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赛评委以“繁简混用硬伤”,冤枉了多少书家 世界之最繁体( 二 )


王宠“应”与“應”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某些简体字并非是今日与某些简化字相对应的繁体字,如古代“亲”是“新”的简体字(见元人陈俨《尊经阁记》等),今用作“親”的简化字 。“听”音①
,笑貌;音②
,开口貌;后来才借为“聽”的简体字,今用作“聽”的简化字 。“还”音①
,《宋元以来俗字谱》谓同“還”(
),但居延汉简中“還”已写作“还”,今作“還”(
)的简化字 。“杂”原是“朵”的异体字(见《龙龛手镜》),今用作“雜”的简化字,白蕉《兰题杂存》即用“杂”字 。
汉字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即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字是对这两类不同结构的合称,简化字都是“字”的简化 。汉字由生发到成熟,是由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社会需求的指导下完成的 。汉字不同于表音文字体系,每一字都是属于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表意文字体系,其数量古今差异很大 。汉代的《说文解字》原收9431个字,加上重文与徐铉新附字共计11000余字 。到清代的《康熙字典》收字已达47035个 。到1985年定稿的《汉语大字典》收字已达56000个左右 。而《中华字海》更是多达85568个,但仍有些古代碑帖上的字难以尽收其中 。
启功“虫”与“蟲”
汉字作为最具艺术特质与人文内涵的独特文字体系,以其表现能量巨大,语义所指与能指丰富,形、音、义整体表达精确,读音韵律悦耳生动等无可比拟的优越卓立于世界民族语言文字之林 。汉字书法在世界各国的书法艺术之林中也是表现力丰富、内涵深厚、历史悠久、体系完备的顶尖级艺术,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奇葩 。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嬗变过程,由过去的单音节字—词形态,转变为单音节字—词与多音节字—词的复合形态 。就整个表意体系而言,其渐进过程中除了字音、字义的地域性、历史性及历时性的变化外,字形的变化也是十分复杂的 。其中,“繁—简”之变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繁简变化是汉字字形变化的主要动因,是汉字进化的一种方法与途径,汉字书写由仿形线条向准仿形线条最后向点线的纯符号化演变,都与字形的繁简变化有关 。书写过程中的“简、连、省、变”导致了原结构部件与点线的解散与重组,再经过符号归类、异体兼并、约定俗成、政令规定等复杂过程,最后进入社会公约下的体系之中 。
柳公权“礼”与“禮”
汉字的“繁—简”之变,互为动因,互为因果,从汉字的诞生之日起,便以“简—繁”“繁—简”互动的因果律活跃于汉字流变的长河中 。如同“字体”与“书体”这两个概念既不同又有相互交错的内涵,并在今日书坛已被混淆不分,“简化字”与“简体字”这两个概念看似一般无二,细辨则其实有别 。狭义的“字体”与“书体”两个概念可辨析为:字体即篆、隶、楷、行、草之谓,书体即楷书中颜、柳、欧、赵,行书中苏、黄、米、蔡……之谓 。
汉字经历了由简到繁、简繁互动、化繁为简的交替过程,简体字是在汉字实用过程中取径快捷、方便、约易、从简等临时从宜的书写中产生的,其中简、连、省、变的草化、符号化是简化的重要方法,这些简体字作为“俗写”,一开始大都用于非正规的文本与场合中 。而随着其强有力的适用、适宜性传播,则以约定俗成的身份给以社会的、体制的认可,将其形、音、义与其相对应的繁体字原型关系明确,甚至会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公布,从而进入到正规文本与场合,进而成为国家法定文字 。因此,简化字与简体字二者可与“书体”与“字体”一样分为广义与狭义,其概念所指既有重合的部分,又有不同的所指 。简洁地说,今天的简化字包括了历史上的简体字,而历史上的简体字与今天的简化字并不在同一个范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