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状态


无意识状态

文章插图
无意识状态【无意识状态】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 。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无意识状态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
作者:弗洛伊德
属于:精神状态
名词解释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繫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 。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出于无意识层面的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标準不容许,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但它们并没有消灭,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 。因此,无意识是人们经验的大储存库,由许多遗忘了的欲望组成 。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仅占1/7),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6/7)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 和影响 。(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 。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为一种 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 。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冰山理论”中的水面,或者严格地称分界线]和无意识 。)在严格的弗洛伊德术语中,用“潜意识”概念来代替无意识是不正确的 。弗洛伊德坚决地认为,无意识是完全无法观察和为人了解的 。无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忘记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 。无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按有意识和无意识分类 。有意识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注意、去思考、去想像,这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心理活动 。人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比如,小时候爸妈常带着你上街玩,总会耐心地教你怎幺记住回家的路,你自己也会用忙碌地去记住沿途的一些标誌性的东西,如电线桿、商店、招牌、十字路口的样子等情况 。可是等到你稍大一点的时候,不论是去学校还是回家,你再也不会边走边用心去记沿途的标誌,两条腿仿佛长上了眼睛似的,到了该拐弯时便拐弯,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或家里了 。这种不知不觉识别回家或到学校路线的心理学活动,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下意识”或“潜意识” 。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鬆 。历史起源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 。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如古希腊哲学奠基人柏拉图就曾谈到无意识问题 。他从其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把无意识看作是“潜在知识”的观念形式,是一般知识的前提,因此知识不是别的而是回忆 。从那时直到形成关于脑功能的科学理解以前的长时期里,人们基本上是从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出发来对待无意识问题,并使它成为许多自然哲学观点和唯灵论观点传统的组成部分 。只是到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其单子论学说进一步发展了无意识理论 。他认为,在伴随有较明显意识观念的觉醒状态时,还存在有像睡眠或消失的观念的“微觉”,即未被统觉的知觉 。单个的单子就是这样的知觉,它们犹如单个的、其本身一点也意识不到的、落下的水滴一样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 。但是,它们汇集成足够的数目时,它们总和起来就会产生一种统觉──波浪击岸的响声 。在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体系中,这些无意识知觉乃是天赋灵魂所固有的东西,是灵魂的意识活动材料,是自我封闭的心理生活的发展条件 。继莱布尼茨之后,在唯心主义路线上发展无意识概念的还有I.康德等人,但集大成者是E.von哈特曼 。哈特曼在其《无意识哲学》一书中把无意识说成是超感觉的精神活动者、存在的基础、宇宙过程的根据 。在近代心理学中,第一次把无意识问题作为一项基础研究的是19世纪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家J.F.赫尔巴特 。他把莱布尼茨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限的概念 。阈限下的那些观念是无意识的 。他认为,当一个观念上升到可以觉察的意识水平时,就是莱布尼茨所说的被统觉了 。他还认为,为了使一个观念上升到意识,它必须与现存于意识中的其他观念相适应、相一致 。那些不一致的观念不能在意识中同时存在,而那些不相干的观念则被排斥在意识之外而变为被抑制的观念 。