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 五 )


物流园区

文章插图
杭州下沙物流园区 园区内各经营主体通过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进而实现物流集聚的集约化、规模化效应,促进载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诸如:减轻了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减少物流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化经营,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满足仓库建设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满足货物联运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有效手段 。建设要求规划与评审物流园区的规划应结合国家物流产业规划要求、所属地的物流产业导向,根据所属地的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和交通设施规划等进行选址,编制符合所属地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物流园区详细规划,并通过规划评审 。物流园区建设应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建设适合物流企业集聚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引导区域内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聚集 。物流园区建设应加强土地集约使用和发挥规模效益,物流园区的规模不小于1平方公里,货运服务型和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所配套的行政办公、商业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应不大于园区总用地面积的10%,贸易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应不大于30% 。
物流园区

文章插图
嘉峪关现代物流园区交通影响物流园区建设应开展项目对区域内各类交通设施的供应与需求的影响分析,评价其对周围交通环境的影响,包括建设项目产生的交通对各相关交通系统设施的影响,分析交通需求与路网容纳能力是否匹配,并对交通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检验 。物流园区建设应按交通影响评价的要求,採取有效措施,提出减小建设项目对周围道路交通影响的改进方案和措施,处理好建设项目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的衔接,提出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 。物流园区应建有能满足入驻企业活动所需的由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辅助道路构成的道路系统,其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应纳入城市道路系统统一规划建设 。物流园区应建立并与国家现有的建筑标誌系统、设施标誌系统、机动车路标系统以及步行道标誌系统的设计相衔接的园区标誌系统 。环境影响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
物流园区

