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代乡试共9天6夜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号舍( 四 )


按理说,试卷的姓名是被弥封的,誊卷官是无法辨认的,但他们自有妙招,方法叫做“用襻” 。就是任意选择两个字,约定在卷中第几行使用,并制定上文的第几格必须用某字,下面的第几格必须用某字,就像衣服上的襻纽相扣,因此称为“襻” 。这些“襻”字,都是誊卷官和考生事先拟定好,然后在入场前交给考生,名为“送襻” 。有的誊卷官不仅送襻,还私自带笔,帮助考生修改试卷 。
到江南贡院赶考的名人
明清时期的江南贡院是全国考生最多的地方,唐伯虎、郑板桥、吴承恩、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一大批著名人物都曾来这里赶考 。但即便是这些历史名人,很多人也没能在这里实现他们的仕途梦,比如吴承恩、吴敬梓,因为这条实现“金榜题名”的路途实在是太艰辛了 。
吴承恩从26岁考到42岁都没能考上
吴承恩,祖上是涟水人,后迁至山阳(今江苏淮安) 。吴承恩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但谁都没想到这样一位明代鼎鼎有名的文人,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第 。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少年时代,已写得一手好文章,成为乡里有名的“小学士”,左邻右舍经常向他求文索字 。上私塾时,吴承恩学习非常勤奋,在入县试时,以全县第一名考中秀才,成为县学生员 。不久,吴承恩因成绩优异,由县学升入府学,在府学,他成绩也名列前茅,知府对他十分器重,经常劝他进取功名 。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闻” 。这是封建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富贵,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嘉靖十年(1531年),吴承恩从山阳县码头与学友一起乘船起航,来南京参加乡试 。这一年,他26岁 。明代射阳士子一般都坐船南下考试 。船头插着“乡试”的彩旗,甲板上则堆满了学子们的行李、书籍 。整条大运河上大小船只大部分都是各州府的秀才 。在赴南京赶考途中,吴承恩一直在琢磨的是《西游记》写好后如何出版,到了南京,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到金陵著名的刻印社世德堂去联系刻印事宜 。
由于吴承恩的一心二用,所以第一次乡试,他落榜了 。回到家中,父亲被吴承恩气得一病不起,不久就病逝了 。父亲的去世让吴承恩伤心不已,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吴承恩又一次来到南京赴考,但又失败而归 。嘉靖十六年,吴承恩再次赴考,依然失败,之后,他又连续考了几次,都没能成功 。到42岁那年,他还在赴考 。
【揭秘:清代乡试共9天6夜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号舍】科场的失意,让吴承恩对封建官场、科场的腐败有了清醒的认识,因此他把一生心血都投注到了《西游记》上,成就了这部名作 。
吴敬梓乡试落败后就彻底放弃科考和功名了
与吴承恩一样,两百年后出生的吴敬梓也是一个屡试不第的大学问家 。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安徽全椒官宦家庭,打小就是一个公子哥,养成了一掷千金、大肆挥霍的性格 。在父亲病逝那年,吴敬梓考取了秀才,为父服丧后,吴敬梓便在29岁那年到南京参加乡试,但名落孙山 。祸不单行,就在当年春天,吴敬梓的爱妻陶氏病故,经过一连串的刺激,使吴敬梓对科举产生了不满,于是有了后来那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儒林外史》,书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他对科举制度不屑和嘲讽的真实写照 。
由于吴敬梓不事生产,挥霍无度,受到乡里子弟的鄙视,于是吴敬梓决定离开全椒,到秦淮河畔购置了一处房产,把全家接到了南京 。在这里,他和第二任妻子叶氏到处游山玩水 。
吴敬梓到南京以后第三年,即乾隆元年,清王朝下诏征“博学鸿词”学者,吴敬梓因学识超人,十里传闻,安徽巡抚赵国麟便亲自登门拜访,想举荐他去参加,但被吴敬梓拒绝,从而彻底断绝功名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