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为加强辐射环境管理,保障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该《办法》经浙江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1年12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89号公布 。《办法》分总则、放射性安全管理、电磁辐射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6章57条,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
基本介绍中文名: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档案类型:浙江省人民政府令
发布时间: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档案批号:第289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89号《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 夏宝龙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辐射环境管理,保障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放射性安全管理和电磁辐射管理 。本办法所称放射性安全管理,是指对核设施、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铀(钍)矿及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等所产生的电离辐射的安全管理 。本办法所称电磁辐射管理,是指对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的防护管理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领导,将辐射环境管理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及时协调处理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公安、交通运输、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广播电影电视、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科学技术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辐射环境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 在工业、科研、医疗等活动中产生辐射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辐射安全及防护管理,依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防治辐射污染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开展辐射环境管理宣传,普及辐射环境科学知识 。鼓励、支持辐射环境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 。第七条 对产生辐射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要求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与建设项目相关的专项规划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按国家、省相关规定执行 。环境影响评价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防治辐射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使用 。污染防治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保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未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不得拆除、闲置辐射污染防治设施 。第二章 放射性安全管理第八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 。辐射安全许可证应当在环境影响评价档案依法报经批准后申领 。第九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贮存、运输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铀(钍)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按照实践正当化、防护最最佳化和个人剂量限值的原则,做好以下工作:(一)放射工作场所按规定要求进行设计与建设,并配备必要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设备;(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操作规程,保障安全管理信息畅通,及时查清和纠正影响防护与安全的问题;(三)自行或者委託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定期对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实施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管理,建立个人剂量资料库,加强监测信息的评价和套用;(四)培育单位安全文化,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并使其具备相应资格;(五)强化内部管理监督,严格执行放射源保存、贮存制度,切实防止放射源丢失;(六)按规定要求清除污染、处置废物;(七)建立工作檯账,加强档案管理;(八)制订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开展隐患排查并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发生事故;(九)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并于每年1月底前向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的评估报告 。年度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情况;(二)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三)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转让、送贮等情况和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台账;(四)场所辐射监测和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数据;(五)辐射事故及应急回响情况;(六)核技术利用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七)安全隐患排查情况和相应的整改措施;(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落实的其他情况 。年度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整改 。第十一条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从事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定期检测设备,防止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以及剂量差错等造成事故性照射 。从事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公示放射诊疗的操作流程和服务规範,指导就诊人员安全就诊 。第十二条 从事移动探伤作业、利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作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準、已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等要求,划定安全防护区域,设定明显的放射性标誌,採取防护措施,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移动探伤作业场所难以划出安全防护区域的,探伤作业单位必须建造探伤室 。第十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放射源跨设区的市移动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在实施作业10日前,向作业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放射源参数、作业的地点和时间、拟採取的辐射防护管理措施、辐射防护责任人及其联繫电话等内容 。第十四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标準确定的管理目标和要求收集、处理、运输、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物 。废旧或者闲置的放射源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返回原生产单位或者出口方,或者送交取得相关资质的单位集中贮存、处置 。集中贮存、处置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 。禁止随意堆放、掩埋、丢弃放射性废物 。禁止将放射性废物与普通废物一起处置 。第十五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者产生低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当按规定配备暂存库 。暂存库及其设备必须符合相关规範要求,满足安全防护的需要 。第十六条 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应当定期对库区内和库区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并及时向省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监测和运营情况 。第十七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不依法贮存或者处置放射性废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督促其依法处理;发现无法确定所有人的废弃放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採取收贮等措施 。第十八条 需要报废X射线装置的,使用单位应当对射线装置内的高压射线管进行拆解,并报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核销 。第十九条 拆解、回收、冶炼废旧金属的企业,应当配备放射性检测设备、人员,对废旧金属进行放射性检测,如实记录检测结果 。检测发现放射性水平异常的,应当立即採取相应控制措施并报告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 。第二十条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和射线装置,需要终止或者部分终止相关活动的,相关单位应当编制退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报原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并按照审批要求落实污染治理、场所修复和保护等各项退役措施 。完成退役并经原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终态验收后,依法注销或者变更辐射安全许可证 。铀(钍)矿需要退役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伴生放射性矿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原材料及产品的伴生放射性检测和工作人员必要的放射性防护,按照相关国家标準生产产品 。第二十二条 生产花岗岩石材、陶瓷产品,或者用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製造砖、水泥及其他建筑装饰装修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準;产品出厂、销售时,应当附产品合格证和产品说明书,明示适用的标準、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安全承诺 。不符合标準的,不得出厂、销售 。禁止使用铀尾渣、浓集放射性核素的工业废渣等生产建筑材料或者直接作为建筑材料 。第二十三条 核电厂等核设施的营运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开展安全检查和评估,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确保核设施的稳定、可靠运行和安全 。第二十四条 核电厂等核设施的营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按照国家规定对核设施流出物和核设施周围环境实施监测,每年一次向省和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通报监测结果,并向社会公布设施运行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公众问询 。核电厂换料检修及运行中发生涉及环境影响的重大事件,或者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及总量出现异常时,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及时报告省环境保护部门 。