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作马理性为缰 世界之最书作者

作者:肖 瀚
在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兴起之前,经济学总是爱用“理性人”代指经济社会中抽象出来的人的行为方式,好像任何人做任何事,事前都经过了周密的计算,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
谢天谢地,这只是个假说 。否则,人生可能会因为缺乏惊喜而变得苍白无趣 。
事实上,我们的情感与理性共同作用,相辅相成,二者根本不可分割 。在很多情况下,靠情感和直觉作出的决定一点也不比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差 。
这也是《狡猾的情感:为何愤怒、嫉妒、偏见让我们的决策更理性》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本书作者、博弈论学者和行为经济学家,来自以色列的埃亚尔·温特认为:“情感并非进化过程中久远的原始时期遗留下来的残余,而是一种有效、复杂的工具,可以平衡和补充我们理性的一面 。归根结底,拥有优势的是多情善思之人,而非万事寄望于思之人 。”
【情感作马理性为缰 世界之最书作者】试想,我正站在山顶,趴在栏杆上远眺 。突然间,那细细的栏杆——防止我坠入深渊的唯一保护,晃了起来 。刹那间,我感到了强烈的恐惧,立刻跳离栏杆,恐惧很可能救了我一命 。如果栏杆晃动时,我没有感到恐惧,即情感没有发生作用,我很可能会继续把身子探出去,万一栏杆真散架了,我就会摔死在悬崖下 。进一步设想,如果我不仅没有受到情感左右,而且用理性决策,比如计算栏杆承受的体重上限、悬崖高度和从悬崖上摔下的后果,很可能还没来得及算明白,就已经命丧崖底 。
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作者得到结论:情感机制反应迅速,效率要千万倍于理性机制“慢条斯理的审时度势” 。
也许会有人不服气,在决定生死的瞬间,自然效率第一,但这毕竟只是少数情况 。在现代社会的更多情况下,决策效率并不是最重要的,充分考虑并理性分析事物的每一个侧面而后作出最优决策,才是更智慧的选择 。对此,作者的评价是,对,但不全对 。
以行为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概念“我不会中枪综合征”为例 。其实验过程极其简单:划定一个群组,让群组中的每位成员评价一下自己某项技能的水平,比如驾驶或者烹饪 。而后,更换技能种类,再次提问 。反复验证的结果惊人的一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天赋异禀,各项技能均高于平均水平 。
站在概率学的角度看,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因为大部分人都技能高超的衍生推论是推高平均水平,最终使得一部分不那么优秀的人掉到平均线以下 。更靠谱的结论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自负倾向 。
这不正是情感不利于决策的铁证吗?非也 。从社会演进的角度看,人类情感的变化速度其实是非常快的 。如果自负于人类无益,人类会通过公序良俗等软规则迅速调低对自负的评价,造成自负情绪的“社会性死亡” 。之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旧没有摒弃它,正说明“适度的自负”是有益的 。
首先,适度自负的作用有点类似于孔雀的尾屏 。孔雀尾屏对于单只孔雀的生存其实并无意义,不仅如此,大而沉重的尾屏还是个累赘,增加了雄孔雀逃离危险的难度 。但也恰恰是因为拖着尾屏存活难度系数更高,尾屏反倒成了生存能力更强的证明,使得拥有超大尾屏的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更有魅力,因而也容易繁衍出更多后代 。适度自负也是同样的道理 。它可以提升我们的自信程度,进而让自己表现出超乎实际的价值,以增强我们的社会竞争力 。这也是很多人能够在重要场合超常发挥的原因所在 。
其次,在面对竞争时,适度自负能为个人带来优势 。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自信更容易感染他人,进而影响他人的决策 。很多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明显的自负特质,即便只在脑海中萌生了一个想法,也敢于在投资人面前侃侃而谈,而且还经常能说服投资人拿出真金白银来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