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从哪里开始,也许你想象不到! 中国之最早( 六 )


就在龙形器露出真容的同年 , 一个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大型绿松石器制造作坊被发现 。它和1980年代初发现的铸铜作坊 , 近年发现的制陶作坊、骨角器加工作坊以及有可能存在的制漆作坊 , 共同组成了“井”字型大道以南的“工城” 。这座“工城”由高墙深垒圈围 , 表现出“国家级产业基地”的特征 。
颇有意味的是 , 通过综合梳理二里头文化晚期阶段的资料 , 赵海涛发现在这一时期道路系统、宫城城墙、宫殿建筑群等礼仪性的、政治性的大型工程均遭到破坏 , “工城”却仍在使用 , 还新建了宫室建筑等大型夯土工程 。一个有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解释是 , 这或许说明当时二里头的政权已被推翻 , 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设施则被继续利用 , 这里虽然不再是一个王朝的都城 , 却仍然是新政权中的重要聚落 。
除此之外 , 水稻、小麦的出现与多品种农业种植方式 , 黄牛、绵羊的驯化饲养 , 高等级陶器和原始瓷的发展 , 青铜礼器系统对玉质礼器系统的全面扬弃以及复合范铜器生产技术等种种迹象 , 无不显示着二里头文明在经济、技术和文化上的极大进步与中心地位 。
争论与前路
如今的二里头遗址 , 已建成了一座3.2万平方米的博物馆 , 馆前广场上大石镌刻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而在东边的圪垱头村 , 村口则树立着一块石牌坊 , 上书的五个大字是“最早的中国”——这也是许宏对二里头遗址一直坚持的描述方式 。在学术的意义上 , 许宏并不认可急切地将二里头与夏做确定性关联 , 在他看来 , 虽然二里头极有可能是夏也最有可能是夏 , 但这只是一种假说 , 缺少内证性的文字证据 , 夏的存在目前还是一个不能证实或者证伪的问题 。
青铜礼兵器 , 二里头遗址出土 。图/视觉中国
铜铃及铃舌 , 二里头遗址出土 。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考古队
事实上 , 关于二里头遗址是否属于夏朝 , 从1959年发现的时刻起就未曾停止过争论 。
尽管最初 , 徐旭生是在寻找“夏墟”的过程中发现的二里头遗址 , 然而根据文献记载和当时对相关文化遗存的认识 , 他将遗址推测为了商汤西亳 。这一观点被称为“西亳说” , 在学术界有关夏商分界的讨论中占主流地位长达二十年 , 只是随着二里头遗址文化分期的细化 , 在一二期与三四期之间加了一道切割 , 即二里头一二期属于夏文化 , 三四期属于商文化 。
左:青铜斝 , 1984年二里头遗址出土 。图/FOTOE 右:青铜爵 , 1984年二里头遗址出土 。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考古队
直到1977年 , 河南登封县召开了一场“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 。会上 , 考古学家邹衡以六小时的长篇发言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二里头遗址实为夏都、四期全为夏文化 , 郑州商城才是商汤都亳 。这一论断 , 学界称之为“郑亳说” , 将此前已建立起来的夏商文化认知体系尽数推翻 , 自然也招致了诸多同仁的“集体反攻” , 一场围绕二里头的夏商归属及相关问题、持续数十年的论战打响了 。
1983年3月 , 偃师商城遗址的出土 , 又造成了“西亳说”阵营产生分裂 , 一部分学者将西亳微调到了偃师商城 , 使得争论的声音变得更加复杂 。除原有的两派观点外 , 有些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为夏都、但三四期为商文化 , 有些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为夏都、只有四期为商文化 , 还有些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为西亳、只有一期为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