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旬邑黄河剑齿象,沉睡300多万年重现雄姿 旬邑历史气候之最是什么

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地球的统治者是动物 。在300万年以前统治地球一角的便是我们眼前这具八面威风的庞然大物——旬邑黄河剑齿象 。
视频新闻:
【【镇馆之宝】旬邑黄河剑齿象,沉睡300多万年重现雄姿 旬邑历史气候之最是什么】【镇馆之宝】300万年前的大象什么样?一起去旬邑县博物馆看看化石吧
旬邑黄河剑齿象,出土于旬邑县后掌乡西原村的一个小山沟里,奇迹的发现往往都是偶然的,西原沟沟深坡陡,人迹罕至,由于水土流失,古象化石已接近地表 。1975年的一个早晨,一名叫杨宗岱的老人像往常一样赶着羊群,在山沟底下牧羊,一只山羊跳上山坡吃草,刨出了临近地表的大象门齿,这位老人还以为是树根,就用撅头挖出来一看,才是化石,奇迹就这样被发现了 。后来经过我馆发掘整理,1992年在西北大学地质系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才使这具沉睡了300多万年的黄河古象重现雄姿 。
古象的种类很多,它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形状个体差异很大,最容易区分的是它的牙齿,所以专家一般都是根据它的牙齿特征而分类命名的,把门齿形状像铲子一样的古象叫“铲齿象” 。把臼齿好像母象乳头的古象叫“乳齿象” 。这头大象,一对门齿又粗又长,长是3.17米断面扁圆、平行排列,弯度很小,好像一对锋利的宝剑,所以叫剑齿象,又因为它生活在黄河流域,出土在我们旬邑,所以专家将它命名为“旬邑黄河剑齿象” 。
黄河象的基本特征是躯体高大,四肢粗长,旬邑黄河剑齿象体长是8.45米,高4.3米,生活在距今200-300万年的更新世,估计它活着的时候体重是7000到8000公斤 。它之所以这么高大、威武与它的生活习性有关,因为它生活在气候相对干燥的热带稀树草原环境中,而食物比较难于摄取,只吃木本杆上的嫩枝叶,这个生活环境迫使他必须像长颈鹿一样要有长的四肢,高大的身躯,这样才能够吃到鲜嫩的食物 。
黄河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头骨正方形,额顶平缓,鼻突上方,有一个很深的凹洼,这个大凹洼是它的脑窝,是用来装脑髓的,下面这个八字形的槽状韧带窝,是它鼻子的神经系统,这又说明了它的鼻子很大很长 。象的鼻子之所以灵活是因为它的神经系统比较发达 。
黄河象的食物习性与今天的非洲象比较相似,不吃草,只吃树叶、树皮,甚至较嫩的树枝和树根,这两个门齿已经失去了咬断食物的功能 。除了抵御外敌外还可以将树连根拔起 。它的臼齿有8-12个齿脊组成,每个齿脊由8-12个乳突构成,黄河象就是利用这些坚硬锋利的臼齿咀嚼粗糙的食物,帮助消化 。有些齿脊因为腐蚀成度深,乳突彼此串通,数目不清,这是它衰老的标志,根据臼齿腐蚀的程度及躯体高大的特征推算,旬邑黄河剑齿象是一中老年个体,它的年龄在60岁以上 。
旬邑黄河剑齿象身躯庞大,头骨方形,门齿粗长,盆骨较狭窄,骨盆腔不光滑,从这些特点分析,研究人员任为它是一头公象 。
大象和犀牛的骨骼为什么会变成化石呢?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黄昏,或者一个早上,眼前这具大象和犀牛领着他们的象子、象孙、牛犊、牛崽,来到湖边或河边饮水,当老象长鼻刚刚入水,湖边或岸边不堪重负,塌陷了,老象和犀牛随之而下陷 。或者他们是被天敌追赶,陷入泥沼:或者是地震,或许被洪水淹没,尽管他们摇摆着庞大而沉重的躯体,挣扎着却越陷越深,很快便侵入了泥沙之中 。经过200到300万年,当他的子孙尸骨早已风化成灰,乃至整个家庭早已灭绝之时,大象、犀牛的骨骼本身有机成分也慢慢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与地下的其他成分互相替换,岩石的组成物与动物本身的物质互相替换,使骨骼中也有了岩石的成分,年长日久就变成了坚硬的化石,保留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