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丫子”到底掰不掰?争论了这么多年,听听一线老农怎么说 玉米中国之最

“民以食为天”,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与小麦、水稻等其它粮食作物相比,具有耐旱、耐贫瘠、产量高的特点,在我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 。玉米产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农民的种植效益,而且还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 。
很多农民在种植玉米的时候会遇到一个大难题,那就是玉米植株长出的丫子,到底掰还是不掰?我们都知道玉米植株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长出丫子,少的时候长一个丫子,多的时候长2~3个丫子,那么玉米丫子到底要不要掰掉?这一直是农民以及专家学者争论的问题,有的人说掰了好,有的人说不掰好 。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农民兼技术人员,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玉米植株为什么会长“丫子”?玉米“丫子”是玉米植株在地面以下或者接近地面处所长的分枝,其本质是一种分蘖现象,这种现象在禾本科植物中很常见,像小麦、水稻、高粱等粮食作物都会产生分蘖 。
禾本科植物主茎长出的第一个分蘖称为一级分蘖,在一级分蘖的基部又可以长出中新的分蘖,形成二级分蘖,二级分蘖还可以长出三级分蘖,三级分蘖甚至能够形成四级分蘖 。有人就做过实验,一粒小麦播种后,最多能培育出一百个分蘖,这也意味着能长出上百个麦穗,因此我们在种植水稻或者麦子时,都希望它能多分蘖,这样有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 。
玉米植株“分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玉米植株虽然会分蘖,但是它的分蘖能力远远比小麦或者水稻的分蘖能力低,像我们种植玉米,可能一块地就只有几十株会长丫子,植株是否分蘖在很大程度上受“生长素”来控制 。
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植株的顶部 。生长素能促进植株生长,能抑制侧芽生长,当植株分泌的生长素较多时,植株就很少长侧枝;当植株分泌的生长素较少时,植株就会多长侧枝 。像我们在种植豆角时都要打顶摘心,打顶摘心(打破顶端优势)能抑制豆角植株生长素的分泌(,豆角就会多长侧枝,这对豆角产量的提高很有帮助 。
玉米植株分泌的生长素较多,植株往往长得比较高大,相对水稻或者小麦来说不容易分蘖 。植株生长素的分泌多少由遗传物质来决定,有些植物天生就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分蘖是植物为了适应环境的进化策略,可以增加植株抵御机械性伤害、病虫害侵袭、低温、干旱的能力,植株通过分蘖能快速恢复生长,可以增加植株的生存机会 。
玉米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作物,其种植历史已经超过8000年,现代玉米是一种高度驯化的作物,像原始的玉米品种就是一种多分枝、多分蘖的植物,在人类长期的选育过程中,玉米变成了一种单主茎单穗结实的植物 。
玉米的分蘖能力虽然不强,但是玉米的遗传基因中还保存着分蘖的能力,因此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长丫子 。
玉米长丫子的本质与“生长素”有关,那么哪些原因容易诱导玉米长丫子?1、品种原因 。很多农民在买玉米种时都会同时购买多个品种(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我们会发现有的玉米品种容易长丫子,有的玉米品种不容易长丫子,因此玉米品种是导致玉米长丫子的重要原因 。
像我平常种植玉米,不同的地块种了哪种玉米品种我都会用笔记本记录下来,好的玉米品种明年会继续种,如果产量低,那么这块地明年我就会换其它的玉米品种来种植,毕竟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环境的要求会不一样,这个小小的举措非常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 。
2、稀植的地块玉米容易长丫子 。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如果玉米植株种得过密,必然会导致光照强度过低,光照强度低会导致玉米植株顶端优势增强,玉米顶端优势强分泌的生长素就比较多,玉米植株就不容易分蘖 。因此,玉米在稀植的条件下对比在密植的条件下更加容易长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