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来南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水路,一是陆路 。沿江一带的学子,基本都会从水路前往南京 。
路途遥远的也要提前一两个月就从家里出发,路上风雨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 。家境好的,陆路可以骑高头大马,水路可乘坐上等游船,一路边看风景,边会诗友,身边还配有几个书童照料生活起居,好不惬意 。而家境贫寒、路途遥远的学子就可怜了,首先盘缠怎么解决,在吴敬梓写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就因到老丈人胡屠户那借钱被骂得狗血淋头 。即便筹备到了盘缠,路上还得节衣缩食,不能坐贵的交通工具,能走就走,还要背着考篮,里面装着重重的书籍和生活用品,一路风尘仆仆 。
考生入场
三个大门同开,凌晨三点听炮声进场找号舍
等赶到考试地点,落下脚来,接下来更严峻的考验来了,那就是如何度过接下来的漫长考试 。
根据清代的乡试制度,乡试分为三场,从八月初九开始,每场考三天两夜,共9天6夜 。
对于考生来说,考场的挑战从进门前就开始了 。因为江南贡院的考生众多,常常达到一两万人,在一夜之间点名入闱往往做不到 。贡院门外拥挤混乱,常有考生在此过程中跌伤 。比如嘉庆癸酉科(1813年),考生们露宿街头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九点才得以全部进门 。
到道光年间,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一职,1832年刚好是壬辰科江南乡试之年,于是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担任江南乡试的监临官 。林则徐经过调查,发现了考场管理上的很多弊端,于是就进行了整顿,其中就对入场方法进行了整改 。
林则徐下令事先统计两省各府、州、县考生的人数,根据人数的多少,分成三部分,原来一门进场改为三门放行,分别由贡院的三个大门同时入场,并且把入场的时间、场门、顺序,制成清单,考生在买考卷时每人发一张,让其遵守执行 。入场时考生以炮声为信号,凌晨3点开始点炮入场,林则徐亲自点中门号炮,之后每隔一小时放炮一响,三处同时换旗,考生通过搜查之后,沿着甬道分别找到属于自己的号舍,这样点名到午时即可结束 。江南贡院中心建筑明远楼,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至今保存完好 。
考场环境
吃喝拉撒全在号舍,能否抢到好位子全凭运气
点名结束后,考生们就迎来另一场考验,天气和环境的考验 。
因为乡试的三场考试,每一场都历经3天,这期间,考生的吃喝拉撒全都在一个高6尺,深4尺,宽3尺的号舍里 。每年的农历八月,正值南京“秋老虎”季节,蚊虫张狂肆虐,气候闷热异常 。此时,放置于号巷尾部的粪桶,经暑气一蒸,臭味弥漫,令人窒息 。因此坐在这个粪桶附近的考生就非常倒霉 。据说曾经有位才华横溢的考生就因为坐在巷尾的“粪号”而受到影响,被熏得头晕眼花,无法考试 。三场过后,不但没有考中,还生了一场大病,差点丢了性命 。
因此,抢号就成了考生的头等大事,考生抢号的方法是:陪送考生的家属先将竹制的空考篮放置于贡院大门外,等到龙门一开,立刻快步赶入院内,将考篮放在号舍案头,此号也就占为己有,而无考篮的考生就不能抢占 。
不过抢号是到了清末才出现的事,在此之前,考生都是有规定的号座的,能不能安排到好座就靠大家的运气了 。
但即便抽到好号座,在这样一个鸽子笼般的号舍里呆上几天也是相当不易的 。一位曾参加江南科举的考生在其所著的《明斋小识》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初八日天气微凉,人悉兼衣 。及明午暴热,日如火炙,甚于三伏,又旁置红炉,后叠衣服,遂致两眼昏懵,气不能出 。至二场以单衣进 。十一夜半,大雨忽来,陡然寒冷,体僵齿战……
- 揭秘:三国历史上纪律最严明的一次战役是哪次战役
- 揭秘屈原投河真相:并非是为殉国?
- 揭秘库布孜:哈萨克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
- 历史揭秘:为何明朝官员戴乌纱清朝官员插花翎?
- 揭秘:同盟会中究竟有多少日本人?
- 揭秘:战国历史上兵圣孙武演阵斩姬输掉了什么?
- 揭秘:千古一帝秦始皇陵中兵马俑为何没有主帅?
- 揭秘:土家山区曾经建立过抗日军用机场
- 揭秘:历史上谁才是蒙古骑兵的真正对手?
- 阿房宫是谁烧的揭秘大秦帝国阿房宫消失之谜