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有九个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除四川成都外都昙花一现 天府之国有什么历史之最( 五 )


另一方面 , 也有人认为北京作为“天府之国”存在一定的缺陷 。《五杂俎》的作者说:“今国家燕都可谓百二山河 , 天府之国 , 但其间有少不便者 , 漕粟仰给东南耳 。运河自江而淮 , 自淮而黄 , 自黄 而汶 , 自汶而卫 , 盈盈衣带 , 不绝如线 , 河流一涸 , 则西北之腹尽枵矣 。元时亦输粟以供上都 , 其后兼之海运 , 然当群雄奸命之时 , 烽烟四起 , 运道梗绝 , 惟有束手就困耳 。此京师之第一当虑者也 。”
三、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 , 气候温润 , “土地肥美 , 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 。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 , 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在中国古代 , 最早把成都平原称作“天府”的人是东汉末年的诸葛亮 , 而最早把它称为“天府之国”的则是唐代的陈子昂 。从东汉末年到现在 , 成都平原一直保有“天府”和“天府之国”的美名 。成都平原的特点与关中相似 , 具有“沃野”和“险塞” 。
先秦时代 , 成都平原在开明氏的统治之下 , 时常遭受岷江水患 , 人民生活颇为艰难 。公元前316 年 , 秦惠王派大将司马错入川 , 设置蜀郡 , 修筑栈道 , 加强了蜀地与关中的联系 , 使蜀成为秦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十年后 , 秦昭王使李冰修都江堰 , “蜀守冰凿离堆 , 辟沫水之害 , 穿二江成都之中 , 此渠皆可行舟 , 有余则用溉浸 , 百姓享其利” 。都江堰修成后 , 灌溉蜀、广汉、犍为三郡 , 既除水害 , 又利农业 , 不仅便利了交通 , 而且使蜀中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 逐 渐成了最适宜人类生活的地区之一 。故清代学者朱鹤龄说:“史称岷山之下 , 沃野千里 , 与汉中俱号天府之国 。盖成于李冰 , 而肇于秦汉时期成都平原有所开发 , 开始跻身于“天府”之列 。
秦朝灭亡后 , 楚汉战争爆发 , 刘邦以益州、汉中和关中为大后方 , 最终战胜了项羽 。故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说“益州险塞 , 沃野千里 , 天 府之土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汉景帝时 , 郡守文翁发动百姓疏凿都江堰宝瓶口以下河床 , 引内江水灌溉繁县(今 彭县、郫县及新都县部分地区)农田 700余顷 。其后武阳县(今属彭山、蒲江)拦蒲江水修筑大堰 , 开六水门引水灌溉农田 。东汉时 , 将都江堰的岁修工程从民间自理改为政府主持 。并在广都等县修建水利工程 , 引郫江及绵水建造陂塘 , 造福一方 。汉代继续在成都平原扩大水稻种植的范围 , 大体上形成了北直绵阳 , 南到乐山的水田农业区 , 旱作区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西汉元始二年 , 成都平原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 基本形成了渠——塘灌溉系统和多种经营蓬勃发展的农业景 观:“沃野千里 , 号为陆海 , 旱则引水浸润 , 雨则杜塞水门 , 故记曰水 旱从人 , 不知饥馑 , 时无荒年 , 天下谓之天府也” 。到东汉末年 , 成都平原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果实所生 , 无饥而饱 。女工之业 , 覆衣天下 。名材竹干 , 器械之饶 , 不可胜用” 。上述资料表明:成都平原在秦汉时期开始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