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影寻踪——刘庄浮桥 刘庄浮桥的中国之最

刘庄浮桥旧影 。
在如今的天津海河上 , 有一座连接着河西区琼州道与河东区大直沽中路的人行桥——刘庄桥 , 但天津人都习惯称之为刘庄浮桥 , 之所以会这样称呼 , 原因是早年这里确有一座德国人修建的浮桥 。要弄清刘庄浮桥的来龙去脉 , 就要从刘庄渡口说起 。早在金、元时期 , 天津被称为直沽 , 这是天津最早的名称 。到元代 , 大直沽已成为保障元大都粮米供应、海路漕运的终点码头 , 自然最先成为天津地区海河岸边第一个城市中心 。这也是“先有大直沽 , 后有天津卫"的由来 。大直沽位于海河的东岸 , 而西岸对应的就是后来的小刘庄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天津兵备道查志隆命天津三卫经历司造渡船 , 设渡口8处 , 其中就有大直沽与小刘庄之间的渡口 。官渡的设立 , 也说明了当时大直沽地区的繁荣和两岸往来的密切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 , 德国驻华公使绅柯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照会 , 借口德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迫日还辽(东半岛)有功” , 向清政府索取租界 , 要求享受与英、法等国同等特殊待遇 。于是 , 清政府饬令天津海关道同驻津德国领事商谈划定租界事宜 。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 , 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天津道李岷琛与德国领事司艮德签订《天津条约港租界协定》 , 允许德国在天津永久设立租界 。德租界始设于1895年10月30日 。界址为:东临海河;北接美租界(今开封道东段);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自小刘庄之北庄外起顺小路(今琼州道)至海大道 , 占地1034亩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 德国人又乘机扩大了租界 。由于当时德租界与外界的连通还不是很畅通 , 德国人亟需一条通道 , 快速、便捷地与铁路沟通 , 而通过海河就是最便捷的通道 , 于是 , 德国人就在原渡口处建起了一座浮桥 , 人称“德国桥” 。当时的浮桥是以船身铺以木板连接而成 , 中间可开合 , 让开航道以利船舶通行 。
【旧影寻踪——刘庄浮桥 刘庄浮桥的中国之最】刘庄浮桥现状 。
1955年 , 小刘庄渡口收归国营 。1959年 , 在渡口原址建成新的开启式木结构浮桥 , 由8只木船编组而成 , 将人工牵引变成由二部五吨慢速卷扬机拖动 , 两岸分别供电 , 开桥时五只浮船整体顺流向南退下 , 然后解为两组 , 让开河道 , 分别停靠在海河两岸 , 以便大型船只过 。闭桥时小型船只可以在引桥下正常通过 。1976年 , 改建为开启式钢丝网水泥船浮桥 , 木船被换成6只钢丝网水泥船 , 上托钢梁和木橋面 。1991年4月 , 刘庄浮桥改建工程开工 。1992年5月 , 刘庄斜拉桥建成 。该桥长120.75米 , 宽17.5米 , 净宽12米 , 钢缆外侧人行道各宽1.5米 。系我市第一座独塔双索斜拉桥 。工钢梁架 ,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 。H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塔 , 高42米 , 位于河中偏东岸约1/4处 , 塔上连接东西各五对钢缆 , 呈不对称扇状斜拉桥体 。2004年9月9日 , 刘庄桥整修工程全面展开 , 工程主要对栏杆及大小灯杆進行除锈 , 补修板梁接缝 , 墩体涂刷防水材料 , 改造泄水孔 。刘庄桥整修工程于2004年9月30日全部完工 , 交通通行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 景观效果更加靓丽 。随着海河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 每到冬季 , 在刘庄浮桥附近都会聚集大量的红嘴鸥来此越冬 , 鸥翔翻飞、追逐嬉戏 , 给平淡的冬季海河增添了很多乐趣 。如今的刘庄浮桥更以看海鸥、喂海鸥、拍海鸥而远近闻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