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

文章插图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老城区青阳的核心区,紧挨塘岸街,毗邻世纪大道,背靠青梅山,与晋江万达广场相连,和敏月公园相望;占地126亩 。
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晋江市区的青阳街道和梅岭街道的“青阳”和“梅岭”皆源于境内的青阳山(又称:青梅山) 。
该街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 。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2010年随着晋江城市建设的进行,五店市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2012年4月19日正式启动开工建设 。2015年5月1日,经过保护性开发的五店市正式对外开放 。2015年9月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
外文名称:Wudianshi Traditional Blocks
地理位置:福建省晋江市湖光西路与南山路路口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126亩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免费
着名景点:布政衙、青梅山、朝北大厝、梅山亭、蔡氏家庙、庄氏家庙等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福建省晋江市
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全年
历史沿革五店市的由来唐朝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日趋繁荣,“五店市”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商店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更有美轮美奂的红砖厝民居星罗棋布 。五店市2015年9月时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青阳山经考证,青阳镇名由来有二说:其一,因地处青梅山(即:青阳山)之阳而得名 。清《晋江县誌》记载:“罗裳分二支,皆北向 。其西行者为象陷,为石龟 。其东行者为圭璧,为青阳 。”清《青阳志》记载:“青阳则本市主山名也 。青阳之山发于灵源,遁高州罗裳、崎山而来,脊脉逶迤 。垣阿周护 。蔡、庄建祠其下,蔡左庄右 。”书中还记载:“夫人杰必由地灵,古识之 。青阳山虽不高,势实蜿挺 。”青阳镇晋江历史上是大泉州地区的统称,青阳曆来都为泉州、石狮、安海等几大集镇过往的交通枢纽,五店市就是现在晋江市区的前身 。1951年,重新划定行政区,才将泉州划出,成立泉州市(县级)[注:1986年,泉州市(县级)升为地级市] 。同年,晋江县治从鲤城迁于青阳,现代意义上的晋江城区发源于青阳镇(现青阳街道、梅岭街道) 。因此,青阳对于晋江意义重大,五店市传统街区是青阳现今存在的最后一片传统街区,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街区概况街区特色:? 街区历史悠久 。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建筑特色突出 。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一百多处历史风貌建筑;文化遗产丰富 。街区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鼓庙分香菲律宾、台湾等地,香火旺盛,有演戏酬神“旦夕锣鼓喧天”的习俗 。蔡氏宗祠、庄氏家庙是遍布东南亚10多万人的蔡氏、庄氏乡亲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是侨台亲缘的纽带 。?? 通过保存传统街巷肌里格局、特色古建筑等载体,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及其他民俗遗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以“乡土、乡音、乡情”、“艺术、艺苑、艺人”、“传统、传承、传播”为主题,打造集传统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美食品尝等为一体的街区博物馆、文化产业聚集带、城市新名片,让外地人感觉很闽南、让年轻人感觉很时尚 。街区特色高甲戏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 。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 。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 。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 。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 。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吶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 。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沖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 。丑旦戏或轻鬆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 。高甲戏·昭君出塞高甲戏·真假公主木偶戏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 。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布袋木偶戏,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 。以晋江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派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範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 。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髒、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迭手压印,细緻入微,一丝不苟 。南派布袋戏演员,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其中有些剧目如《玉真行》等剧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 。南派布袋戏对各种类型的剧目都有过硬的工夫,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丝丝入扣,点点带情,是观众、行家公认的看家本领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音乐是南管音乐系统,其中有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更多的是梨园戏的音乐唱腔,传统唱腔曲牌近百首,场景音乐用十音谱伴奏居多 。音乐的基调清脆幽雅,悦耳动听 。乐器有唢吶、三弦、二弦,有时也用琵琶和洞箫 。打击乐以独特的南鼓(压脚鼓)、钲锣、草锣为主,还有通鼓、花鼓、大锣、小锣、响盏等 。此外,南派布袋戏的服装、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年的布袋戏所使用的行头都有固定的加工点,如江加定的木偶头、安鲍的服装、凤冕斋的金魁头戴、阿林的刀抡剑戟等 。南音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繫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崑腔 。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演唱程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 。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 。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线 。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係,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 。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 。泉州已将泉州南音申报“世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成功入选,“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画 。南音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