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有九个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除四川成都外都昙花一现 天府之国有什么历史之最( 三 )


五代以后 , 关中地区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 经济形势每况愈下 。不过 , 仍有人将关中称为天府之国 。如宋“高宗初以直秘阁知同州兼沿河安抚使 , 时谋巡近甸金陵、南阳、长安为驻跸计 。骧言南阳、金陵偏方 , 非兴王地 。长安四塞 , 天府之国 , 可以驻跸 。”《三朝北盟会编》的作者说 , 关中“据山河百二之险 , 自古号天府之国 。保关中所以卫京师 。脱若关中有警 , 则所以为朝廷忧者 , 又不可胜言也 。经略左丞忠义一节 , 勤劳百倍 , 所以为国家计者 , 至矣尽矣” 。张阐也有类似的说法:“金归我关中 , 此地古号天府 , 乃祖宗社稷之灵 , 天下莫大之福 。而议者过计 , 以为金弃空城以饵我 , 他日富实敌将复至不 , 如守蜀之得策 。
这说明 , 到两宋时期 , 关中地区已经衰落 , 但它的影响依然存元明之际 , 关中的地位继续下降 , 但人们还对它保持着“天府之国”的历史记忆 。如在蒙古国晚期 , 宪宗蒙哥大封同姓 , 让忽必烈在南京和关中之间选择封地 。忽必烈的谋士姚枢对他说“南京河徙无常 , 土薄水浅 , 舄卤生之 , 不若关中厥田上上 , 古名天府、陆海” , 建议他选择关中 。于是忽必烈据有关中 , 成为关中的统治者 。明初朱元璋与群臣讨论建都之地 ,  “或言关中险固金城 ,  天府之国” 。朱元璋对此表示认可 , 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南京 。《大明一统志》在讲到关中形势时仍沿用关中是“天府之国”的说法 。此外 , 明代的不少学者在论及建都形势时 , 也都对关中的形胜表示赞赏 。如邱睿在其《大学衍义补》中说:“今日京师之势 , 大非汉唐都关中比也 。周之岐丰镐京 , 汉之三辅 , 皆此焉……故言定都必先焉 。”有人甚至从风水的角度 , 说关中是“中龙”所在 , 认为“天下形胜 , 惟地与兵 。汉都长安 , 阻河山之险 , 左渭 , 表里襟带 , 金城千里 , 隐然天府之国矣……可谓兵形地势两兼得之 , 于以镇安四方 , 巩固万代” 。
但到了清代 , 关中已失去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天府之国”仅见于方志的记载中:“秦形胜之国 , 带山河之险 , 悬隔千里 。……金城千里 , 天府之国 。三辅南有江汉 , 北有河渭 , 陇以东 , 商雒以西 , 厥田肥饶 , 所谓陆海 。东有函谷、蒲津 , 西有散关、陇山 , 南有武关 , 北有萧关、黄河 , 践华为城 , 因河为池 。”清朝灭亡后 , 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称作“天府之国”了 , 甚至就连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些人 , 都不知道关中曾经是“天府之国” , 只知道它是“八百里秦川”了 。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 。
二、北京小平原
东临渤海 , 西靠太行 , 南环河济 , 北枕燕山 , 水深土厚 , 自然条件相对较好 。这一带被称为“天府”的历史 , 也可追 溯到战国末年 , 但它真正受到重视 , 被称为“天府之国”则是明代以后 。北京小平原在战国时代是燕国的领地 , 燕国的都城蓟就座落在这里 。苏秦在离开秦国后 , 奔走于齐、赵、魏、秦诸国之间 , 设计防止齐国攻燕 , 并发动五国攻秦 , 成为燕国的重要谋士 。为了鼓励燕文侯争霸的决心 , 他对燕文侯说:“燕东有朝鲜、辽东 , 北有林胡、楼烦 , 西有云中九原 , 南有滹沱、易水 , 地方二千余里 , 带甲数十万 , 车六百乘 , 骑六千匹 , 粟支数年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 。因此 , 北京小平原也有了“天府”的美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