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着名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五 )


中国着名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文章插图
西安织女庙随着时间推移,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民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 。久而久之,人们对石像崇敬而迷信,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2010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考究二——鲁山轶事众所周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牛郎织女的民俗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的区域 。而农耕文明最早形成于气候、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的中原嵩山周围地区 。嵩山南面的汝水、滍水平原,都是先民最早开展农耕生产的区域,也是春秋战国及秦、汉、晋等朝代农业文明最发达之地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中原名镇,夏商建制,历史悠久,鲁山县几部志书,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鲁山县誌》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对于牛郎织女的地名传说故事均有记载 。《平顶山市地名志》、《鲁山县地名志》、《鲁山县辛集乡(辖鲁峰山)地名志》等书中载:“古时,该村有一姓孙名守义的小伙子,忠厚朴实,常在鲁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 。一天,玉皇的九个女儿在鲁山坡根潭里洗澡,九妹(即织女)的衣裳被孙守义拿走,遂与牛郎成亲 。”牛郎后裔就是鲁峰山西南脚下孙义村孙氏村民,该村80%村民姓孙,都尊牛郎为祖先,尊织女为九老姑或九姑奶、老祖奶,尊“老天爷”为“老天外爷” 。鲁峰山(又名鲁山、鲁山坡)周边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遗蹟有十多处 。明嘉靖《鲁山县誌》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 。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九女(传织女为玉帝之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 。”鲁峰山山顶的瑞云观中有牛郎织女殿,内塑牛郎织女全家福彩塑及壁画;瑞云观前为南天门,传为牛郎和织女上天处;山南半腰牛郎洞传为牛郎栖身并与织女成亲的地方;洞前方7米处有一石壁挂墙,传为织女的梳妆檯 。2008年3月,鲁山县文物所对牛郎洞进行发掘,发现洞口为汉砖垒砌,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时期的瓷盏片、铜箱饰件、铜钱等,可见鲁山民众在此对牛郎的祭祀由来已久 。在牛郎洞下西南800米处有一牛郎坟,其后裔常到此祭祖;西坡山樑处有高、宽各5米的白色巨型石台,人称亮石台或亮声台,传为牛郎织女对歌跳舞处;距亮石台不远处有面积约40平方米的九女潭,潭水清澈,四季不枯,传为织女与众姐妹沐浴处,也是当地民众祈雨求子的地方 。潭侧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玉皇大帝九位女儿,另一殿为九女灵霄殿,所祀九女即织女 。孙氏祠堂祭祖主要在每年农曆腊八、春节、二月初二、七月初七等日子,祭祖时要从牛郎洞、九女灵霄殿请祖,然后再送祖,祭祖时唱祭祖歌、洒酒、上五穀等,这些民风民俗也是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民俗文化遗风相吻合的 。鲁山至今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把牛看做家庭一员 。鲁山有40余处带“牛”字的地名 。鲁山的牛市也十分有名 。一年一度的七夕庙会,会址原就在牛郎故里孙义村(现移至乡政府所在地辛集街),这既是鲁山夏季最热闹的一次大会,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鲁山的最好佐证 。鲁山有植柞养蚕的历史,传鲁山的织绸技术就是织女下凡后传授的,鲁山丝绸被誉为“织女织”、“仙女织”,鲁山人还喜种“九姑娘花” 。九姑娘花即油菜花,传为织女从天上带下来让人间度春荒的 。鲁山民众还多在院落里种植葡萄,相传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时,人们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到他们的喁喁私语 。考究三——沂源轶事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始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 。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 。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 。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 。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 。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 。每至七夕节,牛郎官庄的妇女都会兴致勃勃的用纸折出金元宝,供奉在织女洞中 。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石碑以前非常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繫 。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曆七年(1579)所立 。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考究四——和顺轶事山西和顺是地处太行山之巅的一山区小县,因为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久占有一席之地 。此前,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后来又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门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範保护地” 。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 。