被抑制的观念类似于莱布尼茨的微觉,存在于意识阈限之下 。但它并没有在人的心理中完全消失,而只是暂时脱离了心理的核心部分──意识领域,下降到无意领域 。只要条件成熟,例如受到新的感觉印象的刺激或结合便有可能重新上升到意识中来 。心理物理学创始人G.T.费希纳也对无意识的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也使用阈限概念,但他认为,心理类似于冰山,它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以下,在这里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对它发生作用 。这些想法后来对S.弗洛伊德有很大影响 。他还唯物地解释了莱布尼茨的微觉学说,你听不到一条毛虫在菩提树下蚕食叶子的声音,但是你可以清楚地听到几千条毛虫一同吃叶子的声音 。另一些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有H.von赫尔姆霍茨、И.Μ.谢切诺夫和И.Π.巴甫洛夫 。赫尔姆霍茨在对感觉器官的心理生理研究中曾发现,在感知觉範围记忆体在一种没有思维参与的概括过程,为解释这种过程而提出“无意识推理”的概念 。巴甫洛夫根据对脑的研究则提出了对无意识心理现象的生理学解释 。他认为,在具有最适宜兴奋的大脑半球部位上,容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并能顺利地进行分化 。因此可以说,这一部位此刻是大脑半球的创造性部位,其他部位(即具有低兴奋的部位)这时就没有这种能力,它们的功能充其量是进行以前形成的反射,这种反射是在相应刺激存在时自动产生的,我们主观上把它们称作无意识的、自动化的活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实验派的兴起与发展,无意识问题的研究又与心理病理现象和神经心理方面的病态、暗示、催眠等的研究联繫起来 。T.A.里博、P.雅内的着作,为研究心理生活深处及其无意识状态铺平了道路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也应运而生,从而把对无意识的研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 。无意识是这一理论的中心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生物本能的作用,意识是人类理智的作用 。生物本能表现为无意识的冲动 。早期弗洛伊德主要是以性本能解释无意识的动力作用,后期又提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或破坏本能作为解释概念 。无意识作为人的动力基础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无意识冲动总是力求得到满足而上升到意识领域 。意识对无意识的关係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寻求满足无意识冲动的途径;②调节无意识冲动和社会规範之间的冲突,避免机体受到外部的伤害 。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最终目的仍在于为无意识的需要服务 。由于社会力量相对强大,意识的调节往往表现为对无意识冲动的压抑 。但受压抑的冲动并没有消失,而仍潜伏在无意识的深层中,在这一点上,它与前意识不同,前意识只要被注意到,随时都能上升到意识领域,无意识则由于曾受到早期的压抑创伤,和意识层的连结已被隔断,好像已被打入冷宫,永世不能再见天日 。如果早期的冲动比较强烈,压抑创伤比较严重,就会形成神经症 。弗洛伊德主张用自由联想法帮助患者追忆早期创伤的形成、“谈出”或宣洩出内心的积郁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些从西欧,特别是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如H.S.沙利文、K.霍妮、E.弗罗姆等人,在新的土壤上形成新精神分析学派 。其代表人物虽然在理论上各有侧重,但共同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并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表面看来,他们的观点与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但是,在他们的概念中仍然保留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以作为其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霍妮认为,行为的主要动力在儿童时期是一种在潜藏的敌对世界面前表现为无能为力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无意识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变的 。在适当条件下它又是产生神经官能症的动力,并决定着人的特点 。弗罗姆则认为,人的本性受文化影响,但是决定个人生活道路矛盾的根源却是人的本性,即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动机概念 。人不能消除这些矛盾,他只能依赖于某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以适应方式对它们加以反映 。意识和无意识的强度决定人的正常行为和神经官能症的行为 。无意识概念用于医学实践而得出的结论证明,必须促进最初受压抑的精神力量进入意识 。无意识与精神分析学说不同,苏联心理学家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反映论和决定论原则出发来阐述无意识问题 。他们认为,无意识和意识一样,都是心理现象的特性,是心理反映的能力;无意识的存在必须以在人那里现实地或潜在地存在着意识为前提;无意识反映转化为意识反映既与外部作用本身的性质有关係,也与神经系统状态及感官状态有关係;意识与无意识的特殊结合不仅发生于对现实反映过程本身之中,而且也发生于对人的行为的调节过程之中 。Д.H.