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有九个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除四川成都外都昙花一现 天府之国有什么历史之最( 八 )


(四)盛京即沈阳 。位于辽河平原中部 , 是满清王朝的发祥地 。这里海拔较低 , 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 , 物产也较为丰富 。清代有学者从尊君的角度出发 , 有意抬高盛京的地位 。《钦定满洲源流考》的《国俗?物产?御制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盛京山川浑厚  , 土壤沃衍 。盖扶舆旁薄 , 郁积之气所钟 , 洵乎天府之国 , 而佑启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王业也 。”清高宗到了盛京 , 认为该地“洵乎天府之国 , 兴王之会也” 。其后《钦定满洲源流考》的《国俗?物产?御制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亦云:“盛京山川浑厚 , 土壤沃衍 。盖扶舆旁薄 , 郁积之气所钟 , 洵乎天府之国 , 而佑启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王业也 。”于是 , 盛京也就跻身于“天府之国”的行列 。但终清之世 , 将盛京称为“天府之国”的人多 。辛亥革命之后 , 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 , 再也没有人说“盛京”一带是“天府之国”了 。
(五)武威古称“姑臧”、“凉州” , 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  河西相对比较安定 , “姑臧称为富邑” 。三国时 , 姑臧为凉州治所 。到十六国 , 前凉、后凉均建都于此 。前凉张轨至张骏时 ,  曾对姑臧进行过大规模的改造 , 使其成为河西地区的政治中心 。北魏以后 , 凉州人口大量内迁 , 姑臧趋于衰落 。至唐代 , 这里又出现繁荣的盛况 。唐人沈亚之说:“唐之盛时 , 河西陇右三十三州 , 凉州最大 , 土沃物繁而人富乐 。”安史之乱后 , 凉州一度陷于吐蕃 , 就像河西地区的其他城市一样 , “一沦异域 , 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 , 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 。宋元以降 ,  河西走廊一带的经济有所恢复 。清人吴大成对凉州十分赞赏 , 他在《西夏书事》中写到咸平六年(1003)冬十月赵保吉袭破西凉府时说 :“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 。况其府库积聚 , 足以给军需、调民食 , 真天府之国也 。嗣后保吉身亡 , 德明终能保守灵、夏 , 岂非凉州畜牧甲天下 ,  借以养成锐气哉 !”这是将武威称作“天府之国”的惟一记载 。
(六)台湾东部地区 。至于把台湾东部地区称为“天府之国” ,  也是清代才有的事 。清初郑成功准备收复台湾的时候 , 有“荷兰甲螺何斌负债走夏 ,  盛陈[台湾] 沃野千里 ,  为天府之国 , 且言可取之状” 。《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也说“台湾为天府之国” , “台东 , 天府之国也” 。在清代 , 台湾自然条件较好 , 且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台东和嘉南平原 。其所谓“天府之国” , 主要是指台东而言 。
以上是历史时期“天府之国”演变的基本情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千多年来“天府之国”演变的历史轨迹 。为什么“天府之国”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这个问题是耐人寻味的 。从关中盆地 、北京一带、成都平原和其他地区的情况来看 , “天府之国”的形成与演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 有自然的作用 , 也有人为的影响 , 有时候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 , 情况相当得杂 。如关中盆地在周秦汉唐时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俱佳 , 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 也是最理想的建都之地 , 因而成为最早的“天府”和“天府之国”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开发 , 但也给关中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人们为了生存 ,  期大规模开发土地资源 , 茂密的森林被砍伐破坏 , 水土流失加剧 , 地力不断下降 。到唐代后期 , 关中这个天府之国就出了问题 。唐末五代战乱频仍 , 军阀朱温对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 , 致使关中人口外迁 , 水利失修 ,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正如《钦定续通志?都邑略》的作者所说:关中为周秦汉唐古都之所在 , “议都邑者以此为首选 。然阅世久远 , 盛极而衰。所谓地绝其脉 , 水化其味者 , 非复秦、汉以前之旧” 。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中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 。此后随着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转移 , 关中失去了中心地位 , 不再受到关注 , 再加上自然灾害的摧残 , 残破的景象长期得不到恢复 。到了明清时期 , 江南经济发展起来 , 关中在全国的地位继续下降 , 最终失去了“天府之国”的桂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