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阳明的思想变化历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便是“龙场顿悟” 。养尊处优的礼部侍郎之子王阳明(在今天看来,是典型的“官二代”),出于忠诚和正直为忠臣辩护,却惹来牢狱之灾,出狱后又被太监刘瑾追杀,辗转数月才来到自己的谪居之地——远离京城的偏远之地贵州龙场 。那么,在龙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阳明幡然醒悟,不再向外求理,不再依附于人、追随于人,而笃信“心即理”?
王阳明的龙场生活是艰辛的 。
贵州的中心是贵阳,而龙场只不过是贵阳西北的一个小村寨,这里条件恶劣,道路艰险,而且王阳明和当地居民语言不通 。《阳明先生年谱》曾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情形:“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也提到:“居无宫室,惟累土为窟,寝息其中而已 。夷俗尊事蛊神,有中土人至,往往杀之以祀神,谓之祈福 。”
王阳明初抵龙场,便披荆斩棘,搭建了一间茅草房 。茅草房非常小,只有齐肩高,仅够宽慰旅途劳累 。王阳明以原有的荆棘为篱笆,垫土为阶,台阶非常低矮,若有若无,以致让人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
茅草房到处都是缝隙,早晨的凉风会呼呼地吹进来 。屋顶铺着茅草,漏雨是在所难免的,但幸好便于修缮 。早晨,可以在茅草房中听到清澈的潺潺流水声;傍晚,当郁郁葱葱的森林变得一片淡黑时,又可以体味那无尽的森林之趣 。
龙场的百姓依然过着“与鹿豕游33”的野蛮生活,他们相当淳朴,经常聚到王阳明身边,用全然不知所云的语言向他打招呼 。渐渐地,王阳明与当地人产生了骨肉般的亲情 。当地人每天都会送食物给王阳明,王阳明也会和他们一起饮酒,有时会喝到酩酊大醉 。
关于这一时期的情况,《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先生初至,夷人欲谋杀先生,卜之于神不吉 。夜梦神人告曰:‘此中土圣贤也,汝辈当小心敬事听其教训 。’一夕而同梦者数人,明旦转相告语 。于是有中土往年亡命之徒能通夷语者,夷人央之通语于先生,日贡食物,亲近欢爱如骨肉 。”
王阳明来到龙场之后,不禁想起黄帝和尧帝所处的太古之世,于是写了一首题为《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的诗,末尾有“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之句 。
太古时期,尧帝的宫殿非常简陋,台阶是泥土做的,且仅有三层,屋顶是用茅草铺的,连茅草的穗儿都没切除 。虽然宫殿简陋,但尧帝的仁德却令天下百姓感服,他们遵守人伦道德,心平气和地生活 。尧帝的仁德实在是太伟大了,就像太阳的光辉一样,人民日日沐浴其中,时间久了就会被同化,也就感受不到恩德的特殊存在了 。正如《击壤歌》中所唱道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十八史略·帝尧陶唐》)
尧帝的理想是“无为而治”,他是一位推行“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伟大君主 。
王阳明到龙场之后,感觉这里就如同黄帝和尧帝所处的太古时代的“理想乡”,因此即使他身处逆境,也能够随遇而安 。王阳明能够拥有这样的心境,全凭他日常不懈的修行 。
不久,王阳明发现了一处钟乳洞,于是便将自己的住处搬到洞中 。这个钟乳洞大约能够容纳百人,初名“东洞”,后来王阳明效仿家乡的阳明洞,把它更名为“阳明小洞天” 。其实,王阳明家乡的阳明洞,并不是一处洞窟,而龙场的阳明小洞天却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洞窟 。钟乳洞所处的位置较偏僻,荒凉不已,而王阳明却觉得这是因为钟乳洞不容他人,专等自己到来 。王阳明搬入此洞后,乐其幽静,悠然自得 。他将洞内平整之地打扫干净,安放好床具,修好灶台,堵上老鼠洞,还作诗三首,题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 。在第一首诗的末尾,王阳明写道:“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 。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据此可以看出,王阳明当时已经达到了《中庸》中提到的“素位”境界,即君子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来行事,而不要考虑其他不切实际的事情 。
- 揭秘唐朝睢阳之战中为什么会吃人肉
- 王阳明为何被称为明朝一哥? 明朝王爷历史之最是谁
- 揭秘飞刀又见飞刀德安公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 历史上司马懿是怎么死的?揭秘三国历史上大军师司马懿之死
- 揭秘:朱元璋没让刘伯温当宰相的真实原因
- 揭秘:中国古代最另类最恶心的四大发明!
- 揭秘关羽杀人于无形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 揭秘慈禧太后冬天如何玩残妃嫔和太监
- 揭秘成康之治是哪两位君王统治的时期
- 揭秘残忍古代典妻:出租妻子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