乌兹纳泽提出的定势理论是苏联关于无意识问题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定势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状态,它先行于并决定着任一形式的心理活动的展开 。换句话说,定势是心理的特殊领域,是一种没有形成为意识的内容所特有的那种形式的积极状态 。因此,通过定势的研究有可能揭示无意识心理现象的实质,解开无意识之谜 。何为意识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荣格认为它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 。“意识的整个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 。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 。”这种对立物的分离产生一种衡量好坏、取捨的价值标準,从而使人摆脱原始状态并具有特殊的人类尊严 。因此,哪里不存在意识,哪里就仍然盛行纯粹无意识的本能生活,哪里就没有反省,没有赞成与反对,没有分离;有的只是简单事件、自我本能调节以及现状调和 。对人类而言,意识具有一种象徵性的光明,它的充分发展与分化导致个体意识自我的产生,为人格赋予了一致性和连续性,人们才会感觉到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是同样的人 。人类的个体化成长进程正是意识的发展过程,随着更多的未知之物被意识发现、掌握,个体越来越独立、完善 。一个人若是对于自身和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他就不可能达到较高的个体化程度 。意识光明性的另一重要价值与人类承认、同化无意识的努力相关 。无意识变成意识是一种创造过程 。荣格认为,从古代起,这一过程的创造意义就是英雄神话的主题 。这些英雄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品质,抗争并击垮企图消灭自己的黑暗势力 。其行动的象徵意义在于,人类被精神再生的欲望所驱使,进行艰苦而冒险的征战,企图征服无意识的致命的吸引,实现新生活和新光明 。荣格说,英雄的升华意味着光明的更新,因此表明了意识从黑暗(即回归到无意识)中获得再生 。就实践而言,意识作为人类精神过程中光明性的存在,无论是教育还是心理治疗都不可或缺,只有通过学习,扩展自己的意识範围,个人才能获得充分发展;病人只有通过自己的辨别能力才能消除症状 。最终,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始终是意识 。分类个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是一个容器,蕴含和容纳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内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等 。还有一些经验,它们与人们不甚相干或显得无足轻重,由于本身强度太弱,当人们经历它们时达不到意识层,或者不能留驻在意识之中,因而都被贮藏在个体无意识里 。所有这些构成了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当需要时,这些内容通常会很容易地到达意识层面 。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测试发现,在无意识之中存在着与情感、思维、记忆相互关联的种种族丛,他称其为情结,任何触及到这些情结的词都会引起不自觉的拖延反应,表明情结是一种自主结构,具有自身的内驱力,宛如总体人格之中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 。这些情结在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产生着极为强大的影响 。对荣格而言,自我构成了意识领域的核心,是个体一切意识行为的主体,表现出高度的连续性和同一性 。但自我绝不是人格整体,它只是一种观念情结,与其他情结相併列,它们彼此联繫而又相对独立,某些情结甚至根本不会同自我发生联繫,或者说这种联繫极其罕见 。自我情结产生的精神紧密交织作用保证了人格的统一,由此维繫着人类心理健康 。只要意识自我同其他情结构成的无意识背景相融洽,它就会继续保持其人格中心特徵而发挥作用,但如果自我情结同无意识基础相分离,结果就会导致一个或更多分裂情结的发展,也就是说,自我情结不再是人格的中心,同它并列存在着另一个或多个情结中心,它们自行其是地活动,追求自己的目的,同自我情结的意向竞争,妨碍自我目标和对象的实现,打扰自我的发展 。这时,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的症状便出现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分裂倾向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精神性质,它在健康者以及病人中都有可能出现 。因此,所谓人格先天统一乃指这种统一作为一种意象(即自我原型)只是潜在的存在于人的精神中,绝不是从生命之初就已完满地实现了,倒不如说它是个体发展的目标 。《图腾与禁忌》荣格后来发现,情结还具有更积极的意义,任何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以及其他导致情结产生的个人生活经历,都可以当作有利条件来加深个人见识,使之更清醒,人格更充实 。情结常常是人类灵感和内驱力的源泉,对伟大的艺术家而言,为了取得卓越辉煌的成就,这些灵感和驱力是必不可少的,梵谷、毕卡索为绘画之境癫狂,莎士比亚、郭沫若为文学之美着魔,伟大的艺术作品莫不由艺术家内心情结的驱使喷薄而出 。集体无意识在人类心灵最深处,拥有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这个基底就是集体无意识,所有意识和无意识现象都从集体无意识中生髮出来 。集体无意识内容不像个体无意识那样由本人曾经感受的经验构成,在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它们从未被感知 。那幺,提出集体无意识的根据又何在呢?荣格说,集体无意识对个人而言,是比经验更深的一种本能性的东西,它的存在与人类生理结构的存在同样古老 。