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建德:薄胎瓷第一人的匠心传承 薄胎技艺吉尼斯记录

薄胎瓷第一人卢建德和他创作的薄胎碗
卢建德接受媒体采访
灯光下,卢建德在修薄胎瓷的坯
瓷都信息港讯(采访人员 张敏)薄胎瓷是江西景德镇瓷器品种中最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有着“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 。然而近年来,因其制作工艺繁琐,成品率低,工艺传承人日渐稀少,卢建德却是少数工匠中坚持下来的一位,卢建德对薄胎瓷的制作技艺不断钻研、改进工艺,一次又一次挑战这门技艺的极限,将薄胎瓷原本只有5%的成品率推向了80% 。他也被评为江西省“能工巧匠”,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荣获景德镇首届“瓷都工匠”称号并获市五一劳动奖章,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技艺传承人,被评为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 。
上世纪80年代,卢建德进入东风瓷厂原料精制车间工作,一做便是10年 。车间的每个环节、每个工作他都做过,这也成为他日后一笔宝贵“财富”;1990年以后,卢建德转到人民瓷厂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创新 。在国有大厂里从原料、成型烧成各个工序的学习,使其在工艺制作上得到很大的提升,也为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他以直径88公分的薄胎大碗获得了世界吉尼斯纪录,随后便以每年增大2公分的速度不断尝试 。然而当薄胎碗的直径超过1米后,几乎每扩大1公分,都面临着高达70%的失败率 。由于碗体过大,需要四人同时搬动,稍有用力不均就会出现裂痕,很多时候还没进窑,就已前功尽弃 。近6年的时间,卢建德都在试图破解,直径1米3的薄胎大碗制作的难题,反反复复的试验做了大概一个月,一个月做的全都坏了,失败并没有打败卢建德 。他认为烧窑是唯一能检验成果的一步,每隔几天,就要经历一次10多个小时漫长的等待 。他一直坚持着,他相信一窑总会比一窑好 。
一件薄胎瓷制品,需过72道工序历练,有着严苛工艺要求 。其中,修坯是重中之重,匠人近百次的打磨,才能将2、3毫米厚度的粗坯,修到和蛋壳一样轻薄,一刀下去,不能有半点杂念 。修坯时,卢建德通常屏气凝神,因为刀起刀落间,一个大的喘气,都有可能前功尽弃,与其说修坯人考究的是手艺,不如说练就的是心境,这是卢建德几十年修坯的经验 。古书中曾有过八角薄胎碗的记录却一直无人破解,卢建德从1993年开始做复原八角薄胎碗的试验,他制作的八角薄胎碗,是薄胎瓷工艺中的一种奇妙制作,烧制前需通过计算,在托盘上定出八个定点,在1350度左右高温烧制下,利用坯体在高温收缩软化的现象,让口沿处自然转变为正八角 。他创作的薄胎瓷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为一体,选材之精,做工之细,型制装饰之美,创造了中国瓷器时代的精神和美学风范 。薄胎瓷半刀泥玲珑装饰技法得到爱马仕青睐,由其控股的上下工艺品国际贸易公司销往欧洲 。
镶器是陶瓷工艺中最难做的,素有“十镶九难成”之说 。卢建德制作的镶器消除了传统镶器记忆变形之弊,达到了角线对称,器面平整如镜之品质,品质无以伦比 。2011年,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李小聪大师绘制的新珐琅彩镶器《匡庐嶙峋图》以276万元高价成交 。并在镶器上特意署了一段铭文:“现所画镶器,体势之大,品质之精良,乃镶器之罕见者 。古有十镶九难成之说,更何况体大者 。其造器者,余之好友卢建德先生,堪称当今制器之高手也,历数之心血造器无数,所得也,如凤毛之难求 。幸有所存,余得之视为至宝 。”如今的陶瓷艺术市场已经从浮躁走向了理性,只有真正经得起考验的艺术作品才能留在大众视野里,而他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漫长的艺术长河里铭刻自己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