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千百年前的乐谱,我知道国乐为什么高雅了 中国之最简谱

早在数百年前,人们就明确认识到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
那么,在没有磁带、录音机的年代,人们是怎么知道数百年前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呢?远古时候的音乐,又是如何“存活”到今天的呢?
可能有很多人以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家最熟悉的五线谱,至于古时候的人,说不定也是用像五线谱这样的方式来留住音乐 。
但事实上,五线谱是西方的记录方法,而我们中国的音乐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那些或美妙、或空灵、或激荡的乐音,究竟是如何百年、百年地延续下来的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能得“溯洄从之”,将视线投向那千百年前的乐谱 。
中国古代的乐谱何时出现的?
【看完千百年前的乐谱,我知道国乐为什么高雅了 中国之最简谱】据说有一首古琴曲《碣石调幽兰》(中国古琴名曲),可能产生于南北朝时期 。
看到这个谱子,你可能会觉得很诧异,这到底是乐谱,还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碣石调幽兰》古琴谱(部分)
上面这张古琴谱图,没有画出一根琴弦,没有写上一个数字,它直接把演奏乐曲时要用上的手指、要摆出的动作等等,都描述了一遍,甚至于弹法是弹还是挑、是摘还是打,也直接写出来了 。
这完全是一篇文字叙述的文章 。
它看起来固然方便,可如果要完全用文字描述一首乐曲的整个演奏非常困难,所以一首乐曲就构成了一篇非常长的文章 。
不仅如此,每个人对文字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所以古琴乐曲又出现了一个“打谱”(弹琴术语,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的问题 。
“打”本身有打猎、搜寻的含义,也就是说你需要凭借自己的理解,在琴谱的基础上,再去探索、去调整,这就给了演奏者很大的发挥空间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表达,于是每个人的打谱都不一样,可想而知,弹奏出来的乐曲也会有所不同 。
所以,严格一点讲,古琴曲《碣石调幽兰》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乐谱 。
神奇的减字谱与工尺谱
到了唐代,因为用文字记录的时候笔画太多,因此到了唐代,就出现了新的记谱方法:减字谱 。顾名思义,减字谱就是把文字缩减一些笔画,变成一些符号来构成古琴的谱 。
减字谱示意图
这样的谱,红楼迷们一定都听过,在《红楼梦》第86回中,有着极生动的描述,当时,贾宝玉一边和黛玉闲聊,一边看她的书,结果一个字都看不懂,“有的像‘芍’字,有的像‘茫’字,也有一个‘大’字旁边‘九’字加上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
对此,贾宝玉傻愣愣地说道,“妹妹近日越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 。”逗得黛玉“嗤”一声笑了出来,亏你读过这么多书,怎么连琴谱都不知道?
宝玉口中的“天书”便是这减字谱了 。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啊,主要就是为了方便:
到了宋代,又有了工尺(chě)谱开始流行,有的跟明清时候的工尺谱已经极为接近,譬比如姜白石所做作的《白石道人曲》:
白石道人琴歌《古怨》减字谱
姜白石就是我们熟悉的宋代大词人姜夔了,他写的《扬州慢》,我们都读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当时的词大都是可以唱的,姜白石自己的词也不例外 。
提到“八声甘州”,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了,无论柳永还是姜夔,这些意境无穷的诗词变成乐曲会是什么样子呢?
工尺谱用“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符来表示音高和音符 。它是流传时间最久的、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记谱法,一直到今天的民间还在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