荣格不同意将本能的範围仅限于人体的几项生理功能上,他认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反覆发生的行为和反应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而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繫在一起” 。如同蜜蜂凭藉本能构筑起高度複杂完美的蜂巢一样,人类诸多被文饰的複杂行为背后,往往是本能在发挥作用,儘管人们并不自知 。本能定义範围的扩大,使荣格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即本能活动会带来对自身的感知――这就是直觉 。本能作为“执行某种高度複杂的行动时的合目的冲动”,直觉则是对其“高度複杂的情境的无意识的、合目的的领悟” 。所以,直觉是本能的另一面体现,与本能同属一个充满生气的活动过程,并无先后之分,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面 。荣格还发现,人类存在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即知觉和领悟的原型,或可称为原始意象 。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必需事先具有的决定性因素” 。像本能把一个人强行逼入特定的生存模式一样,它们“把人的知觉和领悟方式强行纳入特定的人类范型” 。这些原型是本能的自画像,“是典型的领悟模式 。无论什幺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覆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 。“在最深的深处,本能和原型彼此决定”,每一种本能都有一种原型与之相对应,本能与原型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由于集体无意识原型的作用,甚至在个人出生之前,他将要“出生在其中的世界的形态业已作为一种虚象诞生于他的心间”;出生后,这种虚象通过与现实世界中与之相对应的关係的认同方式转化为意识的事实,由此个体被施加一种预先形成的行为模式 。所以,从集体无意识角度看,世界不过是一种内在精神世界的显现,是一个意象的世界,它同时作为外在的诱惑和内在的驱力,吸引并推动着人们去认识、创造、生活 。荣格重点讨论了对人类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原型 。首先是人格面具,又称从众求同原型,它是个人在公众场合为求得社会悦纳展现出的面貌,仿佛演员戴的面具,使得一个人去扮演并不是自己本人的角色 。人格面具能够使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成为社会和团体生活的基础 。但当自我被人格面具主宰,将自己与面具完全等同时,则会产生妄自尊大的夸张或自我贬抑的折磨,导致心理冲突,带来人际关係紧张 。与人格面具相对立的是阴影原型,它深深根植于生物进化的历史中,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 。作为人类心灵中一切本然的高尚与优美、丑恶与卑鄙的源泉,阴影在一切原型中能量最大,潜在最危险 。社会通过发展人格面具驯化个人,抑制阴影显现,这种维护文明的代价便是降低并削弱了人类本能的创造力,使生命变得贫乏没有活力 。但阴影从不会因为社会的压抑而消失,当这种抑制过于严厉,没有为它提供适当的发泄途径时,阴影就会以战争等灾难形式爆发出来 。最佳的处理方式是疏导而非阻碍本能释放出的能量,使意识自我与阴影和谐紧密地互相配合工作,将个体投入到更令人舒心惬意、更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中去 。事实上,富于创造性的人身上往往溢满了动物性 。对阴影进行更深入的考察会发现,在男性身上它以被称做阿妮玛的一个女性原始意象集中表现出来,在女性则相反,它表现为一个男性意象――阿尼姆斯 。它们源于由遗传获得的关于异性的集体形象,在生活中与异性接触获得的经验和自身潜在的生物性异性本源,具体则表现为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徵和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徵以及最初投射到父母身上的对特定异性形象的迷恋(或憎恶) 。阿妮玛让男人多愁善感、孤弱无力,对异性充满邪恶疯狂毁灭性的慾念,不停地在每一位女性身上寻找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 。阿尼姆斯则使女性崇拜权威、专横好斗,也更具有自主性 。较之人格面具与阴影原型,阿妮玛和阿尼姆斯隐藏得更深,更难于把握 。就一个女人而言,即使她变得敢做敢为,能发挥个人的思想,她也不敢把这种男性精神视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因为这种精神表现已超越了作为个人的东西,而属于集体的无意识的深层 。从生理基础看,人类意识现象对应于身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集体无意识对应于自主的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功能不受意识支配,自行调节人体内脏的基本生理活动,如呼吸、心跳等,可谓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本能 。荣格称集体“无意识是深入到长期被称为交感性神经系统中的精神”,“儘管它不用感官的辅助以行使其功能,它还是保持着生活的平衡,并通过交感神经兴奋的神秘路径向我们提供他人内心生活的知识,同时对他们施行内在的影响” 。也就是说,人类本能的生命活动,其实都会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产生一种与之相对应的直觉领悟原型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当中,影响着人类心理过程 。因此荣格提出,在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中包含了人类往昔岁月的所有生活经历和生命进化的漫长曆程 。他说,精神的个人层终结于婴儿最早记忆,而它的集体层却包含着前婴儿前期,即祖先生活的残余 。