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 。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是一份难得的宝贵人文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聪明的和顺人正在凭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间整体形象,增强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 。和顺县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开发与利用,唱响“牛郎织女”文化品牌 。由省城晋剧名家主演的新编晋剧《鹊桥会》今夜开始在山西省演艺中心演出 。在和顺城乡,“民间剪纸作品展”、“民间布艺绒画中药画展览”、“民间手工艺品展”等相继举办,一批包括牛郎织女、华夏圣母、凤台小戏、五穀画、剪纸、刺绣等人文历史、典故传说和民间艺术,被当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来 。“七夕”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和顺县是牛郎织女浪漫爱情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域(并非说是唯一的地域),是七夕风俗传承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地域 。和顺县的南天池与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至今保留着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景物20处之多,从地名来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与磨子峪(簪峪)是地方志中早有记载的地名或村名,其余地名及相关景物名称均长期流行于民间,如今能见到的有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等,还有如今已毁圮无蹤的王母娘娘庙、李天王塔、磨簪石等 。村民世代传承着生动鲜活的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风俗活动,其整体环境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十分融洽和谐 。经有关专家多次实地考察,2006年12月13日,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正式命名和顺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6月7日,国务院以国发(2008)19号档案将和顺县“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于这样的故事,山西省民间习惯称七夕节为“天河配” 。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山西省民间还曾保留着扎像贺节的风俗,人们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供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 。考究五——郧西轶事郧西的“郧”,在字典中专释地名,“陨”乃陨石,意即坠落的流星;“西”乃方向,织女星就在银河的西岸 。“郧西”二字意味天上织女星落在郧西,织女与牛郎相亲相爱 。郧西境内的天河,不仅在河名上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与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繫 。在天河流域,郧西县城东南边的石门湾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称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华盖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称作“石公公” 。郧西人祖祖辈辈都认为这两块山石是牛郎、织女的化身 。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间有块兀立的巨石叫“金钗石”,传说是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金簪化石 。郧西县城西部的悬鼓公园里还有一个如“悬鼓”的山石,传说是女娲鍊石补天的石头,也有传说是织女下凡洗浴时放置衣服的仙石 。天河东面有一座海拔1069米的娘娘山,山顶的娘娘庙里供奉着王母娘娘的神像 。悬鼓观东北方向的石梯子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 。以前,这里是香火旺盛的地方 。一边是观一边是庵,一边是女一边是男 。经考证,是淳朴的郧西人为了纪念牛郎、织女而修建的 。“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郧西是美女之乡 。郧西女子的俊美、心善、手巧是人们公认的 。考究六——南阳轶事河南省南阳市宝天曼伏牛山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这里古树参天,鸟兽群集,石人山南麓奇峰竞秀,满目涌翠,西峡龙潭沟瀑布群水石相依,风景独秀,是一个着名的旅游胜地 。相传牛郎由于得到千年古牛的指点,与织女在这里相遇并相爱,从此过着和谐甜美的生活 。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后,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凡后大怒,派下天兵捉拿织女,牛郎大哭 。老牛却让牛郎披上自己的通灵牛皮追赶,牛郎忍痛照做,后登天去寻织女,为了纪念这个通人性的千年老牛,牛郎曾经住过的山就叫做伏牛山 。而在南阳市城南20里的宛城区溧河乡,有一个叫牛郎庄的自然村,该村人说,传说中的牛郎就是他们村的人,是一个叫孙如意的年轻人 。在牛郎庄发掘出了“神牛冢”石碑,随后村中修建了牛郎织女像,一到七月初七这里就香火旺盛 。牛郎庄中祖辈流传下来的牛家宅,据说是牛郎曾经的居住地 。牛郎庄祖辈流传下来的饮牛坑,据说是牛郎当年放牛饮水的地方 。这里无论是旱涝年份,该坑一直保持这个状态 。如今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庄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并且在这一天早上,老人还要把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及其周围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烧香祭祀、祈福求子 。