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能改造自己 。他由此开始了处处变通、时刻夹杂着拙诚与做作的生涯 。在攻武昌、克九江、夺安庆、定天京的历程中,他次次推首功于朝廷信赖的满人大员官文;而在与骆秉章、沈葆桢、左宗棠、毛鸿宾等汉族大员的合作中,他也处处与人为善,见功不掩、见过不责……他自觉地使自己锲合于那个腐朽年代,一切行为都与社会规则丝丝入扣、天衣无缝;他并以近乎苛责的姿态,保持着自己内心的独立和自我体察 。他由此成为一个戴着镣铐的善舞者,一个貌似分裂、实则异常统一的末世圣贤 。
一个时代,就这么改变着一个人;而在被改变之后,他不仅无力、也不再企图改变这个时代 。他在事功方面倾注了太多的心力,这就注定了他要被时代所局限;他成为这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了,然而他身上汇集的,不仅有美好与坚韧,还有局限和狭隘……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仅有的一个“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贤,但他不仅是最后的圣贤,也是最不起眼的圣贤 。正如风雷激荡的春秋可以成就孔子,而养士百年、气象开阔的两宋,可以造就朱熹那样,那个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社会,只能造就这么一个世俗、世故、烟火气十足的完人 。他后来赖以传世的《家书》、《日记》以及前往天津前夕的遗嘱,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儒家人物,只不过青年为“士”、中年为“大夫”,而到了晚年,他开始向最初的来处、向一个老年农夫或者说寻常乡绅回归罢了……
至少,在天津教案的处置中,他处处表现出乡绅的、近乎族长的态度 。
无力回天
在天津教案的处置中,他的一系列手笔都让参与斡旋的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感到难以置信 。后来,赫德以一长串刺耳的词汇评价曾国藩,“优柔寡断”、“被评价过高的人物”、“与他的崇高声望名不副实”、“才能不过平庸而已”……一句话,在赫德看来,曾国藩老朽而昏聩,他对外部的世界一无所知 。
比如惩治凶犯 。7月17日,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抵达天津,与曾国藩会晤 。在厚葬死者、重修教堂、追究地方官责任的要求面前,他均无异议 。但他强调,在确认凶手方面,该案有其特殊性,“常例群殴毙命,以最后下手伤重者当其重罪 。此案则当时群忿齐发,聚若云屯,去如鸟散,断不能判其孰先孰后,孰致命,孰不致命”……
他由此提出了一个让罗淑亚、让罗伯特·赫德目瞪口呆的意见:他说,“拟一命抵一命”,既然洋人被殴毙命20人,那么,中国官府也处决20名案犯好了 。
这种东方式的自我惩罚,让人想起广漠乡土里的宗族械斗 。对此,罗伯特·赫德谈到,他“似乎是在一个祠堂里和另一个族长对话” 。
又比如地方官的追究 。初晤罗淑亚时,曾国藩日记记载,“辞气尚属平善”、“无十分桀骜要挟之象” 。然而,仅仅两天以后,因为英国公使威妥玛的上下其手,罗淑亚骤然翻脸,他要求赔银50万两、处决全部凶手,并处死天津知府张光藻、天津知县刘杰和直隶提督陈国瑞 。他并诉诸以战争威胁:倘若十日内不予回复的话,“已驶抵红海的法国第三舰队,以及已启航的英国加尔各答舰队,将炸平天津,进攻紫禁城”(莫尔斯·巴劳,《中华帝国国际关系》)……
对此,除了就事论事,曾国藩什么也不答应:他同意将张光藻和刘杰“交部议处”,但这只因为教案前夕,他们曾张贴布告,宣称有两名人贩子“受人嘱托”、从而助长了谣言的可信度;他们应为此负责 。但他们的刑罚不应该是杀头 。曾国藩说,倘若法国人进一步逼迫他,他将“惟守死以持之”……
- 明朝历史上后宫中壬寅宫变是因何发生的?
- 五代十国后唐和唐朝是什么关系后唐创建者李存瑁是唐朝皇室后人吗?
- 日本王牌飞行员的生死之谜:山下七郎到底是谁?
- 赵云不愿娶美女樊氏真相大起底:用心很是良苦
- 为什么说李舜臣将军是用生命在守护着朝鲜的
- 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活了104岁?他是怎么死的
- 曹石之变是怎么回事?哪位皇帝平定了曹石之变
- 牛金星是哪个时期的?牛金星与李自成是什么关系
- 清宫里的武林高手:神秘太监高手最后一代是他?
- 【上饶天下SHOW之铅山县】它是武夷千峰之首,也是华东六省一市最高峰 上饶美景中国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