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这些特定手势,才不会误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世界之最手势( 二 )


总体来看,这些疑问汇成了一个问题:画作的主题是什么?是在说忒勒马科斯告诉帕涅罗珀他寻找奥德修斯的结果吗?还是要说这些追求者感到吃惊,因为他们发觉了帕涅罗珀的打算,要编织的殓衣又被她拆掉了?我们掌握的画面语言还不足以支撑准确答案 。
阿尔伯蒂在其画论文章中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精神和思想的肢体表达:
灵魂的变化可以通过外在的肢体变化来辨析……灵魂的变化称为情绪,如悲伤、欢乐、畏惧、渴望,等等 。肢体变化,如增高、萎缩、身体疼痛、身体好转、从此处到彼处的运动 。我们这些画家,要想借助身体部位的变化表达灵魂变化,只需要描绘出从此处到彼处的肢体动作 。
这一点更多体现在15世纪对人的评价上,他们到底是庄重还是轻浮,是咄咄逼人还是和蔼可亲 。达?芬奇再次强调,并花费了许多篇幅,阐述这一点对于画作水准的重要作用 。他说:“绘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用恰当的方法,把每种生命体的精神状态用对应的动作表达出来 。”
虽然他一再强调区分清楚不同动作之间差别的重要性,但他还是发现确实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来区分他所说的每种动作 。
按照他的设想,应描绘的动作包括:愤怒、痛苦、惊吓、哭泣、逃跑、渴望、控制、冷漠、孤独,等等,但他并未付诸笔端 。
02 画家和布道者都有一套系统的手势语言
今天看来,情感分类及背后的标准难以捉摸 。尤其是因为那些分类标准依据老一套的相面术,我们恰恰已不再相信于此 。而且不同类型的人千姿百态,我们却只能简缩成颇为无聊的一些度量方法:从精力充沛的少年到谦逊的睿智长者 。
正如阿尔伯蒂(那种类型化)的比喻,哲学家不应该像舞剑的家伙那样行事 。可连手势这种最常见的情感外显方式——某种程度上最有助于理解画作——都还有很多方面尚待探索 。
虽然有些资料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没有阐释文艺复兴时期这些手势含义的标准文献:这些原始资料并不权威,用起来要慎重 。在众多画作中,重复使用某些手势可以印证一些观点,而这些观点的确值得推敲 。
15世纪中叶佛罗伦萨画派,《手的八种姿势》,水彩涂层和粉笔画,鹿特丹,博曼斯-范?博宁根博物馆
达?芬奇曾建议画家观察两类人来描绘手势:一类是演说家;另一类是聋哑人 。我们权且跟着他的思路观察一下这两类人 。布道者和要保持安静的隐修士便在其中,他们会记录下其手势姿态 。隐修士能提供的线索并不多 。但在本笃会里,他们发展出了一套静默时使用的手语符号 。在这套多达数百种手势符号的体系中,好多都值得在绘画上一试,例如:
表示肯定:轻抬手臂,让手背冲着观者 。
表示指示:手心展开,指向对象 。
表示悲伤:将一只手的手掌按在胸口上 。
表示羞耻:用手指盖住眼睛 。
比如,我们按照这种思路,试着深入解读一下马萨乔的《逐出乐园》,这一对人物融合着两种情绪:亚当表示出羞耻(用手捂着眼睛),夏娃只有悲伤(用手捂住胸口) 。任何这种解读都要看具体情境,本笃会的那个列表上还说手放在左胸上、微笑并抬眼望上空,代表着欢乐而不是悲伤 。
图29 马萨乔,《逐出乐园》(约1427),湿壁画,佛罗伦萨,圣母圣衣殿
15世纪的人有可能自己也会误解某个手势或动作的真实含义 。在一次布道中,锡耶纳的圣伯尔纳定抱怨画家在《耶稣降生》里把圣若瑟的下巴枕在手上,传达出了忧郁的情绪;但实际上圣伯尔纳定认为,圣若瑟是位喜乐的长者,画家也应该传达出这种情绪 。虽然这个手垫下巴的姿势常常表达“忧郁”(比如在临终者的床前守候),但它也可以用来表示“沉思”,正如《耶稣降生》中的情境 。当然有时这两种含义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