2007年,南阳“牛郎织女传说”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10月,南阳市文化局具体实施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南阳”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最终成功,由此在文化上认定了"牛郎织女传说源于南阳"的说法 。考究七——太仓轶事在太仓南郊“六国码头”南面,刘家港旁边有一条黄姑塘,河边有一个黄姑村 。古时候传说,这里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 。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黄姑庙,庙里供奉着牛郎和织女的神像,这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牛郎织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河鼓星,后人讹称为黄姑星;织女叫织女星,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 。牛郎织女在天上自由相爱,玉帝和王母娘娘认为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以“谈情说爱,影响工作”为名,把织女严加看管,把牛郎贬下凡尘 。牛郎下凡前,织女悄悄对牛郎说,如果到了人间想念她,可以把荷花缸里盛满清水,望着缸里的水面,就可以看到织女的倩影 。牛郎铭记在心,降生到了太仓南郊黄姑塘旁边的黄姑村的一户农民家里 。黄姑村上的牛郎,从小父母双亡,在阿哥阿嫂家过活 。有一只牛是天上的金牛星飞到牛郎身边,牛郎就把牛养好,经常到田头放牛,非常亲密 。哥嫂平时一直欺负他,虐待他,烧了好东西偷偷吃,不给牛郎知道 。老牛有灵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东西,就叫牛郎赶快回家去吃 。阿嫂恨透,逼着牛郎要分家 。牛郎说我别的不要,就要这头牛,种一块地,住一间茅草屋 。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生活过得幸福美满 。织女织的布特别好,生意好,还肯教黄姑村上的妇女们学织布,相邻关係很亲密 。老牛临死前牛头搁在河岸上对牛郎说:“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放好,到危及的时候可以派用场,披在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条河浜现在还叫“牛头泾” 。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 。玉皇大帝发现织女不在机房里织布,派天神天将查问,知道织女降生到黄姑村,与牛郎配成夫妻,还养了双胞胎 。玉帝大怒,派天神天将将织女押解而去 。牛郎在田地耕作,突然见天色不好,赶紧回家,发现织女不见了,抬头望望天上,见织女被天神天降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挑了一担儿女急急飞身上天,一边追赶,一边喊叫,“天将休得无礼,还我妻子!”织女见牛郎追来,心想我是玉帝孙女,谅必不会把我怎样,牛郎上天后肯定要受严刑,挥手叫他们不要跟来,牛郎不听,织女急了,把头上一枚金簪拔下来,朝身后划了一下,划出了一条银河,河水翻滚,波涛滚滚,把牛郎他们拦在河东,不能渡河 。玉帝把织女抓去后,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监禁在机房里织布 。牛郎不能与织女相见,儿女们哭喊着要娘 。地母娘娘(玉帝之妻,管大地上一切事)看织女可怜,向玉帝求情,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织女与牛郎相会一次 。这天,由鸟鹊搭桥,让牛郎织女带了儿女上天,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起源地之争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陕西西安、山西和顺、河南南阳、山东沂源等地争执不休 。中国民协先后命名山西和顺县和河南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西周时期的《诗经·大东篇》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据专家考察,大东的位置在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核心位置正在今天的山东沂源县燕崖乡 。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发源地,燕崖乡拥有国内唯一一处与传说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 。燕崖乡牛郎庙旁的千年古村———牛郎官庄,村里人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 。大贤山东麓下临沂河的峭壁上有一石洞,人称织女洞,传说是西王母囚禁织女的地方 。2013年3月2日,中国民俗协会理事长刘魁立与沂源县县委书记韩国祥共同为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揭碑,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燕崖乡成为国家指定牛郎织女故乡传说遗址 。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都会举办一年一度为期三天之久的七夕情侣文化节 。通过组织举办“(沂源)七夕情侣节”,充分展示沂源以“牛郎织女”景区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旅游发展意识,丰富提升“牛郎织女”旅游文化内涵,努力打造以“牛郎织女”为主题的特色婚恋产业基地,努力把“七夕情侣节”办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节庆活动,全面弘扬和传承七夕传统节日文化,积极倡导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促进夫妻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牛郎织女景区位于淄博市沂源县,距县城15公里,森林覆盖率92% 。景区主要景点有织女洞牛郎庙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牛郎织女民俗展览馆、情人谷、叶籽银杏、织女泉、九重塔、玉皇阁、姊妹泉、祈愿阁等人文景观和各种石刻碑林 。牛郎织女景区文化底蕴丰厚,景区具有中国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主题的古建筑遗址,被专家称为“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地貌的特徵逼真显现了“天上银河”“地下沂河”,天上有“牛郎织女星”,地下有“织女洞牛郎庙”,形成“天上银河,地上沂河”“在天成像,与地成形”的奇观 。另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