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 三 )


曹髦

文章插图
百家讲坛之竹林七贤中的曹髦形象易博士淳于俊回答说:“远古时代伏羲氏依据燧皇之图而创八卦,神农氏又将其演进为六十四卦 。此后的黄帝、尧帝、舜帝又各有变动,三代都依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对它进行补充完善 。故‘易’者,即交易也 。把它称为《连山》,是形容它好似大山吞吐云气,连线天地;把它称作《归藏》,意思是说天下万事莫不隐于其中 。”曹髦又问:“如果说是伏羲氏根据燧皇的图案而创立《易经》,那孔子为何不说燧人氏之后的伏羲作《易经》呢?”淳于俊答不出来了 。曹髦进而问:“孔子为《易经》作传(《彖传》《象传》共十篇),郑玄为《易经》作经注,虽然他们是不同时代的圣贤,但对《易经》经义的解释是相同的 。如今孔子的《彖传》、《象传》,不和《易经》的正文放在一起,而是与郑玄的注文连为一体,这又是什幺原因?”淳于俊说:“郑玄把孔子的传和自己的注文合在一起,大概是便于学习《易经》者明白好懂 。”曹髦问:“说郑玄把传和注结合起来是为方便和理解《易经》,那在他之前的孔子为何不把他的传与文王所作的《易经》合在一起呢?”淳于俊答:“孔子担心把他的传和《易经》合在一起会引起混淆,所以没那样做 。这说明圣人是以不合表谦虚 。”曹髦问:“如果说圣人以不合表谦虚,那郑玄为何独独不谦虚呢?”淳于俊说:“古代经典意义弘深,圣上您所问的又如此深奥玄远,不是臣下我所能解释清楚的 。”曹髦又问:“《易经》中《繫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而治天下 。’远古伏羲、神农之世人们还不曾有衣裳,圣人以德教化天下,为什幺差别这幺大呢?”淳于俊回答:“远古三皇时代,世上人少而禽兽多,所以得到的兽皮羽毛就足够人们穿用了 。到了皇帝时代,变得人多而兽少,人们只好製作衣裳以根据不同季节穿用 。”曹髦再问道:“在《易经》中乾代表天,而复为金、为玉、为老马,这不是说又和微小的东西一样了吗?”淳于俊说:“圣人取其意象,故有时可远,有时也可近 。近者取眼前的各种东西,远者则取天地 。”讲完《易经》,曹髦又命学者们讲《尚书》 。他问道:“郑玄说:‘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 。’王肃说:‘尧顺考古道而行之 。’三种意思并不相同,哪一个才算是正确的呢?”博士庾峻答:“先儒的说法,各有其侧重之点 。我们作臣子的不好说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 。然而《洪範》篇说:‘三人占卜,从两个人的说法 。’既然贾、马与王肃等人都以为‘顺考古道’为是,那按《洪範》的说法,应以王肃的说法为优 。” 曹髦又问:“孔子说过‘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尧之所以至善至美,在于他顺应和参照天意,遵循古代的做法,并不是尧的目的 。现在我们探究其含义以明确尧帝的圣德,舍其大而言其小,这可以说是作者的意思吗?”庾峻答:“臣只是遵奉老师教过的说法,不能理解更深的含义 。至于两种说法如何统一起来,还取决于圣上自己的判断 。”接着又谈起尧舜时代四岳举鲧之事 。曹髦问:“作为圣贤的君主,应德才兼备,公正无私,明察秋毫 。今王肃说:‘由于尧不了解鲧,所以对他加以试用 。’如此说来,圣人在观察人物、考虑问题上也有不足的地方,是不是?”庾峻回答:“虽然圣人的贤明非常人可比,但他们毕竟也有自己的局限 。所以禹这样说:善于识人者是哲人,但对帝王来说办好这件事是很困难的 。但尧帝最终仍改正了自己用人的失误,将自己的帝位传给了舜,所以他不愧为圣人 。”曹髦说:“若说有善始又能善终,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如果连个好的开端都没有,又怎能称之为圣贤呢?禹说办好这件事对帝王来说是很困难的,然而最终尧帝还是废去不肖之人,改授圣贤,也算得上是知人了 。《经》上说:知人者为圣哲,能选拔贤能的人做官 。若尧对鲧的品德没有把握,试用长达九年,使得在继位者选择上失去了章法,这又怎能称得上是圣哲呢?”庾峻回答:“臣下我读经卷认为,圣人办事也不是没有一点失误 。所以就出现了尧帝信用鲧、共工、兜、三苗等四凶的失误 。周公失误于重用管叔、蔡叔等叛臣,孔子失误于错误对待宰予 。”曹髦说:“尧任用鲧治水,九年没有取得成效,反而把天下河道弄得乱糟糟,给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 。至于仲尼失误,不过是宰予言行之间的事,与尧用鲧的失误有着本质的区别 。说到周公和管、蔡之间的複杂关係,本来在《尚书》中都有记载,作为博士应该知道得很清楚吧!”庾峻说:“这些事都不是先贤们能说清楚的,臣下孤陋寡闻就更难以细究其是非曲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