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观点改变了这一切 。这位南宋理学家认为正统应该属于蜀汉 。朱熹的地位使得这个观点成为主流历史观 。这对日后的罗贯中来说太有利了,他可以努力写蜀汉的悲情,写关羽的忠义和张飞的赤胆,写诸葛亮出祁山,写姜维的伤感无奈 。
英雄们都难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宿命——一部战争片就此成为了史诗片 。要知道,特洛伊战争的悲剧感并不来自于谁杀了谁,而是来自于再大的英雄仍是众神手中无力的玩偶 。
罗贯中:更加简单的政治观
电影院里看电影,经常能遇到一些剧透狂 。这些人看完电影憋得难受,非要说出点什么才好 。一旦剧透狂遇到问题妹(原谅我,这种人几乎都是女生),那周围的观影者都将惨遭噩梦——问题妹们杀伤力最大的问题是——“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对历史故事里的人发此一问同样令人尴尬: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陈寿无法解释 。如果从《三国志》里寻找答案,你会发现陈寿的态度根本不明显 。从他对3部传的命名上看有高下,曹操是帝王本纪,先主、吴主都是传 。但看对3人事迹的描写,你会发现他没有写善恶,写的是得失 。
这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司马迁写《史记》也是这样做的 。他写了《项羽本纪》,和本朝高祖争夺天下的西楚霸王,是被当做一个君主描述的 。项羽是一个弑君者,杀死了名义上的君主义帝 。他还是一个残暴的人,杀了很多秦朝降兵,从这两点上来说他要比曹操坏许多,但仍被当作一个英雄来崇拜 。对项羽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符合文人们的审美态度,但对市民阶层来说,要接受一个人又好又不好是非常困难的,人民需要的就是一个明确答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曹操是一个奸臣 。他取舍史料时的倾向性让读者基本无需分析就能得出结论 。不过老罗笔下的曹操仍然是一个英雄,到了清朝时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俩,对罗版三国进行了改编,书名正式改成了《三国演义》,书的回目从240回缩减到120回,曹操从一个奸雄,变成了一个更流氓猥琐的奸雄 。毛宗岗对心目中的坏人一概恶搞之,比如七擒孟获的时候,祝融夫人骑卷毛赤兔马出来打仗,毛宗岗评论道:“夫人胯下之物又毛又赤,可发一笑 。”许褚裸衣斗马超时臂中两箭,他更奚落道:“谁教汝赤膊?”
不过毛氏父子也改掉了一些不合理的传说 。比如罗本当中,曹操曾经刻了个印给关羽,刻着“寿亭侯”,关羽退了回去 。曹操想了想,刻成“汉寿亭侯”,关公呵呵大笑,就收下了 。在市民阶层的脑海当中,“降汉不降曹”就这样针锋相对 。然而毛宗岗一考证,汉寿是地名,亭侯是级别,就像“重庆市公安局局长”一样,不可分割 。
这种简单的政治观给了京剧演员极大的便利,他们大可以给曹操画一个大白脸,尽力表现他的奸诈就是了 。明清两代,市井阶层要的是娱乐,而不是启发民间的思考能力 。
最近有人在把被罗贯中简化的《三国演义》重新复杂起来 。比如所谓三国其实说不上忠奸,三家乃是亲戚,根据《三国志》里裴松之的注,张飞曾经抢过夏侯渊(曹操本姓夏侯,夏侯渊是曹操的堂弟)的养女(其实是亲侄女)做老婆(当年她是十三四的小萝莉,张飞30多,潜伏在芒砀山,是个黑大叔),生下的女儿成了刘禅的皇后 。而曹操的儿子,最骁勇善战的曹彰,则娶了孙权的堂妹做妻子 。三国说到底是一帮亲戚争权的斗争,谁赢了区别也不大,可怜庞德、姜维这样的好下属心肠太直,死得这样惨 。
可以代入的英雄史诗
- 历史上孙坚怎么死的三国孙坚死后被葬在哪里
- 揭秘:三国中关羽为什么不喜欢刘备的干儿子刘封
- 揭秘:为何说小说三国里面的江湖气息更为浓重
- 三国间谍战:曹操被自家间谍蒋干坑了N次
- 三国历史事件三国重大历史事件介绍
- 赤壁之战:三国曹操输在了哪几点
- 永乐皇帝朱棣的身世之谜:谁才是他的母亲
- 品三国之曹操是如何选定自己的接班人?
- 唐末民变:普及率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 董允是怎么死的?三国蜀汉重臣董允墓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