第三章 电磁辐射管理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组织制订城乡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雷达、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及其他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布局,防止电磁辐射污染 。第二十六条 雷达、广播电视发射台(站)与人口稠密区的距离,必须满足国家相关要求,其所发射的电磁波的强度不得超过国家相关标準规定的限值 。第二十七条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应当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基站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电磁辐射影回响当符合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準 。已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移动通信基站,不得擅自提高经批准的发射功率等影响电磁辐射水平的参数;确需提高的,应当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 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布局,积极套用先进技术和工艺 。在高压输变电工程施工实施阶段确需调整线路路径的,建设单位应当对调整的部分进行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说明,并在施工前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环境保护部门备案;线路路径或者选址有重大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重新报批 。建设单位对同一区域、同一规划建设时期内的高压输变电工程,可以按同一批次或者等级进行整体性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十九条 在工业、科研、医疗等活动中使用电磁能套用设备的单位,应当採取禁止等防护措施,保证电磁辐射水平符合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準 。第三十条 在电磁辐射超过限值的区域,有公众日常长时间停留的,运行和使用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单位应当採取整改措施,减少电磁辐射,确保电磁辐射符合相关标準规定的限值;有公众可能进入并短暂停留的,运行和使用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单位应当通过设定警告标誌、栅栏等现场管理措施,控制公众进入 。第三十一条 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项目建设前如实公示建设项目有关信息,开展公众调查,接受公众对建设项目有关情况的问询,听取意见,做好说明、科普宣传和解释工作 。第三十二条 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建设和运行的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破坏其建设、运行 。第四章 监督管理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卫生、公安和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辐射环境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提高管理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和执法协作,全面掌握监管对象基本情况,共同做好辐射环境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配合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对本省行政区域核心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退役等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具体规定本省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产生辐射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审批许可权,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六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按照法定许可权负责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核发工作;有关具体工作,可以依法委託设区的市环境保护部门承担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核发情况定期通报同级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 。第三十七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省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建设全省辐射监督性监测网路、管理信息系统、事故应急预警和指挥系统 。第三十八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根据全省建设开发活动的实际情况,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等部门组织全省伴生放射性矿源项普查,指导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防护管理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诊疗活动和辐射环境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法参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源的安全保卫和道路运输安全的监管,依法参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发生放射源丢失和被盗的,应当及时立案、侦查和追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源水路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并对公路、水路有关运输单位的内部安全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建筑材料等产品质量和专业市场的监督管理,防治辐射危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给予协助、配合和技术指导 。第四十二条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準对申报进口的废金属进行放射性检测,并按规定保留检测记录;发现放射性超标的,由海关依法责令退运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应当做好辐射环境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促进公众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明确管理信息公开範围和提供渠道,提高管理透明度,增进公众对辐射环境安全政策和措施的信任、支持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相关规定加强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及时修编、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相关预案之间的协调对接,并组织应急培训与演练 。第四十五条 核电厂的应急管理工作按照《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浙江省核电厂辐射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其他核设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参照其执行 。第四十六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发生辐射事故的,事故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採取应急措施,并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向当地县(市、区)或者设区的市环境保护、公安部门报送辐射事故初始报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辐射伤害的,还应当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接到辐射事故报告的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直至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和辐射事故的严重程度,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同时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按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辐射事故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公安、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辐射事故的等级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辐射事故处理工作 。负责突发事件应对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统一、準确、及时地向公众发布有关事故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一)未按第十三条规定报告放射源移动作业信息的;(二)未按第十九条规定配备检测设备、记录检测结果、报告异常情况的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不正常使用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产生辐射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条规定,不履行辐射管理职责、义务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出厂、销售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第五十三条 有关企业事业单位未落实辐射安全及防护管理责任,造成辐射安全事故的,对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或者处理 。第五十四条 环境保护等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一)违法颁发许可证或者批准相关档案的;(二)不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依法查处的;(三)缓报、瞒报、谎报、漏报辐射事故的;(四)未按照规定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或者不依法履行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职责的;(五)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害民事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消除危险、消除污染和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範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探伤,是指使用X射线或者γ射线装置对物体内部缺陷进行摄影检查的工作过程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 。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是指列入国家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并纳入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的系统和设备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
- 浙江省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管理办法
-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
- 浙江省政府投资预算管理办法
- 环境手抄报内容资料 关于环保手抄报的内容资料
- 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 浙江省地震局科技计画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 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
- 第二次修正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
- 浙江省河流规划研究
- 浙江省天台县属于哪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