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华民族一首读不完的诗篇——读葛剑雄先生《黄河与中华文明》 黄河世界之最( 二 )


黄河古渡口,相传文成公主曾在这里渡河,远嫁吐蕃 。
东方的“新月沃地”
不过,中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拥有多条世界级大河的国家 。在不同阶段,长江、珠江、辽河等河流也都有古代文明发祥,以及长期的相互传播与影响 。众多河流流域及其文明发展、交融才汇聚了中华文明的共同体形态,但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最为特殊 。她在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方面所拥有的综合优势,让这里孕育的流域文明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及结构的核心部分,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品格与文化基因 。书中从各个方面论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与地理事实,归纳起来,黄河流域拥有的这几个方面的独特性,是能够对中华文明产生重大贡献的主要基础 。
这里地形地貌差异极大,造就了极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景观 。“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一条世界级大河,黄河流域地貌景观之丰富,当为世界之最 。她贯穿了如此迥异的地貌与地形,包括上游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中部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以及东部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 。比较来说,在地貌多样性方面,长江、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叶尼塞河、尼日尔河、刚果河、印度河、恒河、澜沧-湄公河等世界大河都不及黄河 。黄河干流从中国地势的第一到第三阶梯,沿线拥有高原雪山、戈壁沙漠、峡谷平原、湖泊丘陵、湿地海涂等十分丰富的地貌环境 。她一路上汇泉纳水、穿峡越岭、激沙凌波、踏浪融海;而沿途多样的地形地势更像是重重障碍,但她川流不息、因势利导、腾挪闪转、只争朝夕,终入大海 。丰富的地理环境差异为人们探索知识、发展生产、激发想象、升华精神提供了无尽资源 。
这里有东方“新月沃地”,为早期农业开发、文明生发提供了理想条件 。众所周知,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再加上东地中海沿岸,它们在地图上看就像一弯新月,所以被称为“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 。类比来看,在黄河中游的渭河与汾河平原,这一大片连续弧形谷地,正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新月沃地” 。渭河—汾河谷地是晋陕盆地带的重要部分,再加上邻近的伊—洛河等豫西盆地,流域面积共约20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暖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早期农业阶段,这里综合自然天赋条件得以发挥利用,非常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促进了农业化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诗经》中就有很多诗歌反映这里的古代农业场景 。适宜的条件让这里培育了早期本土农作物,发展了天文历法、灌溉水利、农学理论知识与生产技术,促进了文明与国家的形成,并长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和地缘枢纽 。也正是从这个中心出发,早期黄河农业文明不断向四周扩散,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以及珠江流域和东北平原都渐次得到开发 。
千差万别的人文景观
这里是各民族大熔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键地带与历史主动脉 。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地理多样性、差异性,孕育了千差万别的人文景观,形成了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特别是中游的农牧交错地带、长城内外,中原农业与少数民族游牧长期并存,是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 。该书就展示了商周到清末不同时期的重要移民故事,包括永嘉南渡、靖康之乱后的外迁等 。在这里,历史上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今天仍有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族,人口约600多万,占流域人口的一成 。当然,这里也是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分布变化集中的区域,或割据一隅,或统一黄河流域,是观察历史上周边与中原关系演化的重要舞台 。列国纷争、北人南迁、王朝更迭;时而胡化、番化,时而中原化,“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同样也有长期的边地贸易、持续的文化交流以及繁荣的丝绸之路 。一部黄河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独具特色 。这些都沉淀在历史长河里、成为多民族交融的共同文化基因,也培育了中华文明对多样性的包容性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