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AA—6空空飞弹


苏联AA—6空空飞弹

文章插图
苏联AA—6空空飞弹【苏联AA—6空空飞弹】苏联AA—6空空飞弹是一种可互换红外和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中距空对空飞弹 。前苏联编号为R—40 。该弹的外形与AA—3“阿纳布”很相似,但它的尺寸与发射重量要比AA—3大得多,是80年代以前,前苏联研製的最大的空对空飞弹 。
基本介绍中文名:苏联AA—6空空飞弹
外文名:AA-6 ACRID
最小射程:2000m
最大速度:M2.2制导系统
战斗部:高爆炸药
概述该弹採用鸭式气动布局,但其主操纵面不是鸭翼而是后弹翼 。大后掠角梯形弹翼的后缘设有 4个操纵舵面,用以控制飞弹的飞行AA—6空空飞弹的红外製导型主要有R—40TD和TDI,其弹头较粗、较圆钝;R—40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型目前已停止使用,其弹头较细,较尖锐 。R—40TD长5.98米,弹径0.36米,前翼翼展约0.71米,后翼翼展1.45米,发射重量460千克,战斗部重38千克,实际最大射程30千米 (迎头),尾追最大射程仅12千米,该弹红外导引头的有效作用距离约为15—50千米 。R—40TDI的发射重量更大一些,可达 472千克,战斗部重量增至55千克 。AA—6空空飞弹的半主动雷达型比红外型更长,约达6.2米 。这种60年代中期研製,70年代初期装备部队的飞弹,主要用于图—128、苏—15、米格—25、米格—31等大型作战飞机 。它的射程虽然较远 。但最大速度不高,机动性也不太好,其发射允许过载不超过4—5g 。概述:70年代初,“三角旗”飞弹设计局和比斯诺瓦特总设计师共同研製出专门用于拦截高空目标的Р-40II中程空-空飞弹(西方国家称之为AA-6“毒辣 ”) 。后来,Р-40II1发展了两种改型:装有半自主式雷达制导系统的Р-40PII1和装有红外寻的制导系统的Р-40TII1 。1970年开始服役,主要用于装备米格-25及米格-31 飞机 。其配用的导引头有半主动雷达和红外两种,可在地面互换 。主要性能:全弹质量467千克 可攻击飞行高度30000米 飞行速度3500千米/时的目标研製历史苏联AA—6空空飞弹是苏联自行研製并装备国土防空截击机的第二种远距雷达型空空飞弹,属于第二代远距空空飞弹,载机为苏联的新一代远程国土防空截击机——米格-25П,用来拦击美国的B-70新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和SR-71高空高速侦察机 。由马图斯.比斯诺瓦特领导的第4试验设计局,即现在的“闪电”机械製造设计局,于1962年2月开始配套研製一种新型远程空空飞弹,取代现役的P-4飞弹,给出的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40和(Izd.46) 。该弹1969年投入批生产,1970年开始装备米格-25П,在空军服役的使用代号为:半主动雷达型Р-40Р(R-40R)和被动红外型Р- 40Т(R-40T) 。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飞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6“毒辣”(Acrid) 。该弹于 1991年停产,至今仍在俄罗斯和各出口国家的空/海军服役
苏联AA—6空空飞弹

文章插图
AA—6空空飞弹结构特点该弹採用与К-5和К-8相同的鸭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小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装在弹头后部,4片大切梢三角形弹翼装在弹体后部,4片弹翼后缘各带有 1个横滚稳定片 。两对弹翼和舵面分别位于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内,呈X-X配置 。该弹在结构上亦採用舱段布局,从前到后为:导引头,舵机和能源,战斗部和引信,主发动机,助推发动机和指令接受装置 。这种模组化舱段布局使该弹在舱段结构上具有互换性,通过雷达/红外导引头等不同部件的互换,形成一个能满足不同作战使用要求的空空飞弹系列 。该弹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採用两级式固体火箭发动机,主发动机在前,两个排气喷口位于发动机舱后部的弹体两侧,与相邻弹翼的后缘平齐;助推发动机舱位于弹体后部,用于飞弹发射时使之加速 。受当时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种结构特点使该飞弹成为前苏联/俄罗斯的空空飞弹武库中飞弹长度之最 (长6.3m),比其后继型Р-33(长4.15m)远距空空飞弹和正在研製的Р-37(长4.232m)和Р-72(长5.60m)超远距空空飞弹都长 。这种有利于弹道稳定的细长弹体,加上有利于重心稳定的发动机喷口在弹体两侧配置,使该飞弹特别适宜于高空高速拦截攻击 。该弹在制导系统结构上的特点,是首次採用无线电指令修正加惯性制导作为中制导、半主动雷达或被动红外製导作为末制导的複合制导技术,两个大的边条形无线电接收天线装在弹翼正前方的弹体两侧,一个后视无线电接收天线装在飞弹的流线型尾部的正下方 。该弹在引信配置上的特点,是同时採用主动雷达引信和主动雷射引信,前者的两对小的收发天线分别安装在两个大的边条形无线电接收天线的两侧,后者的4个引信视窗分别处于舵机舱段弹体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