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剑( 三 )


汉剑

文章插图
重新研磨的古剑条汉代铁器中用块炼铁作材料的锻件 , 有许多已达到钢的标準 , 而且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 到西汉中期已能用反覆锻打的方法使之成为早期的“百鍊钢” 。百鍊 , 即是反覆加热、摺叠锻打百次以上 , 使得杂质尽出 , 最后锻造出最精纯的钢 。当时国内出产铁矿含铁量并不高 , 这种技术能完美的剔除劣质铁矿的杂质 , 只是非常费工 , 虽然数年得神兵三五把是一种夸张讲法 , 但也足可见汉代工匠的铸件辛苦和脚踏实地的勤勉态度 。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佩剑 , 便是这种正在形成的“百鍊钢”工艺的早期产品 。刘胜佩剑还经过表面渗碳和刃部淬火 , 使得剑刃坚硬、锋利 , 而脊部仍保持较好的韧性 。另一方面 , 汉代铁器中用生铁作材料的铸件 , 除了有许多是经过柔化处理的“展性铸铁”以外 , 到西汉中期还有了不少“灰口铁”的铸件 , 后者更具有硬度较低、脆性较小、耐磨、滑润性能良好等特点 。满城汉墓出土的铁是“展性铸铁”的製品 , 而车轴承则为“灰口铁”铸件 , 说明当时已掌握了不同种类铸铁的性能而加以套用 。西汉中期 , 还发明了利用热处理使铸铁在固体状态下脱碳成钢的技术 , 满城汉墓出土的铁镞便是用这种工艺製成的钢件 。到了西汉后期 ,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又出现了用生铁炒炼成钢的新方法 , 主要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状态 , 加以不断的搅拌 , 利用空气中的氧使之脱碳 , 以获得不同含碳量的钢 , 可称“炒钢” 。山东省苍山汉墓出土有错金铭文的东汉永初六年(112)的“三十炼大刀” , 就是用“炒钢”为材料 , 经过反覆加热锻打而製成的优质钢件 。用生产效率很高的生铁大量地作为制钢的材料 , 以铁练钢 , 这是炼钢史上的一次革命 。汉剑的没落与环首刀的兴起西汉前期铁剑盛行时 , 新型短兵环首刀也出现了 。与剑相比 , 环首刀有三个明显的优点:1、刀身仅单侧有刃 , 简化製作工艺 。2、环形首与茎连锻 , 不装护格 , 外装更简单 。3、以劈砍为主 , 刀背更厚实 , 劈砍更有力 , 不易折断尤其合乎步、骑兵战场使用需要 。随着汉帝国对外战争情况的转变 , 环首刀逐渐取代汉剑 。西汉中后期直至东汉前期为环首刀、汉剑并用阶段 , 东汉中后期 , 环首刀逐渐取代汉剑成为战场主流 。东汉画像石中的战争场面里 , 士兵所持多为环首刀即是佐证之一 。东汉末年 , 实际战场已基本不用汉剑 。以一些汉末魏晋刀剑製造事例为例:陶弘景着《刀剑录》记载东吴孙权于黄武五年造十口剑万口刀 , 蜀主刘备命蒲元造刀五千口 , 西晋司马炎于鹹宁二年造刀八千口等 。寥寥数把汉剑仅作为礼器使用 。从此以后 , 剑脱离实战成为一种理想性兵器 , 向配饰和武术领域发展 。因此 , 可以说汉剑是最后一款以战场使用为目的创造出的剑 。战场剑与礼器剑战场剑和礼器剑唯一的区别在于装具 。战场剑装具多为铜具 , 造型简洁统一 , 便于批量铸造 。礼器剑装具则品种繁多 , 为了彰显佩戴者身份地位 , 常饰以金玉 , 尤以玉具剑更为流行 。精美的质地与纹饰使玉剑饰成为玉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品目 。玉具剑 , 是将原本铜製的装具改用玉石模仿其外形 。用玉来装饰兵器 , 在我国始于西周 , 经春秋战国至汉代到达顶峰 。在汉代 , 玉曾是比金银更珍贵之物 , 更由于中国独特地玉文化 , 以玉饰剑表示佩剑者的高贵身份和高尚品德 , 使玉具剑成为礼器剑的主流 。除玉以外 , 金银错亦为礼器使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