作为祖先生活的一种贮藏,集体无意识所隐藏的父亲、母亲、孩子、男人、妻子的个体经验,以及在本能(尤其是饥饿和性慾)影响下产生的整个精神痕迹,都作为原始意象和本能预先形成于大脑及神经系统中,成为个人存在的原基和通道 。就此而言,集体无意识既是人类经验的贮蓄所,又是这一经验的先天条件;既是驱力和本能之源,同时也是将创造性冲动和集体原始意象结合起来的人类思想感情的基本形式之源,它们的表现形式就是集体无意识原型 。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神话、童话、传说中,荣格找到了大量这样的原型,包括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儿童原型、英雄原型、骗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者原型、大地原型、母亲原型、巨人原型,自然物原型(如树林、太阳)、人造物原型(如圆圈、武器)等等,每一原型对所有人都具有普遍一致性,宛如磁石一般吸引着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活经验,形成影响个人发展的情结,进而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原型是“自性”,或称为无意识自我,它是秩序、组织和统一的原型,犹如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一样,吸引着所有原型到它身边,使所有的原型和谐一致,也使在意识和无意识情结中的原型显现和谐一致 。它是意识自我得以维持人格外在统一的基础和根据,就此而言,只有获得关于自性的认识后,整体性人格才能真正实现 。在此之前,自我的一致性、统一性不过是一个空壳或幻象,不堪一击 。荣格说,自性是我们称之为个性的联合体的命中注定最为完整的表现,达到这种自我圆满与自我实现之境,应当是我们生活的目的,但它必须以对无意识内容的认识和感知为前提,即以情结、原型被充分意识化、个体化为前提 。无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忘记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 。价值影响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在美国已不再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它已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知识界就像讲述自己的心脏和胃的活动一样讲述着无意识现象 。这种广泛传播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它适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弗洛伊德在充分认识无意识心理现象,并创造出一种研究它的方法方面是有贡献的 。当代有关无意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无意识究竟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这样一个问题 。今后科学进一步探索这一问题的战略,是联繫着有关脑的一般学说,联繫着广阔範围的专门知识领域──从生物调节理论、神经生理学和电生理学直到创造心理学、艺术理论、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理论跨学科地进行研究 。可见,无意识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精神病治疗、文艺创作、生产劳动和教育实践也具有广泛的实际套用价值 。史料记载《内经》从人的内心结构角度、从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实践角度,讲出了“心”是什幺,有四个层次:心、神志、情志、思维 。1 心: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可见心是精神魂魄构成的容器的套用而已!2神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是“精神魂魄”这个容器在运用中的变化,注意是时空混沌状态下的形而上变化 。3情志: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忧则气散,惊则气乱 。这是在时空分离的层次上见到的真正的人体内气变化,这种变化涉及有形肉体、也涉及人的情绪,根本是中医所说的形而上的气的五行时空的变化 。4思维,是按照可感物质世界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为基础发生的,遵从形式逻辑规律 。可以说,神志层的变化,是时空未分离的混沌层次的心的变化,而情志层的变化,则是五行时空的变化,思维层的变化,乃是可感物质世界变化的投影 。无意识记忆心理学概念之一 。是指对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存储功能即记忆进行的一种分类概念 。按心理活动是否带有意志性和目的性分类,可以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两种 。(其中的“意”,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指“意识”,意识问题很複杂,我们在这里将他解释为“意志性”和“目的性”,仅为了掌握 。)结合记忆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无意识记、无意回忆、有意识记和有意回忆四种 。大脑的生理学表明,与大脑记忆密切相关的是大脑新皮层的颞叶旧皮层的海马,大量而快速地向大脑无意识地输入各种信息,这对大脑的来说,无疑是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这种刺激作用的速度越快越多,就越能够在海马构筑想清晰而坚固的记忆迴路 。通过重複朗读或学习的方法,一定会使大脑深层部分的神经迴路得到刺激,这些刺激的最终结果,必将形成与右脑有关的图像能力,因此在大脑中将可能出现左右脑迴路大面积相连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