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王:藏族英雄史诗流芳 历史之最史诗格萨尔王( 三 )


还有一件奇事 。我在一个村里,邂逅一位老者,他问我,你是来打听格萨尔王的事情?我说是,他说我们都不懂,你到河边去,找一个放羊的老太婆,她懂,她天赋异禀,会讲格萨尔王 。于是,我去找了她 。一个放羊的老太婆,又不是奇石爱好者,但收集了很多石头,我问她弄这么多石头来干吗?她说:“这是我唱格萨尔王必须依赖的工具,没有石头我不会唱 。这个石头我看起来像电视机,你们看石头不动,但我就看到里面有人在射箭、有人在奔跑、有人在唱歌 。”我说哪儿有呢?她说:“所以你是普通人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老太婆就是格萨尔王说唱艺人西让(协珍)卓玛,12岁就开始用她独特的方式唱颂格萨尔王史诗 。她收集了大量奇异的石头,每块石头在她眼中都象征着一个格萨尔王诗史中的人物或故事,对着它们,她便能唱颂出优美的格萨尔王史诗 。
从古至今,格萨尔王都是藏族同胞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 。我拍到过他们对格萨尔王的祭祀,对着雪山的一个祭祀场景 。此外,在阿须草原上,人们不仅供奉格萨尔王,还供奉了格萨尔王手下30个重要的有名有姓的战将 。相对于别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怎么唱奥德赛?怎么唱那些希腊英雄跟天上神灵沟通?没有人知道,但是今天你去到藏地,对于格萨尔王,很多人都是随口就来 。
重述神话 保持想象
青藏高原到处是“活”着的格萨尔王
有一种说法,世界已经把格萨尔王这样一个庞大的神话传说当成了跟古代的世界性史诗并驾齐驱、互相媲美的程度,但惟有《格萨尔王》还在生活于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中间,在草原的牧场,在雅鲁藏布江,在黄河源头,在金沙江畔,在所有奔流于高原上的大河两岸农耕的村庄里由不同的民间艺人在演唱 。
格萨尔王的传说是很多作家写作的灵感,我也不例外 。我的小说《格萨尔王》,是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发起“重述神话”出版项目的其中一部作品 。包括英、美、中、法、德、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参与的首个跨国出版合作项目,已加盟的丛书作者包括诺贝尔奖、布克奖获得者及畅销书作家,如大江健三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翁贝托·艾科等 。这部作品对于我而言,是一种重新创作 。我就是要把宗教气息浓厚的神话变成现代小说,需要用现代观念,现代思想,现代小说的形式,重新表达 。为这个项目,我还去伦敦、法兰克福开过两次会议,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邀约全世界的作家来共同述说已经消失的生活 。当时我骄傲地告诉那些人,如果你们是在打捞沉船的话,我就是只需要登上青藏高原,那些吟唱,形形色色的吟唱还在雪山之下,草原之上,黄河之源,长江之源,澜沧江之源 。
这个世界,是需要神话的 。今天,科技时代,人们容易失去对神话的兴趣,失去浪漫,失去理想,失去想象 。如果我们人类要重温神话,其实就要回到我们生命之初——虽然知识程度不够,但是人类在青春期生命冲动十足的 。因为有这种冲动,我们势必就对远方和未来充满更高尚,超越物质的,那样一种精神向往 。我想神话是在这样的力量上鼓励我们 。
不断生长 予人力量
格萨尔王的现实意义尤其美好
格萨尔王史诗有很多人不断地吟唱它,就像西方文学理论当中的一个概念,叫作“故事树” 。指的就是有些有活力的故事像一棵树一样,在民间会不断生长 。今天我们似乎已经看不到这种故事的奇观,但我相信过去《三国演义》的故事就是这样不断地生长,《西游记》的故事也是基于唐玄奘这样一个取经的传说,在民间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也是不断生长起来的 。而今天,格萨尔王史诗仍然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活的故事,像树一样不断生长 。去年,我们四川的出版社推出了《〈格萨尔王传〉大全》,总计1.3亿字,300卷 。我在想,如果要把这套故事出齐,从目前这个故事的生长范围来看,我觉得差不多会有600卷,但谁能预估它将来继续生长,开枝散叶,又会增加到一个什么体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