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成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自从有了考试,也就有了作弊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开创于隋朝,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历时一千三百余年 。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考试制度,其重要性相当于今天的高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科举考试的成功,意味着拿到了通往官场的火车票 。为了拿到这张火车票,有的人寒窗苦读,期望以真才实学取得;有的人则另辟蹊径,处心积虑修炼作弊之法,作弊便应运而生,各种作弊的方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
网络配图
作弊的手段
考试作弊在中国可谓古已有之,作弊的种类有很多种,方法也千奇百怪,有结朋、行卷、怀藏、代笔、授义、继烛、飞鸽传书等十多种,掇其要者,可归类为三大类:请托、替考和夹带 。
历朝历代中最常见的作弊方法就是请托,即通过关系,贿买考官,打通关节,以谋求录取 。具体方法有探题、关节和偷改 。探题即考前探知试题,通过贿买考官,考官在科考前事先向考生泄露试题 。关节,即俗称的“做暗号” 。考生在卷子中设定特殊标记,“或书数虚字,或也欤或也哉或也矣”,让考官辨认进行舞弊 。偷改之法则更进一步,直接贿赂考官及工作人员在试卷上做手脚,誊录偷改试卷 。道光十五年御史镇南就曾上书说:“近来科场多有包揽誊录之人,场前议定记号,择其书写精工者,给银修卷 。”
“请托”之风在唐代最盛,贵族官僚家庭的考生无不请托、行贿,这是以后历代都不曾有过的 。例如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主考官董思恭接受考生的贿赂后,便泄露了进士策问试题 。后来事情败露,三司会审初判朝堂斩决,后因董思恭临刑前告发别人,被免死,流放岭南 。这是唐代科举考试中主考官因泄露试题所受处罚最为严厉的一次 。
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以情托 。如果是无势、无财又无关系的,那便请托无门了 。所以,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诗名虽高,却屡试不第,他慨叹道:“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
有些考生稍稍有点财产,但上不能直接买官(唐代出身可买卖,清代卖官鬻爵明码标价),下不能请托行贿,便有了另一种作弊方式,那就是替考,即请人代考,代笔的人又称“假手”,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枪手 。它又分为替名入试和就院假手两种 。替名入试是指代替别人考试,替考者入场考试,被替者不入场 。就院假手是替者和被替者都入场考试 。如甲乙二考生,甲替乙考试 。考试的时候甲乙二人同时入场考试 。但是甲的试卷写上乙的名字,乙的试卷写的是甲的名字 。
网络配图
与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词人温庭筠就是个著名的枪手 。史载他文思神速,多为人作文,即经常帮助别人考试 。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虽然他文思敏捷富有天才,但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 。
如果考生家境贫寒,即不能贿买考官,又不能请枪手代考,那还有一种最便捷的方法:夹带 。夹带自古以来就是考试作弊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手法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后世最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的,有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的,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都曾被用作夹带 。
清代科举考试作弊书
2005年在天津发现了一套完整的清朝考试作弊工具,仅火柴盒大小,共9卷本,均长4.5厘米,宽3.8厘米,厚0.5厘米 。每卷本内约有10余篇文章,共10多万字 。让人称奇的是卷本内文字约有1毫米见方,通过牛角刻版印刷而成,可见当时作弊手段的高超,并形成了规模 。此外,在河南洛阳发现的一本《五经全注》,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微型书 。这本小书有342页,共30万字,书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宣纸印刷,细丝线装订,书中刊载着《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并附有注释和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