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着名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七 )


中国着名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文章插图
南阳汉画馆牛宿、女宿图根据古今流传的故事发生地,仍可以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处寻到古时的桑林及相关遗蹟、风俗、传说 。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据一位有学问的老人吴德明回忆:“听外婆说,这里古时候叫‘桑林’,自从嫁到这里,庄北边就有一片上百亩的古老桑树林 。”旁边现存有村民俗称“桑树坟”的汉墓遗址,草丛中,地埂边遗存着大量的麻纹汉砖及桑树毛子 。桑庄(桑林)位于今天的“二十里岗”,紧临古往今来的官道“夏路” 。公元839年春,唐代诗人杜牧由宣州入京做官,途中经过牛郎织女故里有感而作的《村行》中“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指的就是“桑林”这一带 。诗人採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南阳城西美丽动人的“桑林”全貌,其中的“柔桑过村坞”,描写出了一片桑林之广大,都盖过了村子 。牛郎庄与织女庄在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河西牛郎被嫂子赶出家门,带着一头老黄牛和破车离开了桑林(亦称牛家庄),在河东岸住了下来 。这与白河东岸“牛郎庄”的传说十分吻合 。牛郎庄有一个传说:採桑织锦的织女,在白河岸边与河西牛郎邂逅相遇,谈情说爱 。织女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嫁给了牛郎 。天长日久,织女的父母发现并拆散了他们 。思妻心切的牛郎赶着老黄牛寻到这里,由于织女父母嫌牛郎太贫穷,不让他们相见 。无奈之下,牛郎便在附近搭个草棚住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今天的“牛郎庄” 。但是,隔不断的亲情使他们悄悄地在村的鹊桥相会,倾诉离别之情 。位于白河东岸二十里的“牛郎庄”自古以来就有这个村名,至今仍有着牛郎的宅基地、饮牛坑、牛家冢、鹊桥等 。相隔一里多地的史洼村俗称“织女庄” 。自古以来,史洼的姑娘不嫁“牛郎庄”,这是受到“牛郎织女”爱情悲剧影响而遗存至今的婚俗 。当地人认为,牛郎织女虽然恩爱,但不能白头到老,由此成为当地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 。还有一种说法是,嫌牛郎庄太贫穷 。千百年来,史洼村的姑娘的确是无一例嫁到牛郎庄 。后续传说在河南鲁山流传的故事里还有许多后续牛郎织女生活的鲜活内容 。织女被抓回天宫,织彩霞云锦,整天闷闷不乐,思念牛郎和儿女 。牛郎携儿女在凡间度日,愁苦难言 。他们的居住地距鲁山坡顶南天门只有5华里路,一双儿女在家想念母亲,时不时顺山岭走到南天门要“娘亲” 。南天门的把门将军同情他们的遭遇,少不得行个方便,让他们进进出出 。玉皇大帝非常喜欢外孙们,听任他们来来往往 。王母娘娘也放鬆了对织女的监管,两家的关係也就慢慢融洽起来 。牛郎死后葬于鲁山坡南麓牛郎坟 。孙义村牛郎的后裔,则称自己为“牛郎孙” 。后来,牛郎后裔继承了鲁山坡一带家产,并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腊八、春节、二月八、菜花节、三月三、七夕等十多个节日,请牛郎织女回村过节 。孙义村旁的鲁峰山,鲁峰山上的“牛郎洞”,西侧的“九女潭”,山顶的“瑞云观”……似乎都在讲述着牛郎织女动人的故事 。鲁峰山一带自然环境优越,当地百姓自古就养大黄牛 。但是与别处养牛不同,辛集乡孙义村不仅家家户户养牛,但养牛不杀牛、牛死后掩埋的习俗一直延续了很久 。另外,鲁山自古盛产丝绸,鲁山丝绸又名“织女织”、“仙女织” 。辛集乡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基地 。这也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 。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时,人间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两个人的私语 。而鲁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这天向织女乞求赐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乡,每年的七月初七,从不间断地举行大型庙会 。经考证,辛集乡的七夕庙会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日唱大戏、敲锣鼓、放鞭炮,百姓称其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织女回家” 。在辛集乡孙义村,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即起庙会、唱大戏,从来不看《天河记》 。因为《天河记》里关于他们祖先的一些描写不尊重 。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重,他们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记》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