文章插图
青海朝阳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应建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和监管系统,并定期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活动 。物流园区的环境空气应达到GB 3095(环境空气品质标準)中的二级标準 。物流园区装卸作业区环境噪音应达到JTJ231(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範)中装卸作业库场标準,非装卸作业区环境噪音应符合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準)中规定的Ⅳ类标準 。物流园区应规划环卫设施,组织收集入驻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并委託有资质的经营单位来收购和处理这些废弃物 。鼓励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通过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範使用指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园区应配套建设与园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电力、供排水、通讯、道路、消防和防汛等基础设施,并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 。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应遵循“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资源最佳化、合理配置”的原则,防止重複建设,以降低基础设施的配套成本 。物流园区各种基础设施的地下管线敷设,应符合GB 5028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範)要求 。物流园区应提供满足入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电力设施,应根据所属地电网规划的要求,建设符合GB 50293( 城市电力规划规範)和GB 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範)要求的电力设施和内部应急供电系统 。物流园区应遵守节约用水的原则,提供满足入驻企业的供水设施,并编制符合GB 5028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範)规定要求的用水规划;应建设完善的排水设施,应编制符合GB 50318规定要求的排水规划,并与所属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宜 。物流园区如需进行供热设施建设,应符合CJJ 34(城市热力网设计规範)的规定要求;如需进行燃气设施建设,应符合GB 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範)的规定要求 。物流园区应统一建设消防设施和防汛除涝设施,其消防设施工程应由具有消防工程施工资质单位建设,各类建筑的建设应符合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範)的要求;物流园区内各种防汛除涝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及所属地相关法律和规章的规定 。物流园区应为工商、税务、运管、检验检疫等政府服务机构的进驻提供条件,并逐步完善“政府一站式服务”的功能 。物流园区应为银行、保险、中介、餐饮、住宿、汽配汽修等各项支持服务机构的进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并为入驻企业提供必要的商业服务 。信息化设施建设物流园区应建设具有基础通信平台、入口网站、信息管理平台、电子服务平台以及信息安全等功能的信息化设施 。物流园区应为入驻企业提供具有数据通信、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和有线电视等方面基础功能的基础通讯设施 。物流园区应逐步建设具有对外宣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园区信息管理等功能一体化的入口网站,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物流公共信息;设有保税物流中心的物流园区,应建设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主要作用物流园区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物流园区在聚集各种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同时,也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推动了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 。本为将这些推动作用归结为资金推动、技术推动、人才推动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 。1.资金推动由于物流园区的建设投资巨大,一般企业无从独立开发,而从各国的物流园区建设来看,德国、日本等都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筹集资金,以政府投资为主,採用信用贷款和企业投资为补充 。因此一般认为,物流园区是属于政府出资进行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的投资大大减轻了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期投入成本,从而促进物流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核心能力和物流服务的开发之中,在高质量的服务中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将为物流服务提供者带来丰厚的利润,而物流园区通过各种为物流企业的服务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由此可以形成了良性的资金鍊循环,促进物流服务的不断发展 。2.技术推动在物流园区内,存在着不同实力和水平的物流企业,尤其是一些行业领先者在物流园区的驻扎,他们给物流行业不断的带来最新的物流设备、技术的套用经验 。而物流园区管理部门则不断关注最新的物流业界技术发展动向,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共享给各企业,从而促进了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传播 。物流园区还通过建立各种物流辅助设施生产企业,如通过引入国家标準,统一托盘、条形码、电子标籤等的规格,将标準化的技术结合到物流产业中,推动产业的技术标準化进程 。3.人才推动中国在物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发现,物流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在传统的观念中,人才的培养是教育培训机构的责任 。但是在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物流园区内,完全可以引入物流专业培训部门,和社会教育和培训机构合作,形成物流人才培养基地 。既可以为园区内企业输送人才,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流知识,推动物流社会化的进程 。在人才管理中,园区管理还能够集成园区内企业的人事管理职能,为部分进驻物流企业,尤其是小型物流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4.信息化管理推动综合性、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同时也是指挥、管理和信息的中心,通过园区将信息集中,达到指挥调度的功能 。现代物流企业面向的是供应链管理环境,没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几乎无法展开在市场中的竞争,但是信息化的风险和巨额的投资又使一些中小物流企业观望不前 。物流园区通过引入技术较为成熟的信息系统,一方面再次引入这些小企业,同时也将这些企业在能力和管理上整合起来,通过整合园区内各企业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挥管理中心,提高了整个园区工作的效率 。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让中小物流企业获得了信息化管理带来的优势,逐步建立起具备现代管理水平的企业制度和文化,从而推动了整个产业管理的信息化 。5.物流园区对建立国家物资流通网路的作用面对各地政府争相将物流作为支柱产业和盲目兴建物流园区,由于物流园区本身具有一个地区产业覆盖面,导致一些地区事实上的重複性建设,或者是恶性竞争,在园区服务上则依然停留在低水平和低效率,没有起到物流园区应有的作用 。从巨观角度出发,客观认识到社会物流园区的建设,对于建立起整个国家的物资流通网路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合理和严谨的进行规划 。本文就物流园区对建立国家物资流通网路的战略作用稍作探讨 。整个国家的物资流通硬体网路是由各地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和贯穿中国的公路、铁路、航空和航道所组成的 。而这一物流网路的形成在历史上来源于经济和贸易往来,物流中心往往就是那些物资集散中心地,在地理上往往接近于物资生产地或者是物资消费地,是由于不同物资产地不同和销地不同所设立的必要的中转站 。由于社会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功能从生产和销售中分工独立出来,新兴的物流园区则正好充当了将这些集散中心进一步整合和管理的职能 。因此,未来国家物资流通网路的战略支点,将由各地的物流园区来担当 。国家物资流通网路还需要能够对各种物资信息进行调配,而物流园区所具备的信息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发挥作用,物流园区之间还将通过信息系统的集成,形成虚拟的中国物流管理中心 。从全社会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物流园区实质上不单单是一个经济单位,更是一个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实体,充当的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 。中国的物流业的发展,是为了发展和完善中国从计画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后所需要重新构建国家物资流通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物流园区在对物流业整体发展中也一样起到了基础支柱作用 。主要功能物流园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 。其包括8个功能: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 。其中,综合功能的内容为:具有综合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形态的作用,可以全面处理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作业方式以及不同作业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