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 三 )


新闻摄影

文章插图
普利兹新闻摄影奖作品之一新闻摄影主要表现人 。各式各样的人 , 在各种场合出现的人 。人是最难照的 , 尤其是人的特写镜头 , 照出每个人的心态更难 。景比活的人物好照 , 景是死的 , 只要选好角度 , 用好光就行了 。而活的人不断地在动着 , 变化着 。一个人的脸上就有喜、怒、哀、乐多种表情 。摄影形式摄影有多种表现形式 , 一种是让人一看就明白是怎幺会事 , 一种是让人回味、去联想 。新闻摄影要抓住拍摄对象的典型瞬间 , 再现新闻事实的真情实景及新闻人物的神情相貌 , 增加人们对新闻的感性认识 。新闻摄影的价值新闻摄影的价值 , 在于它是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与新闻形象的纪实性的统一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 , 能把新闻价值、历史文献价值与形象的审美价值结合于一体 。新闻摄影原则新闻摄影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 同时讲究技巧和审美观点 。採访报导从读图时代提倡“抓新闻”以来 , 国内摄影报导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摄影采访人员应更多地深入到基层 , 独立地进行调查研究 , 把“抓新闻”落到实处 , 并推向新阶段 。由于新闻摄影的形象特点 , 决定了它只能选择那些正在发生和发展的具体的新闻事实作为直接拍摄的对象 , 而不是那些时过境迁或者抽象的东西 。
新闻摄影

文章插图
普利兹新闻摄影奖作品之一实践又说明 , 从国内摄影报导说来 , 这种正在发生和发展的具体的新闻事实 , 主要发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民众的实际生活之中 。实践证明适应摄影报导的新闻事实 , 仅从领导机关去了解是不够的;依靠别人也是不行的 , 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 , 深入实际 , 深入民众 , 通过认真的访问和观察 , 去发现、追寻 , 甚而去“碰” 。摄影采访人员力争每次都能赶到现场 。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观察 , 不断明确报导思想 , 并进而解决照片的形象表现和拍摄问题 。摄影奖项荷赛奖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 , 简称“WPP” , 通称“荷赛”) , 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主办 。该会成立于1955年 , 自195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来 , 截至2007年 , 已经举办了50届 。“荷赛奖”分为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自然共10类 , 基本覆盖了新闻摄影的各个方面 。每类还分为单幅和组照(最多不超过12幅)两项 。该比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威望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 , 它的宗旨是“促进信息的自由 , 不受限制地交流 , 鼓励高水平的专业新闻摄影” , 对全世界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普利兹奖根据约瑟夫·普利兹 (Joseph Pulitzer)(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遗嘱 , 1912年开办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 , 1917年起设立了普利兹奖 。普利兹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 , 现设有14项新闻奖和7项文艺奖 , 其中新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导奖、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奖1项 。另外 , 还颁发2项特别奖 。公共服务奖一般授予报社 , 奖品是一枚金质奖章 。其他奖项的得主可获得1万美元奖金和证书 。首届普利兹摄影奖是1942年颁发的 。此后 , 除1946年外 , 每年颁发一次 。从1968年开始 , 摄影类增设了专题新闻摄影奖 , 获奖作品通常由一组照片组成 。尊重规律新闻摄影报导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 。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 。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準: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 , 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 , 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 。现有报纸中出现一种虚“大”现象 。即报纸版面 , 无图不活 , 但新闻图片编髮的“大”与“小” , 应有一个“度” 。把握这个“度”的命运的尺子 , 只能是“新闻含量”的“大”与“小” 。然而 , 在某些编辑采访人员(包括少数总编辑在内)眼里 , 认为把图片发得越“大” , 视觉效果越好 , 冲击力越强 。于是 , 图片编髮的贪“大”之风似有加剧之势 。长而空的文字 , 常常被读者贬为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 , 同样 , 没有“新闻含量”的大而空的图片 , 就是一种“泡沫” 。这种新闻图片虽然看起来篇幅很“大” , 但由于内容平淡 , 无味 , 苍白 , 空洞 , 不仅没有丝毫的冲击力 , 只能挤占、浪费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摄影特点时效性新闻摄影必须体现一个“新”字 , 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引人关注的 新闻事实 。如政治事件、经济讯息、社会热点、国际关係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报导等 。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 。虚假的新闻报导只能遭受谴责 。典型性新闻摄影报导的典型性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 。现场感新闻摄影的的现场抓拍 , 应以正确反映事件为主 , 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而不应过分雕琢 , 因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损于对事实的报导 。技巧探讨感染力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 , 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 , 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 , 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 , 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 , 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 , 而是以静止的形象 , 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 。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 。这就要求新闻摄影采访人员必须深入生活 , 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 , 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 , 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 , 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 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 , 让形象“说话” 。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 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客群想像 , 直接呈现在客群眼前 , 并能在客群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 。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 , 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 。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 , 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 。另外 , 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 , 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信息含量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 。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 , 新闻价值就越大 , 也必然越有新意 。比如在荷兰 , 当一次车祸发生时 , 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采访人员都在场 。德新社采访人员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 , 穿楼而出的瞬间 。美联社采访人员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 。结果 , 多数报纸採用了美联社的照片 。因为美联社采访人员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 , 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 , 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 , 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 ,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 , 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 。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 , 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 。许多新闻照片儘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 , 但情感信息含量大 , 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中国青年报》采访人员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 ,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 , 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 。在《全校师生》中 , 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 。但是 , 前一幅照片中 , 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 , 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 , 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客群的良知和灵魂 , 强烈冲击着客群的心灵 , 让你无法逃避 。正因为如此 , 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 , 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