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有九个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除四川成都外都昙花一现 天府之国有什么历史之最( 四 )


但由于当时燕国自然环境不如关中 , 经济相对落后 , 知名度相对较低 , 苏秦提出的这个“天府” , 并没有引起其他人士的共鸣 。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 。”西汉时北京一带分属广阳国及涿、渔阳诸郡 , 属幽州刺史部 。东汉设广阳、渔阳、涿郡 , 属冀州 。秦汉两代 ,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 手工业也有所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北京小平原曾是“前燕”的中心区域 。由于社会动荡 , 战乱不已 , 北京一带也受到战火 的摧残 。但当地人民仍努力从事社会生产 。如三国时代在北京近郊的永定河流域 , 修建了拦水坝戾陵遏 , 开凿了车箱渠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 , 为北京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 , 由于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 , 加之经济相对比较落后 , 北京小平原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隋唐时期 , 蓟城在北方地区的军事地位重要起来 。隋以蓟为涿郡治所 , 并开通了南迄余杭 , 北到涿郡的南北大运河 。唐代改涿郡为幽州 , 改蓟城为“幽州城” 。唐太宗征高丽 , 即以幽州城为大本营 。唐玄宗时实行重外轻内的军事部署 , 在北方设置8个节度使 , 幽州是范阳节度使的驻地 。天宝十四载(755) , 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 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了叛乱 , 给中原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 同时 也给北京小平原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安史之乱以后 , 北京小平原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 。
五代宋辽夏金元时期 , 北京由辽南京、金中都发展为元大都 , 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公元 936 年 , 石敬瑭为了当皇帝 , 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太宗派兵占据幽州城 , 并将它变成辽的陪都 , 称之为“南京”、“燕京” 。在辽代 , 北京一带虽然与内地缺乏联系 ,  但仍不失为一个人口稠密、市井繁华的大城市 。北宋前期曾多次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 , 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12 世纪初叶 , 金人崛起 , 灭辽、灭宋 , 将都城从松花江边的会宁迁至燕京 。1151 颜亮改建燕城 , 两年后正式迁都于此 , 改名“中都” , 使之成为金王朝的统治中心 。金朝末年 , 中都毁于战火 。至元四年 , 元世祖忽必烈在中都的东北郊外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大都”城 。从此 , 北京一带迅速发展起来 , 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
明代迁都北京 , 有人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 , 对北京的地理形势进行重新审视 , 认为北京是“天府之国” 。史载明成祖即位后 , “诏群臣议营建北京……公侯伯五军都督及在京都指挥等官上疏曰:‘臣等切惟北京河山巩固 , 水甘土厚 , 民俗淳朴 , 物产丰富 , 诚天府之国 , 帝王之都也 。’”《大明一统志》的作者说:“京师古幽蓟之地 , 左环沧海 , 右拥太行 , 北枕居庸 , 南襟河济 , 形胜甲于天下 , 诚所谓天府之国也 。我太宗文皇帝龙潜于此 , 及缵承大统 , 遂建为北京 而迁都焉 。于以统万邦而抚四夷 , 真足以当形势之胜而为万世不拔之 鸿基 , 自唐虞三代以来都邑之盛未有过焉者也 。”明人章潢在《图书编》中也说:“古幽蓟之地 , 左环沧海 , 右拥太行 , 北枕居庸 ,  南襟河济 , 形胜甲于天下 , 诚所谓天府之国也 。……自唐虞三代以来都邑之盛未有过焉者也 。”清代的统治者认定北京是“天府之国” , 并有意识地进行宣传 。如乾隆十二年敕撰之《皇朝文献通考》云:“京师为古燕蓟之域 , 地势雄厚 , 沧海环其左 , 太行峙其右 , 喜峰、古北诸关口卫其后 , 据九州之上游 , 南面而临天下 。自古天府之国无过于此 。”乾隆三十九年敕撰《钦定日下旧闻考》云:“幽州之地 , 左环沧海 , 右 拥太行 , 北枕居庸 , 南襟河济 , 诚天府之国 。而太行之山 , 自平阳之 绛西来 , 北为居庸 , 东入于海 , 龙飞凤舞 , 绵亘千里 , 重关峻口 , 一可当万 , 独开南面以朝万国 , 非天造此形胜也哉!”在《畿辅通志》原序中说:“京师故燕冀地 , 抱卫齐 , 连晋赵 , 山海峙其左 , 居庸扼其右 。倚长城为屏障 , 凭太行为股肱 。潞水南趋 , 直沽东下 , 达济汶以通漕运 , 所谓金汤千里 , 天府之国也 。陆世仪在《思辨录辑要》中也说:“建都之地 , 自古为关中、洛阳 , 近则有北平 。其余如汴、如金陵 ,  地势偏坦 , 俱不可用 。三者之中 , 议者以关中为第一 , 北平次之 , 洛 阳为下 。愚窃谓不然 。”在他看来还是北京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