鲜之一,而餐馆老板也直言不讳表示只是行业常态 。
所以普通人如何鉴别真假扇贝呢?博士表示首先要从外形上进行判断:如果贝肉大小出奇统一,那假的概率很高 。正常的扇贝应该是形状不一的;再者是通过嗅觉,扇贝通常具有海藻类的香气,而假扇贝则充斥着鱼腥味 。旺盛的市场需求,对捕捞作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收获更多的产品,很多渔船开始直接在船上进行粗加工,他们雇用大量人员,将打捞上船的扇贝肌肉现场取下,其他的全部扔回海里 。净化后的拖网设备,由于对海底进行直接刮擦,对海床以及其他物种的破坏极大 。好在很多渔网的网眼都比较大,再加上渔民也会筛选那些个头较大扇贝,所以这么多年来扇贝并没有因过度捕捞而造成枯竭 。
产量一直以来也是相对的稳定,反而是其天敌的数量对他们产量的影响更大,90年代后期南太平洋地区就曾出现海星泛滥事件 。导致当地扇贝几乎绝产,当时人们还制定过各种清除计划,所以这次的北美海星死亡事件,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清除计划的延续,它是实验室的产物 。不过大部分科学家对这种不靠谱的假设,给予了否定 。他们坚信这定是某种来自自然界的病毒 。
Lan Hewson是康奈尔大学微生物学家,也是这次事件中寻找海星病毒的主要科学家之一 。他们从海星身上取下样本,结果发现每一滴海水中,存在了近千万种病毒 。由于病毒不是一般的细胞生物,显微镜根本无法看到 。所以要在这么多病毒中找到致病的那一款,难度可想而知 。好在这些科学家都是经验极其丰富的专家,在历经了半年的筛选和基因测序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病原体 。它叫海星相关脓体病毒,是一种具备超强传染性的海星致命病毒,深入研究后,他们还发现原来这种病毒其实已经存在了将近七十年 。但是它们早期并没有那么致命,估计是由于环境出现了恶化,才使得他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受到感染的海星首先会出现白色凹陷的伤口,然后开始用触手试图图撕裂自己,最终导致内脏喷出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